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基辛格逝世 一個時代的終結: 從猶太難民到外交家 以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為榮

博客文章

基辛格逝世 一個時代的終結: 從猶太難民到外交家 以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為榮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基辛格逝世 一個時代的終結: 從猶太難民到外交家 以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為榮

2023年11月30日 11:39 最後更新:12:59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逝世,享年100歲。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AP資料圖片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AP資料圖片

基辛格一生傳奇,曾於上世紀70年代擔任美國務卿,對美國外交政策影響重大,被美國前總統福特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也為中美關係做出了傑出貢獻。

2015年11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中美「二軌」高層對話第五次會議的美方主席、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新華社資料圖片

2015年11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中美「二軌」高層對話第五次會議的美方主席、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新華社資料圖片

如今,這位眼光犀利、看透世事風雲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走完了傳奇一生。

2007年1月31日,基辛格(左)與時任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拜登(右)交談。AP資料圖片

2007年1月31日,基辛格(左)與時任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拜登(右)交談。AP資料圖片

2007年5月7日,華盛頓白宮,基辛格(右)和他的妻子南希出席為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及其丈夫菲臘親王舉行的國宴。AP資料圖片

2007年5月7日,華盛頓白宮,基辛格(右)和他的妻子南希出席為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及其丈夫菲臘親王舉行的國宴。AP資料圖片

從學術界到政界,一炮而紅

基辛格1923年生於德國,為猶太人後裔,1938年因不堪納粹對猶太人迫害,全家遷居英國,同年轉到美國,1943年加入美國國籍。

二戰期間,基辛格曾在美國陸軍中服役,戰後在哈佛大學攻讀政治學,1952年基辛格獲文學碩士,195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步入政壇之前,基辛格專注於學術,他曾任哈佛大學國防研究班執行主任、防務研究計劃主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負責人等要職,經驗豐富。

基辛格時任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期間的照片。AP資料圖片

基辛格時任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期間的照片。AP資料圖片

在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中,基辛格首次提出了有限戰爭的理論,從而使他在學術界和對外政策研究領域一炮而紅。

在1968年的總統競選中,基辛格曾擔任納爾遜•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顧問,但是後來尼克松却戰勝了洛克菲勒,並最終贏得了大選。

競選中,尼克松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他决定聘請基辛格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就這樣,1969年1月,基辛格離開哈佛校園到華盛頓走馬上任,實現了由學術界到政界的轉變。

影響美外交政策的重磅人物

從政之後,在1969到1974年,基辛格任總統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

這期間,1973年9月22日,時年50歲的基辛格正式就任美國國務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原籍非美國人的國務卿,和第一個兼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國務卿。

1973年9月22日,基辛格(左)在白宮東廳向聽眾做手勢,尼克松(右)在一旁觀看。AP資料圖片

1973年9月22日,基辛格(左)在白宮東廳向聽眾做手勢,尼克松(右)在一旁觀看。AP資料圖片

在尼克松和福特總統任職期間,亨利•基辛格一直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要職,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影響力。在任職期間,他推行「均勢外交」,對當時的蘇聯實行緩和政策;並在中東問題上始創「穿梭外交」。

在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期間,基辛格於1971年7月9日秘密訪華,為中美建立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礎。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尼克松總統訪華。

1975年9月18日,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左)與基辛格(右)在美國華盛頓州國務院的陽台上看國會大厦。AP資料圖片

1975年9月18日,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左)與基辛格(右)在美國華盛頓州國務院的陽台上看國會大厦。AP資料圖片

基辛格還是結束越戰談判中的美方主要人物。1973年1月,他在巴黎完成了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

1973年6月13日,基辛格與黎德壽在巴黎進行秘密談判,以結束越南戰爭。兩人之後一同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AP資料圖片

1973年6月13日,基辛格與黎德壽在巴黎進行秘密談判,以結束越南戰爭。兩人之後一同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AP資料圖片

1973年10月16日,尼克松在基辛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在華盛頓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基辛格表示祝賀。AP資料圖片

1973年10月16日,尼克松在基辛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在華盛頓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基辛格表示祝賀。AP資料圖片

1977年,基辛格退出政府任職,當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福特授予基辛格總統自由勛章,並稱贊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

此後,基辛格還在喬治敦大學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國廣播公司顧問、大通曼哈頓銀行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美國—中國協會主席等職。

