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經唔覺輕鐵投入服務已經35周年,港鐵周日特別在屯門車廠舉辦開放日,有4千幾市民參觀,當中唔少得鐵路迷,聞說在網上開放俾市民登記入場券,以「秒殺」的速度名額即爆滿。
五代輕鐵列車
今日展品中最特別同時展示五代輕鐵列車,成為不少市民打卡點之一。港鐵設計的開放日活動中,有些打卡點也相當有心思,例如35年前屯門的懷舊風味。
舊日的屯門
開放日吸引不少小朋友
Sebastian都有機會去參觀,發現參觀者中很多是年輕夫婦帶同小朋友一家大細到來,相信這些年輕家長是坐著輕鐵長大。
不少年輕家長帶同小朋友來參觀車廠。
輕鐵可以是港鐵,甚至在本港公共運輸系統中少有「社區鐵路」味道很濃,對屯門元朗居民來說,深入日常生活中,例如山景邨居民輕鐵是很便捷的出行工具。
回顧輕鐵的站名,亦隨著屯門元朗發展而有所改變,例如新發站改名為屯門站、散石灣站改名為龍門站等等,可謂成為社區一同成長的見證者。
控制中心
港鐵亦投放資源並融入科技,持續提升服務,例如引入「智能護柱」和「自家研發綜合車速及位置監察系統(iSPS)」、購置新輕鐵擴充車隊、為乘客提供實時乘車資訊,以及開展多個擴闊車站月台工程、路軌更換工程等,未來亦將不斷提升服務。在輕鐵的監控室內的設備,可以觀測著整體線路的實時情況。
為加強屯門碼頭至屯門站一帶的接駁交通服務,輕鐵已於9月4日起推出全新早上特別路綫506P綫,乘客毋須轉車便可由屯門碼頭一帶前往龍門站、屯門站、杯渡站、景峰站及兆康站等,方便他們到學校區上學或經屯門站與兆康站轉乘屯馬綫到市區上班。
排隊候巴士的人數實時通報
由於屯門公路一旦有意外發生,地面交通就大受影響,屯馬綫通車後,大量居民可以經輕鐵站轉往屯馬線,港鐵在506P巴士的站設有實時監控系統,可以了解等候巴士的人數,如出現大量候車乘客時可以即時作出調配。
148個應急方案一按紐就彈出來
唔講唔知輕鐵監控室中有一天書,共有148個應急方案,電子化後,一但有事故,可即時調出方案應對。
輕鐵的團隊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組成,有不少在輕鐵工作的車站助理、車長,都是屯門元朗天水園的街坊,不但可以當區就業,而且由當區居民服務自己的「社區鐵路」,特別有親切感,也持別有凝聚力。
例如去年天水圍停電,輕鐵是由區外供電,所以不受影響維持服務,但問題是個轉彎的接駁口則需要馬上進行人手調教,當時因為手機機站都受影響,沒有信號,聞說有在當區居住的工作人員雖然休假都從屋企的高樓中走下來,回到公司幫忙,迅速到各接駁口作調教,令當晚黑夜中的輕鐵成為一條移動的「明燈」。
在輕鐵的車站內還設有小小的博物館,有輕鐵的歷史,還有好似打機般的模擬駕駛室,疫情期間,港鐵公司與旅遊業議會合作,自2021年10月起邀請本地旅行團加入參觀輕鐵及輕鐵車廠環節,讓有興趣的市民了解輕鐵運作及特色。
模擬列車的駕駛室
據聞疫情過後,仍有相當數量的旅行團保留輕鐵廠的環節,原來不單止本地遊,外國,尤其是日本也有商務參觀團,疫情過後正研究重啟這類參觀團。
政壇八卦友話,香港正需要開發創新旅遊產品,港鐵明年投入服務45周年,也承載了不少鐵路發展的故事和經驗,搞一個綜合的鐵路博物館,也是值得研究一下。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本屆政府出任此職位近3年,在加入這個「熱廚房」前,他做了30年「金牙大狀」,從沒想過轉行,更枉論成為特區領導班子的一員。在最新一期馬會刊物《駿步人生》中,林司長接受馬會專訪時透露了他當年接受邀請擔任律政司司長的「心路歷程」,也罕談私生活和夫婦相處之道。
林定國坦言,當年獲邀加入政府的第一個反應是「有點措手不及」,笑言:「30年來從沒有想過轉工,如果要轉,頂多做法官。」但當時的時間不容他慢慢考慮,大堆問題如泉湧,「我是否適合做這份工作?我是否勝任這份工作?」,但事實不會有答案,因為他從未在政府或大機構工作,根本無法比較。
林定國接受新一期《駿步人生》訪問,談及當年「轉工」入特區政府擔任律政司司長的感受。
