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吃飽胸痛以為是腸胃不適
不少人飯後常感胃痛,有機會引發胃潰瘍。但若感到胸痛,則恐怕是心血管病症狀!有心臟內科醫生指出,胸痛未必是消化不良,因可能是心絞痛,若半小時內出現1種情況,須求醫。
心臟症狀與腸胃不適相似
台灣心臟內科醫生劉中平在其facebook專頁表示,有一種胸痛,叫做吃飽飯之後就會痛。他指出,胸痛通常令人聯想到「胃酸倒流」或「消化不良」,但其實心臟在食道的正前方,兩者位置非常貼近,故有些心臟症狀和腸胃不適非常相似。

Getty示意圖
分辨心絞痛症狀
劉醫生指出,若確定腸胃沒問題,吃飽飯之後感到胸痛時,就要留意一件事:是否由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心絞痛。他引述研究指,飯後心絞痛患者,較易出現主幹或多條的冠狀動脈病變,亦經常會在休息期間感到心絞痛。原因有以下3個:
心绞痛原因 1
吃飽飯之後,身體血流被導引到腸胃幫助消化吸收,導致心臟的冠狀動脈血流量不足。
心绞痛原因 2
因為餐後食道、胃擴張,擠壓到心臟的冠狀動脈,繼而造成阻塞。
心绞痛原因3
用餐後需要多增加心臟輸出,以幫助消化吸收。這樣會增加心臟耗氧量,一旦心臟的血流供應不足,就會導致心绞痛。
吃飽半小時內出現1症狀須求醫
劉醫生指,吃飽飯勿亂跑,是有道理的。因為心臟和消化系統,在餐後均需好好工作,這時應避免過多的身體活動。他指出,若吃飽飯後半小時內,反覆胸痛,尤其是有心血管風險的患者,須求醫作詳細檢查。
延伸閱讀:心絞痛症狀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心絞痛定義及症狀如下:
心绞痛症狀
心绞痛是心肌得不到足夠含氧血液時引起的胸痛或不適。
痛楚通常由體能活動或壓力誘發,休息後會得以舒緩,一般只持續數分鐘(心绞痛發作)。
胸口可能有被壓迫或擠壓的感覺
這種不適可能蔓延至肩、臂、頸、領或背。
心绞痛的感覺甚至可能像消化不良。
但心绞痛並非一種病,而是潛在心臟問題的徵狀,通常是冠心病徵狀。

設計圖片
心絞痛分3類
本港衞生署指出,心絞痛分為以下3大類:
1.穩定性心绞痛
屬最常見的類型,並且有規律。
發作有明顯的誘發原因(例如運動)。
透過休息和藥物通常能緩解徵狀。
2.不穩定性心绞痛
較難預測及最危險的一種
發作時沒明顯的誘發原因,休息和服藥後仍持續是快將心臟病發徵兆。
若你平常心绞痛的模式有所改變,而發作的持續時間超出預期,這可能是不穩定型心绞痛。這是一個緊急的醫療狀況,需要入醫院接受護理。
3.變異型心绞痛
(1)罕見
(2)通常在休息時發作
(3)藥物能緩解徵狀
關於胸痛
許多人胸痛時會擔心是心臟病發,但胸痛也有很多可能的原因。
胸部任何器官或組織都可以是痛楚根源,包括心臟(如心绞痛,心包炎)、肺(如肺栓塞)、食道(如胃酸倒流)、肋骨(如肋骨發炎)、肌肉或肌腱(如肋骨之間的肌肉和肌腱扭傷)或神經(如帶狀疱疹)。
因此,若出現胸痛症狀,應諮詢醫生以作診斷。

設計圖片
心臟病個案以冠心病居多
本港衞生署指,心臟病為本港常見的致命疾病,尤以冠心病最多,詳情如下:
冠心病
由心臟病導致死亡的個案中,以冠心病居多,佔68%。冠心病的出現,是因黏性的斑塊積聚在供應血液到心臟的動脈內,以致動脈變硬和變窄,減少了血流量,使心臟肌肉未能得到足夠血液。
心臟病發
若血流量沒改善,缺氧的心臟肌肉便會死亡,這就是心臟病發。
心臟病風險因素
增加患冠心病和心绞痛的風險因素包括:
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
自己或家人
有患心臟病病史、年長、缺乏運動、肥胖和緊張。

設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