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黃蜂年年來築巢勁困擾 達人教屋外掛「一物」輕鬆驅趕

樂活道

黃蜂年年來築巢勁困擾 達人教屋外掛「一物」輕鬆驅趕
樂活道

樂活道

黃蜂年年來築巢勁困擾 達人教屋外掛「一物」輕鬆驅趕

2023年07月07日 07:00

仲慳返唔少滅蟲處理費。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不時都會聽聞有人屋企給黃蜂看中,陽台或屋簷成為牠們築巢的落腳點,不但有礙觀瞻,更隨時有被攻擊螫傷的危險。日本一名網友就分享了一個「驅蜂妙法」,他在黃蜂每年都會來築巢的屋簷下,掛了一個看起來像蜂巢的「竹織籃」,黃蜂以為名屋有主果然就不來了!

更多相片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Twitter圖片

Twitter圖片

Twitter圖片

Twitter圖片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每年三四月時繁殖季節,黃蜂都喜歡在樹上、屋簷、陽台、冷氣下方築巢,但卻會入侵到人類的生活環境,讓不少人感到困擾,隨時還要花錢找人來摘除蜂巢。日本一名網友@joybellyou早前就在Twitter發文表示,家中屋簷每年都會有黃蜂築巢,今年靈機一動掛上了竹編手提包,遠遠看上去確實很像一個蜂巢,結果黃蜂就不再來了。

Twitter圖片

Twitter圖片

Twitter圖片

Twitter圖片

不少網友都直呼神奇,「哇!!好棒!!不用傷害黃蜂,又能把牠們驅離的好方法」、 「原來模仿蜂窩可以防止築巢」、「胡蜂:今年來晚了啊!找新地方去吧」、「從來沒想過的方法,而且還是零成本,真棒」,「直接告訴黃蜂今年客滿了哈哈哈」,「很好的擅用了蜂類的習性」、「試下掛一個米袋應該也有用」。

醫生指出,「挖鼻孔」暗藏3大危機,嚴重感染時恐引發敗血症,還可能傷及大腦。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挖鼻孔暗藏3大風險

不少人在無聊或緊張時會不自覺伸手挖鼻,殊不知這個看似平常的小動作,背後竟暗藏3大風險。胸腔及重症專科醫生黃軒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指出,「挖鼻孔」在醫學上被稱為「鼻腔挖掘」(rhinotillexis),他引用《J Clin Psychiatry》期刊研究指出,幾乎所有青少年都曾挖過鼻孔,部分人甚至一天超過20次,成為一種頻繁卻尷尬的社交禁忌。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鼻腔為呼吸系統第一道防線 空氣乾燥污染易催生「鼻屎」

黃軒醫生指出,鼻腔作為人體呼吸系統的第一道防線,負責過濾空氣中的灰塵、病菌及花粉。當空氣乾燥或污染嚴重時,鼻黏液會乾成鼻屎,誘發不適,這時便會促使人「挖鼻孔」清理,幾乎成為一種本能反應。

挖鼻孔屬自我安撫行為

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學研究也顯示,這可能是一種微妙的「自我安撫行為」。重複挖鼻與咬指甲、撥弄頭髮以及咬筆桿等行為一樣,當人類處於壓力或焦慮狀態時,透過重複性行為釋放壓力,甚至可能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產生短暫愉悅感。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3大潛在健康風險

1. 鼻腔感染引發敗血症

手指細菌易經鼻前庭小傷口入侵,誘發鼻前庭炎,嚴重可致敗血症。

2. 黏膜損傷造成慢性發炎

反覆挖鼻孔可能刮傷黏膜,造成流鼻血、慢性炎症甚至傷及鼻中隔,嚴重時需要動手術修補。

3. 或增神經退化疾病風險

有研究顯示,長期挖鼻孔的人士,鼻腔長期微創傷口或可能增加細菌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機會,理論上與某些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等腦退化風險相關,但目前仍待進一步證實。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醫生建議4招改善

1. 保持鼻腔濕潤

多飲水及使用生理鹽水噴鼻,減少結痂。

2. 重視手部清潔

必要清理時應先洗手,並以紙巾輔助,避免直接用手指深入挖鼻。

3. 減少無意識動作

留意自己處於壓力或焦慮時是否特別愛挖鼻,適時以按摩指尖等替代動作。

4. 及早求醫

若長期鼻塞、頻繁流鼻血或持續疼痛,應及時諮詢耳鼻喉科醫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