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有「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千乘之國」也是所謂小國,其影響力不容忽視,如中山國更可稱為隱世軍事強國。中山國從春秋時間即與晉國為敵,到戰國初年的魏國,及後又侵佔燕國十餘城,即使最後為趙國所滅,趙武靈王也要花十多年時間才可辦到,究竟中山國是怎樣的國家呢?關於中山國,歷來史書對其記載幾近空白,後人只靠零碎史料推斷其存在,故有「神秘王國」之稱,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山國王墓大批殉葬物出土,使中山國不再神秘。
在戰國七雄外還有若干小國 (網上圖片)
戰國時代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即使是孟子也坦言「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彊。」又謂「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句踐事吳,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畏天者保其國。」可見小國在大國之間生存非常考驗君王的智慧。中山國(公元前414至296年)是鮮虞族建立的一個諸侯國,亦是當時唯一一個北方少數民族立足中原的小王國,毗鄰趙、燕、齊。由於地理的關係,所以中山國在春秋年間與晉國已有交戰。
中山國毗鄰趙、燕、齊,無形中需要保留強大的軍隊,成為隱世軍事強國。(網上圖片)
公元前459年至前457年間,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取得窮魚之丘(今河北易縣)。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今河北唐縣),「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了打擊。進入戰國時代,晉國被韓、趙、魏三家所瓜分,中山國的敵人也改變成初期的魏國及後期的趙國。
「山」字儀仗禮器(複製品)。象徵中山王的權威,是中山國特有的青銅器。(網上圖片)
在此需要補充一點是。中山國在敗於晉後,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建立了新都。武公並且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中山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終於引來魏國的入侵。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從秦國取得河西地後,隨即把中山國列為下一目標。魏國要攻打中山國,在現代看來極不合理。因為中山國邊境未與魏國接壤,必須向趙國借路才能成事,如是者不但勞民傷財,而且即使成功佔領中山國也難以維持。因此後來秦國宰相范雎提出「遠交近攻」戰略,集中資源在進攻鄰國,才修正這一錯誤戰略,此為後話。
中山成公墓陪葬墓出土《骨算籌》。算籌的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1-9的數目,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網上圖片)
在魏文侯的再三要求下,趙國終於答應借路給魏軍。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拜樂羊為主將領兵進攻中山。樂羊攻取中山國,包圍中山國都顧城有三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06年才成功滅掉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治理中山國境,這也是中山國第一次亡國。
中山王厝墓出土《墨書大理石片》(網上圖片)
然則中山國雖然亡於魏國,但其殘餘成功退入太行山中,再經過桓公20餘年的勵精圖治後,終於在公元前380年重新復國,並定都於靈壽。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成為了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前377年、前376年兩次進攻中山,均遭到中山激烈的抵抗。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桓公去世後,中山成公即位,繼承先祖遺風,繼續學習中原社會制度,發展國力,使國勢得到進一步加強。
中山王厝墓出土《鑲金龍鳳銀帶鉤》(網上圖片)
公元前323年,由魏國犀首(即公孫衍)發起倡議,聯合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在稱王的五國中,只有中山國是「千乘之國」,其餘四國都是「萬乘之國」。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攻進燕國。中山國見有機可乘,也背棄了同盟,派相邦司馬賙率軍北略燕國,奪取幾十個城市,佔領數百里的燕地,還掠取了許多財物。史稱「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成為中山國的鼎盛時期。
中山王厝墓出土《鑲金龍鳳銀帶鉤》(網上圖片)
伐燕勝利後不久,中山國國力逐步衰落。而此時趙國實行「胡服騎射」、國富兵強。與秦國結盟,開始對中山發起了十餘年的殘酷戰爭,燕國也趁機進攻中山國,收復舊日失地。前301年,趙軍攻破靈壽,並立中山王尚為傀儡,前296年,趙滅中山國,中山國正式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