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深海魚都含高水銀
吃魚要小心重金屬水銀,尤其是吞拿魚等深海魚,以免中毒喪命!有醫生列出62種高水銀魚及低水銀魚,7種魚水銀含量高,例如大眼吞拿魚,多吃恐中毒,出現傷腎、損智力、失明等影響,甚至致命。餘下55種魚水銀較少,其中36種低水銀魚獲醫生推介,例如鯖魚。吃魚亦要避開4個部位,因易受污染,積聚毒素。

汞是甚麼 ?
為何魚類水銀含量高?
胃腸肝膽科醫生李柏賢在其facebook專頁指出,魚類營養豐富,惟海洋受重金屬污染情況愈來愈嚴重,大型洄游、掠食性海洋魚類體內,容易累積較多二噁英、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及多種重金屬。
李柏賢醫生指,魚類重金屬「甲基汞」的含量引起關注。根據本港食安中心資料,「甲基汞」是毒性最強的「汞」(水銀)形態。
食安中心列出水銀(汞)的特性及影響:
汞(俗稱水銀)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重金屬,隨工業廢物進入環境中,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水中的微生物把汞轉化為毒性較強的甲基汞,為水中的生物所吸收,積聚在食物鏈內。因此,捕獵性魚類的甲基汞含量通常較高。
而汞的最毒形熊是甲基汞,會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特別是胎兒發育中的腦部。過量的甲基汞還會損害成年人的視力、聽覺、肌肉協調性和記憶力。

大眼吞拿魚。
吃魚蝦水銀中毒貓隻跳海 人類傷腎失明喪命
李柏賢醫生表示,長期攝取「汞」(水銀)會嚴重影響大腦及神經系統發育,出現智力及記憶力受損等問題,對免疫系統、肺、腎、皮膚和眼睛亦有負面影響。
他續指,談到備受關注水銀中毒事件,就是1950年代在熊本縣水俁市的「水俁病」。當時因為日本窒素株式會社的工廠將大量的汞(水銀)污水排放到大海(水俁灣),被水中生物食用後轉成「甲基汞」。
當人類捕食海中的魚蝦貝類後,這些有機汞化物就透過食物鏈進入貓狗豬及人體內,破壞神經系統。此事導致許多隻貓走路不穩、神經異常跳海,曾被稱為「貓舞蹈病」。至於人類,水銀中毒後出現以下症狀:
人體攝入過多甲基汞的反應
口齒不清
步態不穩
耳聾
失明
身體扭曲
精神錯亂
死亡
李醫生指,人類水銀中毒曾出現口齒不清、步態不穩、耳聾、失明、身體扭曲、痙攣、精神錯亂以致死亡。從出現首位患者到確認病因,此事共有一萬多人受害、一千多人死亡。此事亦被拍成電影《惡水真相》(Minamata),在2021年上映,令水銀的危害受世界重視。

鮟鱇。
7種魚水銀含量最高 危險魚類名單
李醫生指,62種魚類中,以下7種魚水銀含量高,例如大眼吞拿魚、大王馬鮫魚(King Mackerel)等,多吃恐中毒出現傷腎、損智力、失明等影響。

