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或更改印度國名,在國內引發巨大爭議,支持者認為推動反殖民進程,反對者則質疑執政黨政治操作。
印度總理莫迪在G20峰會上使用寫有「BHARAT」而非「INDIA」的標牌來標示自己的國家。AP圖片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前夕,莫迪政府欲將印度國名改為「巴拉特」(Bharat)的話題突然出現,此事真假尚未得到官方定論,但已在印度國內乃至全球引發輿論關注。
多家外媒注意到,印度總理莫迪在G20峰會上使用寫有「BHARAT」而非「INDIA」的標牌來標示自己的國家。
有關報道指出,這一舉動傳遞出一個有關印度更改國名的「強烈信號」,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本月晚些時候印度議會特別會議正式推動這一改名議程的猜測,並加劇了坊間巨大的政治爭論。
此前,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在用英文撰寫的G20峰會晚宴邀請函中就使用了「巴拉特總統」而非「印度總統」。
有印媒援引消息稱,莫迪政府可能會在定於9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提出把印度國名更改為「巴拉特」(Bharat)的決議。截至目前,莫迪政府和人民黨方面尚未證實或否認這一消息。
更改國名的傳聞在印度國內引發巨大爭議。
以印度人民黨為代表的支持者認為,英國殖民統治者創造了印度「India」這個名字,是「奴隸制的象徵」,以掩蓋「巴拉特」,而即將在印度舉行的G20峰會為印度擺脫殖民包袱提供了最佳機會。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所副所長認為,印度官方高頻度地使用「巴拉特」稱謂甚至傳出更改國名之說,彰顯了印度教民族主義已經在印度社會佔據主流意識形態地位,而且這一地位還可能進一步加強。
主要反對黨國大黨則予以強烈抨擊,尤其是指責印度人民黨政府歪曲歷史、分裂印度,並且以此打壓反對黨。
國大黨領導人沙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在推特發文稱:「我希望政府不要愚蠢到完全拋棄‘India’,因為‘India’在過去幾個世紀里積累了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
還有反對者認為,莫迪政府此舉是政治操作,針對的正是反對派兩個月前成立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縮寫為INDIA)。路透社稱,該聯盟將在明年的全國選舉中挑戰莫迪領導的人民黨。
根據印度憲法,英語和印地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國家的英文名稱為「印度」(India),印地語名稱為「巴拉特」(Bharat)。「巴拉特」(Bharat)是梵語詞彙,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實際意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而「India」這個稱謂要到英國殖民時期才確立起來,歷史相對短得多,印度高級官員在用英語交流時,通常使用「India」一詞稱呼印度。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午夜鐘聲敲響之後的半小時,美國參議院姗姗來遲地通過了最新版本的短期支出法案,避免陷入於一場「停擺」危機之中。
美國國會大厦。AP圖片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21日凌晨零點38分,最新一版防止政府「停擺」的臨時撥款法案以85票贊成、11票反對在美國參議院獲得通過,從而避免了聯邦政府部分機構在美國東部時間21日零點之後陷入「停擺」。
由於這一臨時撥款法案20日已經在美國衆議院獲得通過,因此在獲得參議院的「認可」後,當地時間21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這項應急撥款法案。
《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據報道,這一法案允許美國聯邦政府維持現有支出水平至2025年3月,其中還包括1000億美元救灾資金和為農民提供100億美元援助等內容。但這一最新法案不包括當選總統特朗普此前要求的提高或暫停債務上限的條款。
白宮方面稱,已經停止了政府「關門」的準備工作。
美國國會衆議院共和黨籍議長邁克·約翰遜表示,他已經與當選總統特朗普就此事進行了交談,特朗普對這一結果「感到高興」。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14日,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中)與美國衆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左)出席在馬里蘭州舉行的橄欖球賽。AP圖片
美國政府運轉資金本應來自年度預算撥款,美國國會兩黨通常應該在每年10月1日新財年開始前通過新的年度撥款法案。但由於近年來兩黨爭鬥激烈,往往無法及時就此達成一致,國會便通過短期支出法案以暫時維持聯邦政府運轉。
根據美國國會今年9月通過的臨時撥款法案,聯邦政府資金會在12月20日結束時耗盡。
美國國會民主、共和兩黨高層曾在12月17日公布了一項臨時撥款法案,但遭到當選總統特朗普的反對。
之後共和黨對法案進行了修改,文件頁數從1500多頁删减到116頁,並加入暫停美國債務上限兩年的內容,但修改後的法案19日在衆議院遭到否决。
何為債務上限?
債務上限是美國國會為聯邦政府設定的為履行已産生的支付義務而舉債的最高額度。當前這一數額為31.4萬億美元。
2023年6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法案,暫緩債務上限生效至2025年年初,暫時避免了美國政府陷入債務違約。該法案同時對美國2024財年和2025財年的開支進行了限制。
根據美國財政部2024年11月下旬公布的數據,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已達到36萬億美元,遠超當前美國3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限額。若美國聯邦政府不能在拜登於2023年6月簽署的法案基礎上再次延長債務上限生效時間或提高債務上限,美國政府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債務違約。
美國聯邦政府最近一次「停擺」發生於2018年末至2019年初。當時圍繞國會預算案撥款建造美墨邊境墻問題,白宮和國會民主黨人相持不下,造成聯邦政府部分暫停運轉35天。這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聯邦政府「停擺」。
美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官網截圖。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指出,儘管加班加點、火急火燎中通過的短期支出法案暫時避免了美國聯邦政府停擺,但這一法案明年3月到期時,美國兩黨仍會在防止政府「停擺」問題上繼續纏鬥。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撥款法案,只能維繫至民主黨政府下台,並且給新上台的共和黨特朗普政府足够的時間就撥款事項進行再籌劃。
本質上說,撥款法案的通過是政治博弈的過程,也是以撥款重新界定政府功能以及美國未來道路的過程。
就撥款法案的未來走向看,兩黨還會繼續激烈地爭吵下去。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20日,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在國會大厦參議院發言後,竪起大拇指走出參議院。AP圖片
近年來,美國政府「停擺」危機頻繁上演,兩黨也一再圍繞政府開支上演極限拉扯。對此,李海東認為,無處不在的「黨爭」給美國的穩定以及國際形象都帶來了極具破壞性的損害。
首先,美國民衆對政府的不信任感會不斷加强,這會對國家的穩定構成挑戰。整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的暴力化現象會更加加劇。
其次,國家面臨的挑戰無法得到有效解决。由於內政外交政策失去連貫性,美國政府的國際信譽以及對內對外政策的左搖右擺,讓治國或是外交都成了一個「反復掀燒餅」的遊戲,這會耗費國力,耗費聲譽,耗費影響力。
美國公衆和外國政府對這樣的美國會感到無所適從,實際上,美國給世界帶來的是高度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