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今日(18日)舉行第6次前廳交流會,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帶隊,率領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主任容偉雄及一眾官員出席,逾60位立法會議員參加。
立法會今日舉行第6次前廳交流會,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帶隊」。黃偉綸fb
今次前廳交流會交流的議題廣泛,包括引進重點企業;知識產權貿易;會議展覽業發展;建設更優良海濱;精簡行政程序;「組裝合成」/「機電裝備合成法」的組件供鏈及與内地的協作等方面。黃偉綸與同事亦藉今次機會,就議員關心的政策措施,詳細解釋其背後的施政理念和內容。
席間有議員追問,往返內地可否取消核酸檢測,黃偉綸在會後表示,政府了解社會提出的關注,醫務衞生局一直有與內地相關單位密切留意情況,若在安排上有任何發展,會馬上讓市民知悉。
至於引進企業辦公室於上月底開始運作,被問及首批引進企業名單包括那些企業,黃偉綸稱辦公室已與不少企業溝通,主要範疇在創新科技、生活科學等,交流會上不少議員都歡迎當局推一站式辦公室,惟個別企業身份暫不會透露,以免為他們構成壓力,當有有成果會適時向社會通報。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就指,針對引進重點企業工作,議員給予很多意見,又介紹了有興趣落戶香港的企業,當局會慎重考慮並重新檢視工作重點。就會展業復常方面,丘應樺表示,議員們歡迎政府提出的支援計劃,包括將在7月推出,總額14億元,為期3年的「定期展覽獎勵計劃」,吸引主辦商在港舉行展覽的同時,亦能幫助中小企業增加訂單。
會上亦有議員關注知識產權貿易,商經局表示會根據《施政報告》的路線圖,培育更多人才,推進香港成為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會後稱,當局早已承諾會檢視《保護海港條例》,但重申會以不填海的原則下,希望未來條例可在機制上有所加強,例如究放寛用於享用海濱的工程審批。至於就精簡發展行政程序,她稱最重要是部門文化要改變,包括檢視審批工作中不必要程序,以及在不批出規劃方案時應提出原因等。
黃偉綸會後於社交平台感謝議員們踴躍支持。他形容會上交流氣氛良好,討論亦非常熱烈,前廳交流會確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給予官員和議員作坦率交流,議員均給予政府很多務實和具體的建議。
黃偉綸與立法會主席、各位官員、所有議員向市民拜年。黃偉綸fb
黃偉綸表示,前廳交流會是政府與議員恆常溝通的其中一個方式,官員會繼續與議員保持密切聯繫,增加相互的了解,讓政府在制訂政策時可以更「貼地」,切實回應市民和相關業界的需要。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本屆政府出任此職位近3年,在加入這個「熱廚房」前,他做了30年「金牙大狀」,從沒想過轉行,更枉論成為特區領導班子的一員。在最新一期馬會刊物《駿步人生》中,林司長接受馬會專訪時透露了他當年接受邀請擔任律政司司長的「心路歷程」,也罕談私生活和夫婦相處之道。
林定國坦言,當年獲邀加入政府的第一個反應是「有點措手不及」,笑言:「30年來從沒有想過轉工,如果要轉,頂多做法官。」但當時的時間不容他慢慢考慮,大堆問題如泉湧,「我是否適合做這份工作?我是否勝任這份工作?」,但事實不會有答案,因為他從未在政府或大機構工作,根本無法比較。
林定國接受新一期《駿步人生》訪問,談及當年「轉工」入特區政府擔任律政司司長的感受。
他認為,這是機緣,「有這種機會很難得,對個人而言是很大挑戰,又可以為社會做點事」,況且「人家對你有信心,你怎可能沒有?」
惟他直言,進入「熱廚房」後,面對新制度、新人事,要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他也經歷了一段適應期。如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他要求自己的解說能力到位,讓普羅市民也明白法律議題,「(以往的) 溝通對象是大律師或法官,大家有共同語言,很快就明所以;但換了對象是一般市民,(我們)一定要好警覺,問別人是否明白。」
林定國熱愛香港,笑言:「去完旅行回來,在飛機見到香港風景,已經急不及待,很想回家食碗雲吞麵、叉燒飯。」因為這裡有家人、有熟悉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係屋企,好舒服的感覺。」
目前香港面對不少挑戰,但他認為,總有你喜歡的東西,可能「係人?係環境?」,他希望為我城重拾信念:「總有一個你喜歡在香港生活的理由。要攞番信心同鬥志。」
林定國談「正義」與「法治」
不說不知,小時候的林定國,職業志願很多元化,「在不同年紀、不同階段,總想過要做不同的職業。我也曾想過,做太空人和科學家。」後來透過排除法,
按能力和興趣去篩選,「如果能力可及但沒有興趣,事情不會做得好;相反若只有興趣但能力不相配,這是嗜好,不能作為職業。」最終選擇讀法律。
談到正義與法律。林定國說,若要放一件「吉祥物」在辦公室,他會選擇「獬豸」,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徵公正的神獸。
他認為,每人對「正義」或有不同理解,但任何法律制度的原意,都是根據客觀標準判斷、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基本要求;同一宗案件的裁決結果,一方可能覺得合理;另一方或不同意,那麼公義與否,就要看是否盡力履行法律,是否按法律原意行事。同時,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
他說:「所謂法、理、情三個層次。法律不是鐵板一塊」,但人情不能代替法律,「執行法律時不能違反基本原則,而在某些場境下,也要考慮個人因素,但兩者不是互相排斥」。
林定國說,馬場把香港的特徵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
一定安排訪港賓客到馬場觀賽 體驗「馬照跑」
香港,還是林定國心目中的萬花都會,「地小,但望出去好繁盛,好快就抵達郊外……中西融合,很國際化,選擇多,甚麼菜式也有,豐儉由人。」他說,若有賓客到港,若時間許可,他都一定安排他們到馬場觀賞賽馬,「跑馬活動的場地、氣氛好,本身又是很有歷史的活動。」他稱,「『馬照跑』是一國兩制下,最標誌性形容香港生活方式不變,很有象徵意義。」他認為,馬場把香港的特徵全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好開心」。
事實上,旅遊和賽馬不可分割。2023/24馬季,馬會共接待9.3萬內地旅客人次;而今個馬季截至3月底,到馬場觀光的內地旅客已超過11.4萬人次。
林定國亦特別欣賞馬會對香港慈善事業的貢獻。「香港要維持低稅率制度,但社會的確有很多福利需要,如醫療、教育,如何去填補?這就需要有個強大的慈善機構,由民間主導,有能力也有組織性,與政府合作,才處理得到。」
愛黎明時分跑步 分享夫婦相處之道
雖然公務繁忙,但林定國仍維持跑步的習慣,他說,因為不需要固定場地,「時間沒太大限制,很自由。」
原來林司長很喜歡在黎明時份出發跑步,「天黑黑街上沒有人,感覺很正!」跑步無拘無束,「發吓白日夢、讓思緒放空。」他也不時跟同是律師的妻子結伴一起跑。「我係『慢吞吞』,太太好心急!」他更分享夫婦的「保鮮之道」就是溝通與關心,「要知道對方在做甚麼、想甚麼。」,認為夫妻之間性格可以很不一樣,價值觀卻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