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國古代稱其為倭奴國。唐咸亨年初,以近東海日出而重新命名為「日本」,但也慣稱日本人為倭人,也稱日本海盜為倭寇。明代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現嚴重倭患。
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遭海盜多次登陸劫掠,遍及浙江、福建、廣東各省,規模還越來越大,海盜燒殺搶掠,橫行不法,這些海盜都聲稱來自日本,當時的人統稱他們為倭寇。
倭寇入侵,早在元朝時已發生,據泉州地方志記載,於公元十四世紀,倭寇燒殺搶掠事件時有發生,其中有一次,一批倭寇在金門登陸,於馬坪附近各鄉村大肆焚掠,幸因颱風沉船,被當地群眾全部殲滅。倭寇入侵幾乎貫穿整個元朝,當時倭寇基本上是由日本武士、走私商人及破產的流民組成。
到了嘉靖年間的倭寇,有學者指成分複雜,除了一部分真倭寇,大多數「倭寇」其實是中國人,以私人海上貿易商人和沿海的破產農民居多,如侵犯浙江沿海的「倭寇」多為江南人和漳州人。專剿倭寇名將胡宗憲在《籌海圖編》指出:倭寇數目龐大,大約有數萬人,都說自己是日本人,其實真正的日本人不過數千人而已,其餘都是中國人。另外,胡宗憲的幕僚茅坤在《茅鹿門文集》中也證實了倭寇的身份大部分都是福建、溫州、寧波等地人。
不僅倭寇成員是中國沿海居民,大多數主要首領都是中國人。據載,嘉靖初期福建人李光頭、歙縣人許棟佔據寧波島嶼,成為浙江沿海「倭寇」的首領;另外,前文提過的王直,綽號「老船主」,原是徽州海商,因貿易不通便以搶劫為生,流亡日本,盤踞五島列島為根據地,經營多年,成為最大的海盜首領。
至於嘉靖年間出現多場倭患,主要原因是於15世紀後期,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各地的封建藩候和寺院大地主為了提升實力,解決因戰爭帶來的財政困難,滿足私慾,支持組織日本的一些浪人和商人,掠奪東南沿海,倭患漸漸猖獗。另一方面,明朝當時土地兼併嚴重,貴族豪門甚至還兼併軍衛屯田,令實行海禁的帝國海防鬆弛,令倭寇有可乘之機。
當然,明朝實行海禁政策,也是重點。政策除了政府外交,任何人都不準出海和外國人交易。在海禁前受惠海上貿易的沿海商人和百姓,海禁後再嚐不到甜頭,對政府政策不滿,部分更與日本人勾結,或走私,或武裝起來反抗。好像以海上貿易致富的月港商人洪迪珍,當初只是走私,但到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明政府派兵追捕他及其家人,最終將其「逼上樑山」,成為武裝反抗明朝政府的「倭寇」重要首領。另外還有海上貿易集團的頭子王直。
明朝政府最終平定倭患。嘉靖以後,明朝政府採用較為開放的政策,倭寇為患的問題逐漸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