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雞皮並非「最肥」? 雞隻11部位營養大比拼 2處激素最多不宜食

樂活道

雞皮並非「最肥」? 雞隻11部位營養大比拼 2處激素最多不宜食
樂活道

樂活道

雞皮並非「最肥」? 雞隻11部位營養大比拼 2處激素最多不宜食

2023年03月26日 17:00

雞皮竟不是雞肉最高脂部位?

「營養生」(Negimen)營養師Queenie Lam指出,雖然雞肉蛋白質豐富,但並非所有部位均含豐富營養,反而甚至易致肥、有激素毒素。她指出,雞隻11個部位中,有5大高脂部位,但最高脂不是雞皮;另有2個部位易藏毒素,不宜食用;但亦有4個部位最低脂、蛋白質高。

更多相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雞腿。

雞腿。

雞胸肉。

雞胸肉。

雞屁股。

雞屁股。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雞肉2個部位營養低

營養師Queenie Lam在「營養生」(Negimen)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並非所有雞肉部位都有豐富營養,雞全翼、雞屁股就是高脂但低蛋白質的例子。所以,進食雞肉時除了留意各部位蛋白質含量,亦要留意其脂肪含量,以免攝取多導致肥胖增磅。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11個雞肉部位脂肪蛋白質含量

Queenie 把雞肉劃分為11個部位,比較各部位的脂肪及蛋白質含量,包括雞皮、雞頸、雞全翼、雞柳、雞胸肉、雞屁股、雞腿、雞腳、雞心、雞肝和雞腎。

1. 雞肉5大高脂部位(紅色警戒區)

雞屁股(每100克計):脂肪 46g、蛋白質 9g

雞皮(每100克計):脂肪 43.4g、蛋白質 11.7g

雞心(每100克計):脂肪 14.8g、蛋白質 13.3g

雞全翼(每100克計):脂肪 14g、蛋白質 18g

雞腳(每100克計):脂肪 13.3g、蛋白質 20.7g

2. 雞肉2個脂肪含量中等部位(黃區)

雞腿(每100克計):脂肪 10.5g、蛋白質 18g

雞頸(每100克計):脂肪 8.8g、蛋白質 17.5g

3. 雞肉4大低脂部位(綠區)

雞肝(每100克計):脂肪 3.5g、蛋白質 18.8g

雞胸肉(每100克計):脂肪 2.1g、蛋白質 23.3g

雞腎(每100克計):脂肪 2g、蛋白質 16.6g

雞柳(每100克計):脂肪 0.5g、蛋白質 24.2g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綜合Queenie Lam提供的資料可見,雞肉13個部位中,脂肪含量方面,最高脂、最低脂部位如下:

最高脂部位是雞屁股,含46克脂肪;其次則是大家認知的雞皮,有43.4克脂肪;之後就是內臟位置的雞心,含14.8克脂肪。

最低脂的是雞柳,只有0.6克脂肪;其次是雞腎,有2克脂肪;第三是雞胸肉,有2.1克脂肪。

雞肉蛋白質方面,蛋白質最高及最低部位如下:

最高蛋白質的部位是雞柳,含24.2克蛋白質;第二就是雞胸肉,含有23.3克蛋白質;第三是雞腿,含20.7克蛋白質。

蛋白質含量最低的是雞屁股,含9克蛋白質;其次則是雞皮,只有11.7克蛋白質;第三是內臟位置的雞心,含13.3克蛋白質

由此可見,最高脂的3個部位及最低蛋白質部位的一樣,營養價值不大。

雞肉2部位最多激素 營養師建議:不宜食用

營養師Queenie Lam提醒,為了加快生長速度及避免雞隻生病及互相傳染,而雞隻可能被注射人造激素或於飼料中混合藥物。所注射的人造激素及藥物大部份會儲存於脂肪細胞中,容易積聚於負責排毒的肝臟和腎臟,所以,她不建議食用2個部位:雞皮、內臟。

Queenie強調,增肌減脂時不應只留意肉類的蛋白質或熱量,同時亦要減輕身體負荷,避免毒素積聚,才能事半功倍。

雞腿。

雞腿。

延伸閱讀:甚麼是激素?