他認為,這是機緣,「有這種機會很難得,對個人而言是很大挑戰,又可以為社會做點事」,況且「人家對你有信心,你怎可能沒有?」
惟他直言,進入「熱廚房」後,面對新制度、新人事,要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他也經歷了一段適應期。如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他要求自己的解說能力到位,讓普羅市民也明白法律議題,「(以往的) 溝通對象是大律師或法官,大家有共同語言,很快就明所以;但換了對象是一般市民,(我們)一定要好警覺,問別人是否明白。」
林定國熱愛香港,笑言:「去完旅行回來,在飛機見到香港風景,已經急不及待,很想回家食碗雲吞麵、叉燒飯。」因為這裡有家人、有熟悉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係屋企,好舒服的感覺。」
目前香港面對不少挑戰,但他認為,總有你喜歡的東西,可能「係人?係環境?」,他希望為我城重拾信念:「總有一個你喜歡在香港生活的理由。要攞番信心同鬥志。」
林定國談「正義」與「法治」
不說不知,小時候的林定國,職業志願很多元化,「在不同年紀、不同階段,總想過要做不同的職業。我也曾想過,做太空人和科學家。」後來透過排除法,
按能力和興趣去篩選,「如果能力可及但沒有興趣,事情不會做得好;相反若只有興趣但能力不相配,這是嗜好,不能作為職業。」最終選擇讀法律。
談到正義與法律。林定國說,若要放一件「吉祥物」在辦公室,他會選擇「獬豸」,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徵公正的神獸。
他認為,每人對「正義」或有不同理解,但任何法律制度的原意,都是根據客觀標準判斷、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基本要求;同一宗案件的裁決結果,一方可能覺得合理;另一方或不同意,那麼公義與否,就要看是否盡力履行法律,是否按法律原意行事。同時,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
他說:「所謂法、理、情三個層次。法律不是鐵板一塊」,但人情不能代替法律,「執行法律時不能違反基本原則,而在某些場境下,也要考慮個人因素,但兩者不是互相排斥」。
林定國說,馬場把香港的特徵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
一定安排訪港賓客到馬場觀賽 體驗「馬照跑」
香港,還是林定國心目中的萬花都會,「地小,但望出去好繁盛,好快就抵達郊外……中西融合,很國際化,選擇多,甚麼菜式也有,豐儉由人。」他說,若有賓客到港,若時間許可,他都一定安排他們到馬場觀賞賽馬,「跑馬活動的場地、氣氛好,本身又是很有歷史的活動。」他稱,「『馬照跑』是一國兩制下,最標誌性形容香港生活方式不變,很有象徵意義。」他認為,馬場把香港的特徵全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好開心」。
事實上,旅遊和賽馬不可分割。2023/24馬季,馬會共接待9.3萬內地旅客人次;而今個馬季截至3月底,到馬場觀光的內地旅客已超過11.4萬人次。
林定國亦特別欣賞馬會對香港慈善事業的貢獻。「香港要維持低稅率制度,但社會的確有很多福利需要,如醫療、教育,如何去填補?這就需要有個強大的慈善機構,由民間主導,有能力也有組織性,與政府合作,才處理得到。」
愛黎明時分跑步 分享夫婦相處之道
雖然公務繁忙,但林定國仍維持跑步的習慣,他說,因為不需要固定場地,「時間沒太大限制,很自由。」
原來林司長很喜歡在黎明時份出發跑步,「天黑黑街上沒有人,感覺很正!」跑步無拘無束,「發吓白日夢、讓思緒放空。」他也不時跟同是律師的妻子結伴一起跑。「我係『慢吞吞』,太太好心急!」他更分享夫婦的「保鮮之道」就是溝通與關心,「要知道對方在做甚麼、想甚麼。」,認為夫妻之間性格可以很不一樣,價值觀卻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