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咳白痰係肺有事?痰現1顏色恐患肺癌醫生教自測方法

樂活道

咳白痰係肺有事?痰現1顏色恐患肺癌醫生教自測方法
樂活道

樂活道

咳白痰係肺有事?痰現1顏色恐患肺癌醫生教自測方法

2023年03月18日 07:00

咳白色痰等於肺出事?

有醫生指,當呼吸道或肺部出現問題,痰的顏色和狀態亦有所改變。不同顏色的痰反映不同的身體狀況,例如感冒、哮喘、肺積水、肺炎、支氣管炎等。若出現1種顏色的痰液,可能是肺癌先兆,須盡快求醫檢查。

更多相片
咳白色痰等於肺出事? 出現1顏色恐患肺癌 附自測方法。

咳白色痰等於肺出事? 出現1顏色恐患肺癌 附自測方法。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肺癌成因。

肺癌成因。

持續性咳嗽。

持續性咳嗽。

聲音嘶啞。

聲音嘶啞。

咳白色痰等於肺出事? 出現1顏色恐患肺癌 附自測方法。

咳白色痰等於肺出事? 出現1顏色恐患肺癌 附自測方法。

從痰液自測健康狀況 出現1種色恐患肺癌

兒科醫生陳映庄在「健佳康」Facebook專頁發文指,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會將呼吸道的塵埃、細菌排出體外,當呼吸道或肺部出現問題,痰的顏色和狀態亦有所改變。不同顏色的痰反映不同的身體狀況,亦可自測有否患上肺癌。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陳醫生指,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士,一般只有少量無色透明或灰白色的痰,如果咳出其他顏色的痰,就可能是患病的先兆。他列出5種不同顏色的痰液所反映的身體狀況:

5種顏色的痰液所反映的身體狀況:

第1種痰液:白色

多數因一般感冒或過敏引起。

第2種痰液:白色但呈泡沫狀

可能患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積水、心臟功能不佳、腎功能異常等疾病。

第3種痰液:呈黃綠色

可能是肺炎、支氣管炎等細菌感染,或患上肺結核。

第4種痰液:銅鏽色且帶腥臭味

可能是肺膿瘍。肺膿瘍是細菌破壞肺部組織,使膿液積聚,形成膿瘍。

第5種痰液:帶有血絲

可能是因咳嗽造成的黏膜出血,或者是肺結核、肺癌等嚴重疾病。

痰液出現1種變化須盡快求醫

陳醫生又提醒,如果一旦發現痰由清轉濃或呈現各種顏色,可能是患上支氣管炎、肺炎或其他肺部疾病的,應盡早去醫院求醫,查明原因。

肺癌成因。

肺癌成因。

延伸閱讀:肺癌成因及症狀

肺癌是本港頭號致命癌症,據衛生署資料,肺癌常見成因及症狀如下:

肺癌成因:

肺癌患者以40歲以上的男性居多。肺癌的主要成因包括:

吸煙或長期吸入他人的二手煙(亦稱被動吸煙)

因工業及職業關係曝露於某些化學品或建築物料(如石棉、鎳、鈾、鉻化物、砷、多環、烴及氯甲基醚)

吸入氡氣(一種累積在建築物的天然氣體)

吸煙者如經常曝露於含有上述物質污染的空氣,患上肺癌的危險性會大增。

肺癌症狀:

早期肺癌一般沒有明顯的病徵。隨著病情惡化,肺癌會影響周圍的肺組織,導致以下的病徵:

持續性咳嗽

痰中帶血

胸肺反覆受到感染或經久難癒

聲音嘶啞

胸部不適,咳嗽或深呼吸時感到疼痛

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

容易疲倦

持續性咳嗽。

持續性咳嗽。

延伸閱讀:5種常見鼻涕顏色形態 3種情況需求醫

兒科醫生陳映庄曾在其facebook專頁上指出,鼻涕和痰都屬於人體呼吸道的分泌物,亦反映身體狀況。常見的鼻涕顏色及形態有5種,一旦出現3種顏色的鼻涕,就需求醫:

第1種顏色及形態:白色透明水狀

通常是過敏,若不嚴重可先移除過敏原,並清洗鼻子。

第2種顏色及形態:白色中帶微黃、呈黏狀

通常是感冒,若不嚴重一樣可先在家觀察,並清洗鼻子排出鼻涕。

第3種顏色及形態:呈黃綠色

多數為細菌感染鼻竇炎,建議求醫治療。

第4種顏色及形態:帶有血絲

代表鼻黏膜微血管破裂,而感冒、過敏都會增加破裂機會,但長期未癒要小心是「鼻咽癌先兆」,建議求醫治療。

第5種顏色及形態:流出鮮血

通常是較嚴重的血管破裂,假設經常發生或不易止血,建議到醫院檢查。

聲音嘶啞。

聲音嘶啞。

內地一名女子因3小時猛灌8杯水導致「水中毒」被送ICU,對此醫生教科學飲水法助維持健康。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過量飲水恐造成「水中毒」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一天需要飲8杯水」的說法,認為多飲水對健康百利而無一害。雖然水對人體至關重要,體內缺水會增加心衰、中風、糖尿病等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但過量飲水亦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健康風險,甚至導致「水中毒」。 內地一名女子近期就因為在短短3小時內飲下8杯水,最終因水中毒而被送入重症監護室。儘管「水中毒」較為罕見,但一旦發生,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因此,眾人必須特別注意飲水量,避免過度飲水帶來健康隱患。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水中毒」如何發生?

《新浪健康派》指出,通常情況下,若飲太多水身體能夠通過排尿、出汗和呼吸等途徑排出多餘的水分,恢復體液平衡和正常機能。然而,如果在身體不缺水的情況下,尤其是在短時間內快速且過量飲水,恐會導致機體內環境電解質稀釋,血液滲透壓降低,水通過細胞膜滲入到細胞內,導致細胞水腫進而引發「水中毒」,對大腦造成極大的損害。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中醫角度:水與氣的轉化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並非簡單的容器,飲水並非直接進入胃腸道,而是要經過「氣化」(化水為氣)過程,才能被身體有效吸收。水從口入胃後,需要通過胃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升清,肺的宣降等多重步驟才能將水分布至全身。這個過程消耗大量能量,因此對某些人而言,水的消化和吸收遠比消化食物還要困難。若氣化不足,水無法有效滋養五臟六腑,反而容易形成「水飲(體內水液輸布障礙、運行失常、停聚於體內所形成的現象)」現象,甚至演變為「水毒」蓄積體內,對健康產生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如何科學飲水?

一般來說,「水中毒」很少發生。不過一旦發生,就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來逆轉血液稀釋,避免死亡事故發生。因此,科學飲水對保持健康至關重要。飲水的量應根據體重來判斷,每1公斤體重對應30-40毫升水。例如,一名體重為100公斤的人,最多可以攝入4升水,但必須分次飲用,而非一次性大量飲水。

具體飲水建議如下:

1. 少量多次

每次飲水量應控制在500毫升以內,避免一次性飲水過多。如有需要,可以在3-5分鐘後再繼續飲水。

2. 避免冰水

冰水或冷飲會刺激腸胃,影響消化功能,尤其是夏天,建議飲用18℃至45℃、接近體溫的白開水。

3. 未渴先飲

不應等到口渴時再喝水,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通過觀察尿液顏色來判斷是否需要補水,尿液呈淺黃色表明水分足夠,深黃色則提示缺水,應及時補充。

總體而言,水是生命之源,但適量、科學飲水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保持良好的飲水習慣,合理補充水分,才能確保身體機能正常運行,遠離健康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