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踎低起身頭暈代表貧血? 醫生:可能係2大嚴重問題引發中風心梗

樂活道

踎低起身頭暈代表貧血? 醫生:可能係2大嚴重問題引發中風心梗
樂活道

樂活道

踎低起身頭暈代表貧血? 醫生:可能係2大嚴重問題引發中風心梗

2023年03月03日 07:02

有此症狀都要留意下

「踎低起身見頭暈」代表有貧血問題?外科醫生鍾雲霓指出,貧血會引致頭暈,但頭暈不一定等於貧血。若站起來時突然頭暈、眼前一黑,可能是出現另外2大問題;若不理會,長遠下去可引發中風、心肌梗塞風險。

更多相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貧血定義

蹲下一會兒,站起來後感覺頭暈,一定與貧血有關?外科醫生鍾雲霓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貧血」的診斷標準是要看「抽血數據」,即抽血報告的「血紅素」(Hb,Hemoglobin)或「血細胞比容」(Hct,Hematocrit)。

鍾醫生指出,「血紅素」正常值如下:

男性「血紅素」正常值:一般是13-14 g/dl

女性「血紅素」正常值:12-13 g/dL

若在正常值以下,報告就會出現不同的顏色作警示。不過,因應個人體質(例如:地中海型貧血、缺鐵貧血),以及固定流失血量的情況(例如:經血),有些人天生基礎血紅素不高。所以,一般可接受「血紅素」正常值為10以上,但大致不影響平時的各項治療和判斷。

 揭頭暈2大原因

站起來感覺頭暈,等於貧血?鍾雲霓醫生表示,雖然貧血會導致頭暈,但有2個原因更常見:

「站起來頭暈」原因1:姿態性低血壓

姿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r Postural hypotension)

症狀:從平躺、蹲著或甚至坐著的姿勢,突然站起來時,血壓明顯下降,引致頭暈、眼前一黑。

定義方法:用血壓計量血壓,「收縮壓」(上壓)下降 >20mmHg,或「舒張壓」(下壓)下降 >10mmHg。

姿態性低血壓不但會導致頭暈,起來時更會眼前一黑昏倒。血管彈性不佳人士,特別容易出現。

「站起來頭暈」原因2:高血壓

與血壓高低綁在一起,引致頭暈、常被忽略的常見慢性病是:高血壓。鍾醫生指,高血壓會頭暈,還會頭痛。

定義方法:正常血壓是110-140/70-90,但130/80則屬於前期高血壓。

注意:血壓每上升20mmHg則代表嚴重程度上升若平常為180以上,出現各種風險(例如:中風、心肌梗塞)後,血壓就會遠高於160以上,160又會遠高於140以上。高血壓會導致各項心血管問題出現機率升高,要特別留意。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同場加映】飲水太多頭暈險喪命 血鈉過低可致4大後果

1. 影響神經功能

2. 若血鈉低於130 mEq/L

會開始出現輕度的疲勞感

3. 若低於120 mEq/L

會有頭痛、噁心、嘔吐症狀

4. 一旦低於100 mEq/L,甚至有可能死亡

【同場加映】高血壓病徵+高危因素+預防方法

高血壓病徵

高血壓一般沒有症狀,患者往往在出現併發症後才發現患病,所以高血壓常被稱為「隱形殺手」。

不過,血壓太高也可引致眩暈、視線模糊不清、頭痛、疲勞和面部發紅等症狀。

高血壓高危因素

超過90%的高血壓個案無法確定明確的病因。這些個案均診稱為原發性高血壓。

一些高危因素令人較易患上高血壓,包括:攝取過多鹽分、肥胖、靜態生活模式、吸煙、飲酒過量、睡眠不足、壓力、高血壓家族史和年齡越大等。

少數病人可被確定病因,這些病因包括腎病、内分泌疾病和某些藥物。

高血壓 預防方法

均衡和低鹽的飲食、保持體能活躍及適中體重、戒煙、避免飲酒和處理壓力均有助預防高血壓。

接受血壓量度能及早發現高血壓以作適當的治療,預防高血壓併發症的出現。

何謂血壓超標?

鍾雲霓醫生列出血壓標準,供大家參考: 

收縮壓/上壓(mmHg)

正常:<120

偏高:120-129

高血壓(第一級):130-139

高血壓(第二級):≥140

舒張壓/下壓(mmHg)

正常:<80

偏高:≥80

高血壓(第一級):80-90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

高血壓(第二級):≥90

延伸閱讀:中風症狀+預防方法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顯示,「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阻塞或爆裂,令腦組織不能得到充足的養份和氧氣,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產生各種神經症狀。

中風9大症狀包括:

1.半身不遂

2.言語不清

3.嘴歪

4.眼斜

5.吞噍困難

6.大小便失禁

7.感覺麻木

8.流口水

9.嚴重者内可昏迷或死亡

預防中風方法

衞生署指,中風的主因是吸煙、血壓高和血管硬化,所以要預防中風的發生,就要注意日常的生活習慣,避免血管硬化的產生:

不吸煙

保持均衡飲食 進食低脂肪食物及減少進食含高鹽量的食物

減少飲酒

定期做適量的運動

控制體重

爭取充足的休息,避免精神緊張

定期檢查身體,控制血壓的水平(最少兩年一次)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5個口訣認清中風先兆

台灣營養師高敏敏在其Facebook專頁指,中風後的關鍵是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減少殘疾及死亡風險。她又列出分辨及應對中風的口訣「BE-FAST」,呼籲民眾如發現自己或親人突然出現任何一項症狀,都務必趕快求醫:

分辨應對中風口訣BE-FAST

1. Balance 失去平衡

身體無意間失去平衡、容易跌倒。

2. Eye 眼睛模糊

忽然視線模糊。

3. Face 嘴歪臉斜

嘴巴或臉部突然變型、歪斜。

4. Arm 手腳無力

單手或單腳忽然無力。

5. Speech口齒不清

言語突然無法表達、口齒不清。

Time記下時間

如出現以上任何症狀,請記下症狀發生的時間、並趕快呼叫救護車,將患者緊急送醫。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研究指出,每日進行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

每日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可護心

綜合外媒報導,一項於近期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研究指出,即使每日僅進行短短3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諸如準備餐點、打掃房間、修剪草坪、園藝或在家中快速走動等,亦能顯著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偶然體力活動」常會逐漸減少,儘管這些活動並非正式運動的一部分,但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日常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

為了深入探討日常小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研究團隊追蹤了超過24,000名平均年齡為62歲、自認不運動的成年人,並利用腕戴式加速度計連續監測他們至少七天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

1. 中等程度的偶然活動頻率越高,罹患心臟病或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越低。

2. 健康效益呈現L形曲線,在活動量較少時,增量帶來的健康好處特別明顯,達到一定程度後逐漸趨於平緩。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進一步比較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

1分鐘的高強度活動(如跑步、快速踩單車等)與約3分鐘的中強度活動(如劇烈家務:吸塵、擦地、園藝)以及 35~48分鐘的低強度活動(如悠閒散步或輕鬆家事)所帶來的心血管益處相當。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將運動融入日常 輕鬆降心臟病風險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的研究支持將中高強度體力活動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作為預防策略,為更多人提供了可行且容易持續的護心選擇。」這也意味著,即便每日無法進行正式運動,但只要在生活中多動一動,積極參與日常家務或小步快走等,就能有效降低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