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皮膚凸起腫塊成因多 醫生教從6方面分清粉瘤脂肪瘤

樂活道

皮膚凸起腫塊成因多 醫生教從6方面分清粉瘤脂肪瘤
樂活道

樂活道

皮膚凸起腫塊成因多 醫生教從6方面分清粉瘤脂肪瘤

2022年12月04日 17:00 最後更新:12月05日 10:43

兩者的病徵、外觀好相似

引致皮膚表面出現凸起腫塊的成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粉瘤和脂肪瘤。「粉瘤」的正式醫學名稱是「表皮囊腫」(epidermal cyst),其實並非腫瘤;脂肪瘤(lipoma)則是良性腫瘤。由於兩者的病徵、外觀相似,不少人都會混淆。以下從成因、外觀、病徵、常見部位、高危群體及治療方法6方面教你分辨!

更多相片
皮膚凸起腫塊恐患癌? 醫生教6招分清粉瘤脂肪瘤。

皮膚凸起腫塊恐患癌? 醫生教6招分清粉瘤脂肪瘤。

粉瘤。

粉瘤。

脂肪瘤。

脂肪瘤。

沒有開口氧化的皮下粉瘤。

沒有開口氧化的皮下粉瘤。

粉瘤有機會生長在前臂。

粉瘤有機會生長在前臂。

註冊中醫師何慧欣推介一款健脾湯水。

註冊中醫師何慧欣推介一款健脾湯水。

皮膚凸起腫塊恐患癌? 醫生教6招分清粉瘤脂肪瘤。

皮膚凸起腫塊恐患癌? 醫生教6招分清粉瘤脂肪瘤。

皮膚凸起腫塊恐患癌? 醫生教6招分清粉瘤脂肪瘤。

皮膚凸起腫塊恐患癌? 醫生教6招分清粉瘤脂肪瘤。

如何分辨粉瘤脂肪瘤?

粉瘤和脂肪瘤的外表非常相似,一般人難以分辨。

成因:表皮細胞進入真皮層,令角蛋白(keratin)過量积聚而成。

外觀:通常呈圓形,表皮平滑,中間或者有小洞。

病徵: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如發炎會有紅腫、脹痛甚至含膿。

常見部位:臉部、胸部、背部及四肢。

高危群體:任何年齡及性別都有可能患上,但成年男性較常見。

治療方法:初期可先觀察,如因外觀問題或出現嚴重症狀,甚至影響生活,便可能需要進行手術。

粉瘤。

粉瘤。

脂肪瘤

成因:脂肪細胞出現異常增生,繼而積聚而成。

外觀:與粉瘤相似,但腫瘤中間不會有小洞。

病徵: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如壓迫到神經或血管會造成疼痛,但一般不會發炎。

常見部位:背部、肩膀、腹部及四肢。

高危群體:任何年齡及性別都有可能患上,但較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性。

治療方法:初期可先觀察,如因外觀問題或出現嚴重症狀,甚至影響生活,便可能需要進行手術。

脂肪瘤。

脂肪瘤。

雖然粉瘤和脂肪瘤在病理學上截然不同,但一般人較難清楚如何分辨。如有懷疑,應諮詢醫生意見。醫生會評估患者的病歷、進行臨床檢查和超聲波檢查,以作出診斷。若脂肪瘤較大或觸感較硬,醫生或會安排磁力共振檢查,以排除惡性脂肪肉瘤(liposarcoma)的可能性。

出現1情況盡快求醫

粉瘤和脂肪瘤絕大部分都是良性,不會出現惡性病變,例如演變成惡性腫瘤,所以患者不必過份擔心。不過患者應密切觀察病情,若發現有惡化跡象,包括迅速變大、變硬、疼痛等,便要盡快就醫。

