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食飽飯胸痛「恐心臟有事」 半小時內出現1症狀盡快求醫

生活事

食飽飯胸痛「恐心臟有事」 半小時內出現1症狀盡快求醫
生活事

生活事

食飽飯胸痛「恐心臟有事」 半小時內出現1症狀盡快求醫

2022年12月18日 07:00

不少人吃飽胸痛以為是腸胃不適

不少人飯後常感胃痛,有機會引發胃潰瘍。但若感到胸痛,則恐怕是心血管病症狀!有心臟內科醫生指出,胸痛未必是消化不良,因可能是心絞痛,若半小時內出現1種情況,須求醫。

心臟症狀與腸胃不適相似

台灣心臟內科醫生劉中平在其facebook專頁表示,有一種胸痛,叫做吃飽飯之後就會痛。他指出,胸痛通常令人聯想到「胃酸倒流」或「消化不良」,但其實心臟在食道的正前方,兩者位置非常貼近,故有些心臟症狀和腸胃不適非常相似。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分辨心絞痛症狀

劉醫生指出,若確定腸胃沒問題,吃飽飯之後感到胸痛時,就要留意一件事:是否由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心絞痛。他引述研究指,飯後心絞痛患者,較易出現主幹或多條的冠狀動脈病變,亦經常會在休息期間感到心絞痛。原因有以下3個:

心绞痛原因 1

吃飽飯之後,身體血流被導引到腸胃幫助消化吸收,導致心臟的冠狀動脈血流量不足。

心绞痛原因 2

因為餐後食道、胃擴張,擠壓到心臟的冠狀動脈,繼而造成阻塞。

心绞痛原因3

用餐後需要多增加心臟輸出,以幫助消化吸收。這樣會增加心臟耗氧量,一旦心臟的血流供應不足,就會導致心绞痛。

吃飽半小時內出現1症狀須求醫

劉醫生指,吃飽飯勿亂跑,是有道理的‍。因為心臟和消化系統,在餐後均需好好工作,這時應避免過多的身體活動。他指出,若吃飽飯後半小時內,反覆胸痛,尤其是有心血管風險的患者,須求醫作詳細檢查。

延伸閱讀:心絞痛症狀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心絞痛定義及症狀如下:

心绞痛症狀

心绞痛是心肌得不到足夠含氧血液時引起的胸痛或不適。

痛楚通常由體能活動或壓力誘發,休息後會得以舒緩,一般只持續數分鐘(心绞痛發作)。

胸口可能有被壓迫或擠壓的感覺

這種不適可能蔓延至肩、臂、頸、領或背。

心绞痛的感覺甚至可能像消化不良。

但心绞痛並非一種病,而是潛在心臟問題的徵狀,通常是冠心病徵狀。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心絞痛分3類

本港衞生署指出,心絞痛分為以下3大類:

1.穩定性心绞痛

屬最常見的類型,並且有規律。

發作有明顯的誘發原因(例如運動)。

透過休息和藥物通常能緩解徵狀。

2.不穩定性心绞痛

較難預測及最危險的一種

發作時沒明顯的誘發原因,休息和服藥後仍持續是快將心臟病發徵兆。

若你平常心绞痛的模式有所改變,而發作的持續時間超出預期,這可能是不穩定型心绞痛。這是一個緊急的醫療狀況,需要入醫院接受護理。

3.變異型心绞痛

(1)罕見

(2)通常在休息時發作

(3)藥物能緩解徵狀

關於胸痛

許多人胸痛時會擔心是心臟病發,但胸痛也有很多可能的原因。

胸部任何器官或組織都可以是痛楚根源,包括心臟(如心绞痛,心包炎)、肺(如肺栓塞)、食道(如胃酸倒流)、肋骨(如肋骨發炎)、肌肉或肌腱(如肋骨之間的肌肉和肌腱扭傷)或神經(如帶狀疱疹)。

因此,若出現胸痛症狀,應諮詢醫生以作診斷。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心臟病個案以冠心病居多

本港衞生署指,心臟病為本港常見的致命疾病,尤以冠心病最多,詳情如下:

冠心病

由心臟病導致死亡的個案中,以冠心病居多,佔68%。冠心病的出現,是因黏性的斑塊積聚在供應血液到心臟的動脈內,以致動脈變硬和變窄,減少了血流量,使心臟肌肉未能得到足夠血液。

心臟病發

若血流量沒改善,缺氧的心臟肌肉便會死亡,這就是心臟病發。

心臟病風險因素

增加患冠心病和心绞痛的風險因素包括:

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

自己或家人

有患心臟病病史、年長、缺乏運動、肥胖和緊張。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台灣一名營養師教5招改變生活型態預防糖尿病,其中運動和飲食均是關鍵!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糖尿病患病率高 併發症風險不容忽視

糖尿病非常普遍,現時在香港約每10人便有1人患糖尿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當,除了易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腳」等嚴重併發症,亦會對整體健康構成長遠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不良生活習慣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針對此問題,台灣註冊營養師珊珊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指出,糖尿病並非無法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其實與長年累積的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她強調,久坐少動、飲食不均、經常熬夜,以及吸煙飲酒等都是高危因素,長期忽視將增加患上三高乃至更嚴重疾病的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建議

珊珊指出,偶爾享用大餐或炸物無可厚非,有助心靈獲得滿足,但若天天放縱,例如經常進食高油高糖食物,對身體而言無異於長期消耗。尤其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士,更應重視日常作息與飲食的調整。對此,她列出了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方向給大家參考:

1. 減重5%至10%: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人士而言,減重不僅是必要的,更應列為首要目標。

2. 控制脂肪攝取:每日總脂肪攝取應控制於總熱量的3成以下。

3. 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飽和脂肪應控制於每日總熱量的1成以下。

4.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攝取1,000千卡熱量應配合15克膳食纖維。例如,每日攝取1,500千卡者,應攝取不少於23克纖維,攝取1,800千卡者,則建議至少27克。

5. 規律運動: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健康從來不是單靠「節食」或「短期努力」就能達成,而是一種長期累積的生活態度。唯有建立良好習慣,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疾病的威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