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捱夜熱氣易生痱滋牙肉痛 中醫推9款食材清熱解毒

樂活道

捱夜熱氣易生痱滋牙肉痛 中醫推9款食材清熱解毒
樂活道

樂活道

捱夜熱氣易生痱滋牙肉痛 中醫推9款食材清熱解毒

2023年02月02日 17:00

還有3款解毒湯水茶療

熬夜,吃得太多煎炸油膩食物,容易熱氣、生痱滋,甚至牙肉腫痛。有何方法消炎消腫,令痱滋消失?註冊中醫師梁尹倩(Cinci)在「CheckCheckCin」facebook專頁表示,脾胃積熱、陰虛火炎、脾胃氣虛也會引發上述症狀。她推介3款清熱解毒湯水茶療,以及9款有清熱功效的食物。

更多相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unsplash圖片

unsplash圖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生痱滋成因及偏熱症狀

梁醫師表示,口瘡(即「痱滋」)和牙齦腫痛都是常見的口腔毛病。口瘡,是口舌表面或牙齦上潰爛的傷口。牙齦,是位於牙齒根部周圍的軟組織。中醫理論認為,「齦為胃之絡」,牙肉腫痛及口瘡均有虛實之分,可因虛火、胃熱上蒸於口或脾虛濕盛,聚濕化熱而引起。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她指出,愛吃煎炸香口食物、嗜辣、嗜甜、嗜酒、常晚睡熬夜(晚上11時仍未入睡),這些放縱式起居飲食習慣,可令體內陽氣超出正常水平,出現偏熱症狀,例如:

1.口乾

2.喉嚨痛

3.生口瘡

4.牙齦腫痛

5.口臭

6.小便黃

9款清熱食物 紓緩痱滋牙肉痛 

生痱滋,每次飲水、進食、刷牙也會觸碰到,不但疼痛,亦影響心情。有何方法紓緩?梁醫師指,因飲食不節引致的脾胃積熱,中醫稱為「實火」,宜適量進食有清熱功效的食材和湯水。

清熱食材例子:老黃瓜、青瓜、冬瓜、粟米鬚、苦瓜、絲瓜、霸王花、火龍果、奇異果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3款清熱湯水茶療

針飲食不節,胃熱上蒸導致的口瘡(痱滋),梁醫師推介以下3款湯水茶療:

清熱茶療

金銀花菊花甘草茶

材料:金銀花3克、菊花3克、甘草6克

做法:材料洗淨後,放入保溫瓶,用熱水沖洗一遍,再注入熱水泡5分鐘即成。

薄荷布渣葉雞蛋花茶

功效:清熱解毒,舒緩口乾、口瘠、口臭、多眼垢等偏熱症狀

材料:薄荷2克、布渣葉9克、雞蛋花9克

做法:材料洗淨後,放入保溫瓶,用熱水沖洗一遍,再注入熱水泡5分鐘即成。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清熱解毒湯水

番茄薯仔椰菜海帶湯

功效:清熱解毒,舒緩因飲食不節引起的喉龍痛、口療、牙龈腫痛等偏熱症狀。

材料:

1.番茄 3個
2.椰菜 半個
3.薯仔 2個
4.海帶60克
5.綠豆 30克
6.洋薏米 30克
7.椰聚2枚

步驟:

1.把材料洗淨,番茄切塊、椰菜切絲、薯仔去皮切塊;海帶切絲,泡水約20分鐘,隔起海帶水備用。

2.在鍋中加入2000毫升水、海帶水及全部材料。

以武火煮至水滚後,改用文火煮1小時,最後下鹽調味即可。

梁尹倩(Cinci EC):香港註冊中醫,修畢美國佩柏戴恩大學工商管理學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中文大學針灸學理學碩士,《飲湯》系列作者及兩孩之母。

同場加映:性平生津潤燥食材

想滋潤皮膚喉嚨?註冊中醫師梁尹倩曾發文推介以下6款生津潤燥的食材:

6款食材屬性平、生津潤燥:

蘋果:潤肺健胃、生津止渴、消食止瀉

葡萄:補氣血、健胃生津、消水腫

無花果:潤肺、健脾、開胃、潤腸通便、清熱解毒

雪耳:滋陰潤肺、益氣養胃、強心補腦

黃耳:滋陰潤肺、補脾胃功效更勝雪耳

百合:清心除煩、潤肺止咳、補中益氣

unsplash圖片

unsplash圖片

台灣一名營養師教5招改變生活型態預防糖尿病,其中運動和飲食均是關鍵!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糖尿病患病率高 併發症風險不容忽視

糖尿病非常普遍,現時在香港約每10人便有1人患糖尿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當,除了易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腳」等嚴重併發症,亦會對整體健康構成長遠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不良生活習慣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針對此問題,台灣註冊營養師珊珊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指出,糖尿病並非無法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其實與長年累積的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她強調,久坐少動、飲食不均、經常熬夜,以及吸煙飲酒等都是高危因素,長期忽視將增加患上三高乃至更嚴重疾病的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建議

珊珊指出,偶爾享用大餐或炸物無可厚非,有助心靈獲得滿足,但若天天放縱,例如經常進食高油高糖食物,對身體而言無異於長期消耗。尤其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士,更應重視日常作息與飲食的調整。對此,她列出了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方向給大家參考:

1. 減重5%至10%: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人士而言,減重不僅是必要的,更應列為首要目標。

2. 控制脂肪攝取:每日總脂肪攝取應控制於總熱量的3成以下。

3. 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飽和脂肪應控制於每日總熱量的1成以下。

4.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攝取1,000千卡熱量應配合15克膳食纖維。例如,每日攝取1,500千卡者,應攝取不少於23克纖維,攝取1,800千卡者,則建議至少27克。

5. 規律運動: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健康從來不是單靠「節食」或「短期努力」就能達成,而是一種長期累積的生活態度。唯有建立良好習慣,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疾病的威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