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暮窮途」這個成語最為人熟知的出處應是唐朝杜甫所寫的《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當中有言:「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但其實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應來自《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列傳》中的「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春秋後期,荒淫至極的楚平王竟私納了本將成為自己兒媳的孟嬴,甚至聽信太子少師費無忌的誣告,派人去暗殺太子、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長子伍尚。雖然父兄慘死血泊之中,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卻成功逃到宋國去。

東宮三師,即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稱。由於三人負責輔導皇太子,所以朝廷對三師的態度可謂十分推崇。三師的輔官則是東宮三少,即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實權力和地位是差天共地的。太師伍奢乃正兒八經,有真才實學的名師;相反,少師費無極則是靠著小聰明上位。因此,素來正直的太子當時非常討厭心術不正的費無極。(網上有關費無極的影視形象)
雖在宋國可平安度過一生,但伍子胥為了替父兄報仇,義無反顧地逃奔至吳國。然而,向吳國借兵可不是一件易事。於是,作為條件交換,他助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得王位。隨後,兩人一同率兵伐楚。吳軍勢如破竹,一下子就攻進楚國都城郢。楚昭王見況,馬上帶著部分大臣和將士,逃往隨國。
雖說當初與伍子胥結下仇怨的楚平王早已不在人世,但家仇血恨可是說這麼容易就放下?進郢都的第二天,伍子胥不但讓闔閭把楚國的宗廟拆了,更是請求闔閭允許他挖了楚平王的墳。儘管闔閭心感不妥,但一想到伍子胥替自己立了大功,而自己又眼饞楚墓陪葬品,便點點頭同意了。

伍子胥側面打聽出楚平王的墳就在東門外的謬台湖,於是連夜帶軍士趕到謬台湖去。可是,眾人到達後,映人眼簾只有茫茫湖面,實在不知墓墳的確實位置。幸好,後來在一個石工的指點下,伍子胥才挖出了棺材。一見楚平王那可惡的臉,伍子胥不免感到一股怒意遷溢胸腔,他抄起了銅鞭,一口氣就往屍體上打了300下。一鞭接一鞭,鞭鞭入耳,恐怕連骨頭也被打折了。可是,伍子胥還不解氣。轉個身就讓人把楚平王的腦袋砍了下來。

伍子胥最後下場悲慘。吳越相爭時,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諫,堅持征伐齊國。到後來,夫差又聽信伯嚭的讒言,最終賜死伍子胥。由於伍子胥冒死三諫吳王夫差,也被歷史冠以忠義之名。(網上圖片)
伍子胥鞭屍一事被他的好友申包胥知道了。申包胥特地寫信給伍子胥,說道:「我明白你報仇心切,但你這樣做未免太過分了。你曾侍奉楚平王,現在怎麼可以連死人都不放過呢?真是太殘忍了!」
面對好友的責難,伍子胥不以為然,淡然的對身旁的隨從說道:「軍務繁忙,實在難以回信。就請你代我謝謝申君,並告訴他:『自古忠孝兩難全。我好比一個走遠路的人,天快黑了,路途卻還很遙遠,迫於無奈下我只好做出這種違背常理的事!』」
後人據此提煉為「日暮窮途」這個成語,比喻到了末日或衰亡的境地,也指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