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樓蘭為何激起憎恨 令人作詩「不破樓蘭終不還」?

歷史長河

樓蘭為何激起憎恨  令人作詩「不破樓蘭終不還」?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樓蘭為何激起憎恨 令人作詩「不破樓蘭終不還」?

2024年07月08日 10:00

樓蘭是一個充滿了傳說和古人情懷的名字,同時也是一個神秘而古老的地方。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提到樓蘭的詩歌多達八十四首,其中大多數都以「破樓蘭」或「斬樓蘭」為主題,這讓人很好奇,樓蘭究竟有何能耐,讓古人對其恨之入骨,甚至發誓「不破樓蘭誓不還」?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樓蘭之始

當我們踏進樓蘭的遺跡,感受那片荒凉而寂寥的土地時,仿佛時光倒流。我們置身於歷史長河之中,樓蘭的故事如同一幅古老的畫卷,細膩而富有邏輯性地描繪著人類文明的興衰荣辱。

樓蘭以一座城郭之國的身份,默默承載著「絲綢之路」南北兩路的分界線,成為商旅往來的必經之地。然而,樓蘭注定要面對匈奴的威脅和壓迫,成為咽喉要道上的一根刺。

要了解樓蘭的故事,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開闢之前,中原地區對樓蘭這個地方一無所知,「絲綢之路」的誕生將中原與樓蘭連接在一起,為兩地的接觸創造了機會。「絲路」是從長安出發,經過甘肅和新疆,再經中亞和西亞,最後通向地中海的一條貿易路線。這條路連接東方、西方和中東,開啟了最初的全球化紀元,而中國的絲綢也正是通過這條「絲路」,才能將其運往羅馬,並成為一種貴族服裝的象徵。

但「絲綢之路」的開闢並非一蹴而就,早在商代時期,中國與其他地區已經有過接觸,如考古發現的商代墓葬中的青銅器就證明了這一點。此外,馬車也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舶來品,馬車傳入中國的路線與後來的「絲綢之路」高度吻合。因此,古代人並沒有「絲綢之路」的概念,他們的商路往來更像是接力一般,逐步傳遞到羅馬,而羅馬也將本國的特產傳到中國。

儘管那個時候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一場如此偉大的商業活動,樓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退出歷史舞台,司馬遷《史記》中將樓蘭描寫為「一城一地,四萬余人」,是「西域36國之一」。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樓蘭之爭

樓蘭這個小國雖然不願與漢朝對立,然而由於匈奴的存在,樓蘭成了他們喉嚨中的一根刺。

樓蘭位於絲綢之路與其匯合處,所有商隊都必須經過樓蘭才能獲取補給。樓蘭與漢王朝並無任何仇恨,甚至對漢朝的行蹤一無所知,只是樓蘭王朝受匈奴所制約,成為絲綢之路上的絆腳石。

匈奴人與中原人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自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秦國就一直與匈奴交戰,並修築長城以抵禦他們。秦國統一中原後,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匈奴人仍然是西北的霸主。漢武帝深知匈奴人的威脅,決定展現自己的實力,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為了了解匈奴的情況,漢武帝派遣特使張騫前往西域。對於張騫來說,他的使命並不平坦,不久之後就被匈奴俘虜,幸好單于對張騫頗為欣賞,沒有殺他,僅將他拘禁起來。

張騫在匈奴被關押了十年,直到他從匈奴內部戰爭中逃脫出來。儘管張騫未能爭取到同盟,但他出人意料地開拓了一條新的商路,使得漢王朝與西域諸國的貿易得以恢復。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樓蘭在這段時間逐漸崛起,雖然只是一個小國,但通過與其他商隊進行貿易,確保了國力的強盛。然而,由於匈奴的侵略,樓蘭成為絲綢之路上的轉折點。商人們在路上遭受匈奴的劫掠,甚至使臣都被殺害,樓蘭毫無反抗的餘地,只能順從匈奴的命令。

漢武帝無法容忍樓蘭的侵略和威脅,於公元前108年派遣七百騎兵向其宣戰,要求其歸順漢朝。儘管樓蘭有投降的意願,但那只是對樓蘭的回應而已。匈奴再次對樓蘭發動進攻,樓蘭國王無奈之下,只好向匈奴和漢朝投降,並把兩個兒子分別送到匈奴和大漢,以求和解。

如此一來,樓蘭得到了一段時間的安寧,但在公元104年,匈奴人再次向樓蘭發起進攻,迫使樓蘭暗中阻撓李廣利的軍隊出兵攻打大宛國。李廣利是漢朝的一名勇將,他不滿樓蘭王的暗中算計,將其擒到長安,交給了漢朝皇帝。

