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研究揭睡覺戴「1物」有助進入深層睡眠提升記憶力

樂活道

研究揭睡覺戴「1物」有助進入深層睡眠提升記憶力
樂活道

樂活道

研究揭睡覺戴「1物」有助進入深層睡眠提升記憶力

2023年04月05日 17:00

失眠有救!

最近一項外國研究發現,睡覺時佩戴1物件,有助進入深層睡眠,延長睡眠時間,甚至可增加記憶力及工作效率!亦有專家提醒,深層睡眠時間不足可致8大影響,最嚴重會增加患上糖尿病或癌症的風險。

更多相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該項研究由英國、意大利及美國的研究機構共同進行,測試晚上睡覺時遮蔽光線,會否影響記憶力和反應。研究人員邀請89名18至35歲的參與者進行實驗,並將其分成兩組,分別為戴眼罩睡覺的實驗組和不戴眼罩睡覺的對照組,然後安排他們連續5晚以上述狀態入睡,然後再參加為期2日的「單詞聯想」和「反應速度」測試。結果發現,戴眼罩睡覺的參與者組別相比對照組,有更優秀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反映睡眠時遮蔽光線可提升記憶力和反應,而戴眼罩睡覺則是可行方法。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睡覺時戴眼罩 有更好的睡眠質素!

研究人員又進行另一個實驗,邀請33名18至35歲的參與者進行腦波測試。同樣分為戴眼罩和不戴眼罩的組別,以及連續4晚以上述狀態入睡。結果發現,戴眼罩睡覺的參與者相比沒有戴眼罩,有較長時間的「深層睡眠」,而深層睡眠時間長則有助改善記憶,長時間可提升記憶力。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戴眼罩睡覺提升工作效率 1原因成關鍵

研究人員表示,戴眼罩除了有助於改善記憶力和反應,另一個最大好處是提升工作效率。研究表示睡覺時戴上眼罩,是一個簡單、有效、經濟且非入侵性的方法,讓人們更好地利用睡眠時間,提升記憶力和反應;相反,如果睡眠時受到如光線或聲音等的外部刺激影響,就會令記憶力變差。因此,佩戴眼罩阻擋環境光保護夜間睡眠質素,可對身體造成好處。

睡眠質素變差的8大恐怖後果

未能進入深層睡眠會令睡眠質素變差。根據衛生署資料指出,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質素欠佳會導致有以下8個健康風險:

風險1:增加肥胖風險

成年人睡眠少於5小時,肥胖風險增加55%

兒童睡眠不足10小時,肥胖風險增加89%

風險2:增加代謝綜合症風險

睡眠時間較短的人士易患代謝病,風險比有充足睡眠(7至8小時)的人士高45%

增加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的風險

風險3:增加二型糖尿病風險

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糖尿病風險增加28%

難以入睡可能會增加患病風險57%

難以維持睡眠則可能風險增加84%

風險4: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65歲以下人士如睡眠不足,高血壓風險增加33%

睡眠時間較短的人士患上或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比每晚有充足睡眠(7至8小時)的人士分別高48%和15%

風險5:增加癌症風險

每晚睡覺少於6小時,會增加患癌風險43%

平均每晚睡覺少於6小時的人士,患大腸腺瘤的風險高接近50%

每晚睡6小時或以下的女士,患乳癌的風險比每晚至少有7小時睡眠的女士高62%

風險6:增加情緒失調風險

有失眠問題的人士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比沒有此問題的人士分別高10倍和17倍

風險7:增加自殺風險

失眠會增加產生自殺的念頭、試圖自殺的行為和自殺的風險分別達94%、99%和115%

風險8: 增加受傷風險

睡眠不足或睏倦會導致交通意外或工傷

睡眠不足的人士的運動表現和反應時間亦有影響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同場加映:7招提升睡眠質素

第一招:規律時間就寢、起床,不在假日賴床補眠,保持固定的睡眠周期。

第二招:睡前用15至20分鐘呼吸、伸展四肢;善用正念冥想APP,上課程及聽音樂。

第三招:透過浸浴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關閉心中雜念9放鬆身心不再想白天發生的事。

第四招:分離工作和睡眠環境,讓大腦意識到專屬的「睡眠場域」。

第五招:不在床上做其他的事,例如看電視、滑手機,避免刺激腦內睡眠激素的平衡。

第六招:進行睡前儀式,如臉部保養、身體護膚,完成後便可睡覺。

第七招:保持適當溫度與光線,盡量不要開燈睡覺,黑暗環境有利分泌褪黑激素。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台灣一名營養師教5招改變生活型態預防糖尿病,其中運動和飲食均是關鍵!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糖尿病患病率高 併發症風險不容忽視

糖尿病非常普遍,現時在香港約每10人便有1人患糖尿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當,除了易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腳」等嚴重併發症,亦會對整體健康構成長遠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不良生活習慣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針對此問題,台灣註冊營養師珊珊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指出,糖尿病並非無法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其實與長年累積的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她強調,久坐少動、飲食不均、經常熬夜,以及吸煙飲酒等都是高危因素,長期忽視將增加患上三高乃至更嚴重疾病的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建議

珊珊指出,偶爾享用大餐或炸物無可厚非,有助心靈獲得滿足,但若天天放縱,例如經常進食高油高糖食物,對身體而言無異於長期消耗。尤其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士,更應重視日常作息與飲食的調整。對此,她列出了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方向給大家參考:

1. 減重5%至10%: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人士而言,減重不僅是必要的,更應列為首要目標。

2. 控制脂肪攝取:每日總脂肪攝取應控制於總熱量的3成以下。

3. 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飽和脂肪應控制於每日總熱量的1成以下。

4.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攝取1,000千卡熱量應配合15克膳食纖維。例如,每日攝取1,500千卡者,應攝取不少於23克纖維,攝取1,800千卡者,則建議至少27克。

5. 規律運動: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健康從來不是單靠「節食」或「短期努力」就能達成,而是一種長期累積的生活態度。唯有建立良好習慣,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疾病的威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