本港衞生署指,大家可能都聽過家禽被注入激素以加速其生長的傳聞。有人擔心吃了含激素的家禽產品會致癌,女童吃了更會提早來經和性早熟。

激素分為天然激素和人造激素,其作用及影響如下:

甚麼是激素?

激素分為天然激素和人造激素。

天然激素:由身體器官自行分泌,通過血液運送到指定位置,對生長、發育和生殖等各種生理變化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

人造激素:模擬天然激素的結構,從而達到類似的效果。

二苯乙烯類激素是一類人造雌激素,例子包括己烯雌酚及己烷雌酚。

美國的家禽業在二十世紀五一年代曾使用己烯雌酚,本港的家禽業亦曾使用己烷雌酚。由於二苯乙烯類激素屬蛋白激素,一經進食便會分解而失效,因此須經常注射或在皮下植入藥物顆粒(例如己烷雌酚)方可見效。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意大利有大批年幼學童突然出現胸部發育的症狀,人們懷疑可能是他們在學校食用的牛肉和禽肉含有二苯乙烯類激素殘餘。然而,由於無法取得有關的牛肉和家禽樣本作檢測,當時的調查未有結果。

在八十年代,波多黎各亦有愈來愈多八歲甚至更年幼的女童進入青春期,為了研究這個現象,調查人員對肉類和家禽中的二苯乙烯類激素殘餘進行了檢測。

雖然其中一個來自當地市場的家禽樣本中雌激素的水平高於正常,但該檢查結果後來並未能被其他實驗室所驗證。調查當局在考慮了所有當時獲得的證據後,排除了肉類中的激素導致早熟這個可能性。

現在的家禽生長快速,主要得益於家禽業多年來在育種、營養、飼養環境和家禽健康等方面取得長足的進展。

養殖人員挑選優良的品種進行育種,並利用先進的營養技術,在飼料中加入精準分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他命,令家禽達到最佳生長速度。

此外,現代化的養殖場為家禽提供優良的環境,包括更佳的疾病预防及管理措施,確保家禽依预定的目標和生長周期成長。

雞胸肉。

雞胸肉。

植物性食物蛋白質 VS 動物性食物蛋白質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蛋白質由不同種類的氨基酸所組成。有某些特定氨基酸(稱為必需氨基酸),人體不能製造或不能製造足夠的份量來應付身體需要。必需氨基酸只可從食物裡攝取。蛋白質可幫助身體組織的生長和復元,又可製造酵素和賀爾蒙來維持身體功能。每一克的蛋白質提供大約4千卡的能量。

世界衞生組織(WHO)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建議,健康人士每天的蛋白質的攝取量應佔總能量攝取量的百分之10至15。衞生署指,缺乏蛋白質可導致生長遲緩、肌肉質量流失、免疫力下降、水腫、心臟及呼吸系統功能減弱,甚至死亡。

衞生署指,蛋白質有兩大來源:動物蛋白質、植物蛋白質,其特性及食物例子如下:

植物性食物蛋白質

除大豆、藜麥和蒿麥外,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質均缺乏某種必需胺基酸,所以純素食者每日需進食不同種類的植物性食物,以攝取所有必需胺基酸。

食物例子:豆腐、堅果、種子、乾豆類、穀物類食物。

動物性食物蛋白質

動物性食物的蛋白質能提供所有必需胺基酸。

食物例子:肉類、海產、蛋、奶製品(包括奶、芝士、乳酪等)。

雞屁股。

雞屁股。

患糖尿病不僅與飲食相關,睡眠的影響甚至更大!多項研究指出擁有以下4種睡眠習慣可能大大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示意圖

示意圖

不良睡眠習慣恐增患糖尿病風險

許多糖尿病患者被建議嚴格管理飲食,但除了飲食外,睡眠習慣對於糖尿病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即使是那些日常飲食保持健康的人,仍可能因為不良的睡眠模式而患上糖尿病。