撰文:外科專科醫生 羅中佑

沒有開口氧化的皮下粉瘤。

沒有開口氧化的皮下粉瘤。

同場加映:中醫解構粉瘤成因 +分享食療

註冊中醫師何慧欣在其Facebook專頁講解何謂粉瘤,並分享改善粉瘤的方法。

1.切開排膿:千萬不要用手擠壓如有需要可以用針灸引流排膿。

2.手術切除:外型灰白色有包膜包裹油脂似珍珠非常光滑。

3.被感染的粉瘤紅腫熱痛。

4.沒有開口氧化的皮下粉瘤。

5.粉瘤有機會生長在下巴。

6.粉瘤有機會生長在前臂。

粉瘤有機會生長在前臂。

粉瘤有機會生長在前臂。

改善粉瘤貼士

何醫師表示,雖然患上多發性的粉瘤人士,多與先天因素遺傳有關,但也要注意飲食配合中藥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粉瘤大小和數目。她分享3大改善粉瘤貼士:

貼士1:減少凍飲、甜食、奶類製品

粉瘤發生的病理基礎是由脾虚和痰濕引起,凍飲、甜食令脾虚問题加劇。

牛奶和奶類製品容易引起痰濕,高糖食品令油脂分泌加劇,影響粉瘤的大小和數量。

貼士2:減少煎炸油腻食品

進食油份多和高脂食品,會令皮脂腺分泌增多,加劇皮脂腺腫瘤的問题。

保持愉快心情。

肝氣鬱結易令粉瘤迅速成長,所以要經常保持心情輕鬆、情緒穩定。

註冊中醫師何慧欣推介一款健脾湯水。

註冊中醫師何慧欣推介一款健脾湯水。

健脾湯水減少粉瘤復發

此外,何慧欣醫師為大家推介一款有助改善粉瘤的健脾湯水,有助去除水濕代謝之廢物。

湯水功效、材料、做法: 

功效:健脾益氣利濕散結

材料:

蓮藕 2-3節 海帶結 15g 五指毛桃50g 浙貝母 10g 茯苓 15g 瘦肉 300g 熟薏米 20g 陳皮1片

做法:

步驟1:瘦肉切件汆水備用。

步驟2:蓮藕洗乾淨後去皮切片備用。

步驟3:準備約8碗水煲滚,加入以上材料。

步驟4∶水滚後轉小火,煲約1.5小時後,調味即可飲用。

注意湯水偏於平和,適合大部份體質的人士,但孕婦不適合飲用。

皮膚凸起腫塊恐患癌? 醫生教6招分清粉瘤脂肪瘤。

皮膚凸起腫塊恐患癌? 醫生教6招分清粉瘤脂肪瘤。

台灣一名營養師教5招改變生活型態預防糖尿病,其中運動和飲食均是關鍵!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糖尿病患病率高 併發症風險不容忽視

糖尿病非常普遍,現時在香港約每10人便有1人患糖尿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當,除了易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腳」等嚴重併發症,亦會對整體健康構成長遠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不良生活習慣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針對此問題,台灣註冊營養師珊珊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指出,糖尿病並非無法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其實與長年累積的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她強調,久坐少動、飲食不均、經常熬夜,以及吸煙飲酒等都是高危因素,長期忽視將增加患上三高乃至更嚴重疾病的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建議

珊珊指出,偶爾享用大餐或炸物無可厚非,有助心靈獲得滿足,但若天天放縱,例如經常進食高油高糖食物,對身體而言無異於長期消耗。尤其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士,更應重視日常作息與飲食的調整。對此,她列出了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方向給大家參考:

1. 減重5%至10%: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人士而言,減重不僅是必要的,更應列為首要目標。

2. 控制脂肪攝取:每日總脂肪攝取應控制於總熱量的3成以下。

3. 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飽和脂肪應控制於每日總熱量的1成以下。

4.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攝取1,000千卡熱量應配合15克膳食纖維。例如,每日攝取1,500千卡者,應攝取不少於23克纖維,攝取1,800千卡者,則建議至少27克。

5. 規律運動: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健康從來不是單靠「節食」或「短期努力」就能達成,而是一種長期累積的生活態度。唯有建立良好習慣,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疾病的威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