Getty示意圖
高水銀魚名單如下:
大王馬鮫魚、 旗魚、 劍魚 、鯊魚、大眼吞拿魚、 方頭魚、 橘棘鯛(長壽魚) 。
19種水銀含量中等 安全魚類名單
李柏賢醫生指,有19種魚水銀含量中等,可適量食用,例如大比目魚、石斑魚。
水銀含量中等魚類 安全名單:
良好選擇石斑魚、鯉魚、鬼頭刀、鮟鱇、大比目魚、長鰭吞拿魚、黃鰭吞拿魚、石頭魚、黑鱈魚、藍魚、水牛魚、羊鯛、鱲魚、西班牙鯖魚、銀花驢魚、小鱗犬牙南極魚、大西洋方頭魚、斜紋犬石首魚、太平洋黃魚。
36種低水銀魚 最安全魚類名單
李柏賢醫生指,有36種魚水銀含量最少,可安全食用,例如鯖魚、三文魚。
低水銀魚名單如下:
最佳選擇非洲鯽、淡水虹鱒、正鰹(90%做成吞拿魚罐頭)、烏頭、三文魚、沙甸魚、大西洋鯖魚、太平洋白鯖魚、淡水鱸魚、倉魚、海水鱸魚、鯰魚、鱈魚、銀鱈魚(狹鱈)、銀鱈魚(無鬚鱈)、黑線鱈、比目魚、鰈魚、沙鮻、鯡魚、臭魚、鰣魚、鳀魚、大西洋黃魚、狗魚、美洲西鲱、白魚、魔鬼魚、多春魚、蜆、生蠔、蟹、龍蝦、小龍蝦、扇貝、蝦、墨魚。
魚類4大位置水銀高 要避吃大眼吞拿魚
李醫生指,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建議,要完全避免吃高水銀魚大眼吞拿魚(大目鮪)。若要製成罐頭,應選長鰭吞拿魚、黃鰭吞拿魚和鰹魚(柴魚)。
水銀含量方面,鰹魚比吞拿魚低。
但他提醒,雖然水銀對一般成年人的影響較少,但也不建議經常吃大型洄游性掠食魚類。同時,亦要避免吃魚類4個部位,因為污染物含量較高,亦容易積聚水銀。該4個高風險部位包括:
魚頭
魚皮
內臟
脂肪
魚類愈大愈長命 水銀含量愈多

旗魚。
李醫生總結指,魚類體型愈大、壽命愈長、愈是排在食物鏈頂端的魚類,水銀含量愈多。他指出,備孕、懷孕中、哺乳中以及1至11歲小孩應多吃魚,惟需慎選低水銀的中小型魚,避免吃迴游和掠食性高水銀的大魚,減少損害,以保持聰明頭腦和健康身體。
魚類營養素和好處
魚類屬於健康的食物。李醫生指出,在健康飲食方式中,例如地中海飲食,魚類非常重要,而且含豐富營養,當中包括:
Omega-3 (DHA and EPA)
Omega-6 脂肪酸
鐵質
鋅
碘質(懷孕時)
膽鹼
蛋白
維他命B12
維他命D
硒質
避免水銀中毒 建議每周攝取魚肉份量
李醫生續指,魚類的水銀含量不盡相同,視乎不同區域工業所排出的水銀含量導致的海洋污染而有所改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建議魚肉攝取份量是,一份魚肉=4安士=113.40克,份量約為手掌心般大。
不同人士建議攝取的魚類份量如下:
一般成人:建議每週2份魚肉
懷孕或哺乳人士:建議每週從低水銀魚名單中,選吃2至3份魚肉;或從中等水銀魚名單中,選吃1份魚肉
1-3歲小孩:建議每週從低水銀魚名單中選取,吃2安士魚肉
4-7歲小孩:建議每週從低水銀魚名單中選取,吃4安士魚肉
8-10歲小孩:建議每週從低水銀魚名單選取,吃6安士魚肉
11歲以上小孩:建議每週從低水銀魚中選取,吃8安士魚肉
孕婦及育齡婦女魚類攝取建議:
每週至少要吃7至9份(245-315克)魚類,但要避免吃鯊魚、旗魚、吞拿魚、油魚
如進食,每週宜不吃超過2份(70克)魚類,包括旗魚、吞拿魚、油魚,或每週吃不超過1份(35克)的鯊魚為宜
1至6歲兒童魚類攝取建議:
1-3歲兒童:每週至少要吃2份(70克)的各種魚類
4-6歲兒童:每週至少要吃3份(105克)的各種魚類
避免吃鯊魚、旗魚、吞拿魚、油魚。如要進食,每個月的份量不超過1份(35克)為佳。

鬼頭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