睡眠不規律會導致糖尿病風險增加

據《健康時報》報導,《糖尿病護理》雜誌於2024年10月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睡眠規律性與2型糖尿病發病率之間的關聯。研究顯示,睡眠不規律會導致糖尿病風險增加,因此即便睡眠達到8小時的人,患糖尿病的機率也相對較高。該研究通過分析超過7.3萬名平均年齡為62.2歲的參與者的數據,平均隨訪時間為7.7年,在這期間,共有1794人患上2型糖尿病。

示意圖

示意圖

根據參與者的睡眠規律程度,研究人員將其歸為3類:

1. 睡眠重度不規律的人

2. 睡眠中度不規律的人

3. 睡眠非常規律的人

探究發現:睡眠重度不規律者與睡眠規律者相比,2型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即便每晚睡眠時長超過7小時的人,若睡眠不規律,也是增加糖尿病風險。因此,除了注意睡眠時長和睡眠質量外,還需要關注睡眠規律性,即每日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要差不多。

此外,有多個研究指出擁有以下4大睡覺習慣的人更易患上糖尿病。

1. 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

2024年3月,《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公開》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發病不僅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相關,還與睡眠質量有直接聯繫。研究發現,每天睡眠時間只有3到6小時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雖然均衡健康的飲食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但它不能完全抵消由於缺乏睡眠帶來的風險增加。換言之,即使飲食再健康,睡眠不足依舊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示意圖

示意圖

研究人員指出,睡眠時間短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例如可能影響細胞胰島素敏感性受損等。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確保每天至少獲得7小時的睡眠,可以有效降低因睡眠不足而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2. 習慣開著燈睡覺的人

夜間開燈睡眠亦被發現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風險,2022年一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顯示,開燈睡覺不僅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還可能損害我們的心血管功能。這項研究涵蓋了20名健康的成年人,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在開燈的環境中連續睡了兩晚,另一組則在昏暗的環境中連睡2晚。

示意圖

示意圖

研究結果顯示,開燈睡眠的人群在第二天早晨表現出更加嚴重的胰島素抵抗,這可能導致血糖水平失控,長期下去有可能發展為糖尿病。此外,這一組人在夜間的心率也有所上升,可能對心血管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3. 睡覺打呼嚕的人

有些人睡覺時不斷打呼嚕,醒來後常感到頭暈腦脹,這些並非是睡眠質量好的跡象,而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典型表現。眾多研究已經表明,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即打呼嚕)可能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患有此綜合徵的人群與一般健康人相比,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顯著更高,這與胰島素抵抗和睡眠呼吸暫停嚴重性密切相關。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佈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與糖尿病專家共識》中強調,遇到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時,應考慮其是否同時患有糖尿病。此外,在診斷和治療2型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徵的患者時,也應考慮他們可能存在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可能性。

4. 習慣晚睡晚起的人

對於晚睡晚起的人群,2023年一項刊登在《內科醫學年鑑》上的研究指出,與習慣早睡早起的人相比,晚睡晚起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要高出72%。這是因為晚睡晚起可能會因為晝夜節律的失調增加糖尿病風險。當我們的生物鐘(涵蓋睡眠-覺醒週期、激素分泌、體溫以及代謝)與外界環境(光照和工作時間)不協調時,就會出現晝夜節律失調。這種失調可能會擾亂能量平衡,並促進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正確的睡眠模式對預防糖尿病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專家提出了以下3大最佳睡眠關鍵:

1. 最佳睡眠時長為7至8小時

2024年3月,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期刊上發佈的研究顯示,每天睡7小時能最大限度地延長壽命,而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可能加速身體的生物學衰老。《健康中國行動》亦建議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應保持在7至8小時。

示意圖

示意圖

2. 最佳的入睡時間於晚上22:00至23:00之間

根據2021年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生在《歐洲心臟雜誌·數字健康》上發表的研究發現,在晚上22:00至23:0這一時間段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相比之下,晚上23:00至24:00入睡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12%,午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風險增加25%,而晚上22:00之前入睡的人風險增加24%。

3. 保持規律是健康睡眠習慣的關鍵

2023年8月,《睡眠健康》(Sleep Health)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保持穩定的睡眠習慣有助於減緩身體生物衰老過程,與睡眠習慣不穩定的人相比,那些睡眠時間穩定、工作日與週末睡眠差異不大的人,身體生物年齡相對年輕9個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