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寫實主義代表作。啟發托爾斯泰寫這本書的靈感,來自於他在一個火車站內遇到一名年輕女人跳軌自殺,這名女人是附近的一名地主的情婦。這事件給他很大的震撼,覺得為何這個可憐的女人付出了愛情,下場卻是這樣的可悲。當托爾斯泰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他的太太告訴妹妹,「尼奧突然開始寫關於現代生活的小說,主題是關於一名不忠的婦人和她面對的無盡悲劇!」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完這本小說,很多人都在問:「愛是什麼?」理性、遵守規範、一板一眼的夫妻相處是愛嗎?順從、符合社會規範、置身在安全的框框裡的婚姻是愛嗎?大膽、挑戰禁忌、順從身體渴望、打破社會價值的婚外情是愛嗎?
故事發生在1874年,美麗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政府高官卡列寧的妻子,兩人生有一子,生活幸福美滿。一天,她的大哥奧勃朗斯基因為搞婚外情,請求安娜到莫斯科拯救他的婚姻。途中,安娜邂逅了英俊的騎兵軍官伏倫斯基,兩人一見鍾情。
與此同時,年輕的地主列文愛上奧勃朗斯基的妹妹吉娣,但她卻早已迷上伏倫斯基。安娜不想讓吉娣傷心,返回聖彼得堡。但伏倫斯基窮追不捨,隨之而來的是兩人的烈火熱戀,醜聞在聖彼得堡社交圈中鬧得滿城風雨…
安娜強烈的愛,燒去了她的家庭,也毀了她的社會地位。這樣的一位女性在十九世紀父權主義極盛的俄國社會,被視為放蕩、不貞潔的。在托爾斯泰的筆下,她其實是當時的女性主義先鋒。她追求自由與自主權,為了理想的愛情,她不顧上流社會的道德斥責與耳語。這些都是當時女性所不敢追尋的。
托爾斯泰借著小說人物的不同個性、不同命運,相互在愛慾裡糾葛浮沈,交織出一幅充滿矛盾衝突和掙扎的大併圖,與此同時,探討了當時的俄國社會,貧富極端懸殊,貴族、上流社會、統治階層過著紙醉金迷、飽食終日思淫慾的日子。而底層勞動大眾(農民與工人),則過著但求溫飽而不得的辛苦生活,社會滿佈暗湧、動盪不安。

《安娜卡列尼娜》於1875年在《俄羅斯公報》開始連載,1877年完稿。小說發表,隨即引發社會熱烈討論。托爾斯泰的堂姑母曾寫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引起了熱烈的爭論,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似乎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故事曾多次拍成電影,其中的情節的精彩,可見一斑。2007年被《時代雜誌》評為世紀最佳小說。

可以在這裡購買:http://goo.gl/vBrfov
ReadChat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