樓蘭的所作所為讓漢武帝非常惱火,但樓蘭王也非常壓抑,身為一個小國,他只是被逼無奈才做出這樣的決定。樓蘭王再三懇求,漢武帝考慮到樓蘭與匈奴、漢朝交界之地,最終決定寬恕他們,讓其回國。

然而,樓蘭王剛回國沒多久就驾崩了,這就引發了繼承人的問題。由於匈奴靠近樓蘭,他們很快將王儲當作人質,帶到了樓蘭。在匈奴的支持和煽動下,樓蘭王儲不甘心於漢朝的統治,不斷干涉漢朝的政局。

就在這時,漢武帝去世,漢昭帝登基,霍光試圖說服漢昭帝答應出兵樓蘭,但漢昭帝與漢武帝完全不同,他不願意動武,因此霍光只能自己行動。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樓蘭歸順

在無奈之下,霍光尋找到一位身材魁梧的傅介子,帶領著三十六人前往樓蘭。儘管只有三十六人的力量遠遠不足以攻打樓蘭,但傅介子不得不運用他的智慧。傅介子抵達樓蘭後,以大漢特使的身份前來封賞樓蘭王。

新上任的樓蘭王猶豫不決,傅介子卻找到了一個機會,他告訴樓蘭王,如果你不接受賞賜,就意味著你不願向大漢稱臣,樓蘭王明白這個機會的重要性。他接受了賞賜,並承諾效忠於大漢。傅介子的聰明才智使樓蘭免於戰火,成為大漢的附庸國。

樓蘭不再是中原人心中的敵人,而是漢朝的盟友,但樓蘭的命運並沒有因此改變。隨著漢朝的滅亡,樓蘭在五胡亂華的時期遭受了重創,最終在歷史長河中完全消失。

成語「雞犬升天」全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劉安 (網上圖片)

劉安 (網上圖片)

傳説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對於煉丹修道非常熱衷,總是夢想得道成仙。有一天,有八位老人前來淮南王府前,要求劉安前來接見。門吏看到他們一個個老態龍鍾,於是説道:「你們八位老得連走路都困難,對我們王爺有何用處呢?」

一個老人説:「既然他不歡喜老人,我們就變年輕一些吧!」話剛説完,八個老人居然轉眼間都變成了十四五歲的少年,滿頭黑髮,臉如滿月。門吏看後非常震驚,慌忙奔進堂去報告劉安。劉安聽完,知道來者不是凡人,連忙出門隆重迎接。

自此以後,劉安把他們稱為八公,將他們安排在思仙台中居住,待若上賓。那八公果然有通天的本領,騰雲駕霧,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無所不能。他們得知劉安一心想得道成仙,於是向他傳授丹經,並願意為他煉製仙丹靈藥。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料就在劉安專心致志等待仙丹煉成,吞服昇天之際,發生了一件事。原來,劉安有個兒子叫劉遷。他平日尤其喜歡舞槍弄棒,自以為劍術超羣。他聽説郎中雷被劍術非凡,非要拉住他和自己比武。雷被無可奈何,不得不奉陪,不曾想利劍無情,誤傷了劉遷。劉遷怒不可遏,由此不歡而散。雷被擔心劉遷對他報復,便向淮南王劉安提出請求,指派他去抗擊匈奴,指望以此避開劉遷。劉安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並未答應。雷被更加恐懼,於是來了個先發制人,上書朝廷,控告劉安不允許他去抗擊匈奴。這在當時可是個大罪名,還好劉安是當時皇上漢武帝的堂叔,才只被削除兩個縣的封地而已。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示意圖。(網上圖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示意圖。(網上圖片)

這回,劉安真的對雷被懷恨在心了。雷被心想,與其整日擔驚受怕,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和人聯名誣告劉安謀反。這回,漢武帝只好派人前去把劉安捉拿歸案。劉安得知此事,很快叫來八公商量對策。八公笑着對劉安説道:「這是王爺功德圓滿,上天要召喚王爺去了。」之後就讓劉安服下早已煉製好的靈丹仙藥。頓時,劉安只感覺身子飄飄忽忽,身輕如燕,跟着八公升天去了。王府庭院內,八公煉丹的藥爐還遺留在那裏,四周地上還散着幾顆靈丹仙藥,雞犬們圍攏着又啄又舔,結果也全部跟着升了天。

淮南王劉安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僅僅只是神話傳説,真實的情況卻是淮南王劉安因謀反敗露不得已而自殺。但後世以「雞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勢,跟他有關係的人也由此得到好處,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