1995年3月1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國家政策會議上,克林頓 (左)和基辛格(右)在克林頓致閉幕詞後一起大笑。AP資料圖片

1995年3月1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國家政策會議上,克林頓 (左)和基辛格(右)在克林頓致閉幕詞後一起大笑。AP資料圖片

2008年3月14日,小布殊 (左)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講後,與基辛格站在一起。AP資料圖片

2008年3月14日,小布殊 (左)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講後,與基辛格站在一起。AP資料圖片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在普通中國民眾當中,提起美國政治人物,基辛格是一個具有高認知度的名字。這位與中國打了40多年交道的「中國通」,被譽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1971年7月9日,作為美國總統尼克松特使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執行代號為「波羅一號」的秘密訪問。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

當時,由於此次訪問全程保密,基辛格悄悄從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轉道北京。在北京,停留了不到48小時的基辛格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等展開會談。這次秘密會談,奠定了中美兩國進一步交流溝通的基礎。

周恩來總理設宴招待前來訪問的基辛格。

周恩來總理設宴招待前來訪問的基辛格。

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迎來標志性的重大時刻。

1973年10月31日,尼克松(右)和基辛格(左)一起走向白宮。AP資料圖片

1973年10月31日,尼克松(右)和基辛格(左)一起走向白宮。AP資料圖片

基辛格曾表示,第一次訪問中國後,他此後已有100多次踏上這片土地,「每次都會有新的收穫」。

多年來,基辛格關注中國,自稱專長是「認識中國的每一代領導人」,並對「中國思想和中國人民有濃厚的興趣」。正是基於這種了解,他重視美中經貿關係的積極作用。

基辛格所著《論中國》。

基辛格所著《論中國》。

熟悉中國的基辛格,在88歲高齡時出版了《論中國》一書,試圖從歷史的角度理解中國,包括理解美中經貿交往的漫長歷史。

基辛格不止一次强調,美中合作對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至關重要。他表示,「期待美中兩國都確認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和平與繁榮的世界秩序」,雙方應把友好與合作作為共同目標,並為此做出不懈努力。

基辛格在美國外交史上占據了一個重要位置,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更是中美關係一路走來的歷史見證者。如今,這位老人走完了他將近百年的風雨人生,從此,外交界又少了一位傳奇人物。一個時代,也隨他的離去而逐漸遠行。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基辛格

印巴局勢急劇升溫,巴基斯坦稱回應挑釁,對印度發起軍事行動。而印度早前被巴方擊落5架軍機,為了掩蓋失敗,印方發動了前所未有的宣傳戰。

印度陣風戰機被擊落的消息在X平台迅速傳播,但幾乎在每個相關帖子下面,都有印度用戶迅速跟帖,稱這些消息是「謠言」。

中國媒體人安替在5月9日的帖子。在這個帖子下面,可謂是群魔亂舞。

中國媒體人安替在5月9日的帖子。在這個帖子下面,可謂是群魔亂舞。

一個印度用戶迅速跟帖稱消息不實。

一個印度用戶迅速跟帖稱消息不實。

另一個印度用戶使用了精神勝利法,稱最後贏的一定是他們。

另一個印度用戶使用了精神勝利法,稱最後贏的一定是他們。

有中國用戶進行了總結:「印度人是我見過最嘴硬的群體了。完全不會內耗的類型,如果發生在其他國家,肯定一堆自己的反對派開始唱衰,但印度人一致 @grok 然後說是fake news。」

grok是X平台的人工智能,能進行一定的消息核實。這兩天,印度人拼命@grok,希望能得到否定的回答,馬斯克應該對印度IP進行額外收費。

雖然印度用戶拼命否認,但國際媒體的報道卻逐步核實了消息。《法國24小時》5月9日援引法國國防部消息稱,法國通過陣風戰機的技術數據確認,至少一架印度陣風戰機在衝突中被擊落。美國國務院發言人5月8日表示,已收到「可信報告」,證實印度在衝突中損失了戰機。

路透、美聯等西方媒體都陸續進行了報道,進一步打臉了那些四處否認的印度用戶。

在印度國內,總理莫迪取消外訪,處理從來沒遇到過的、超乎想像的軍事挫敗。隨後,印度進入了歷史最嚴的信息監管,連論壇都不提戰機被滅的事。

X平台9日發文稱,該公司近日收到了印度政府的行政令,要求其封禁超8000個賬戶,否則將面臨巨額罰款和監禁該公司當地員工等處罰。該公司披露,印度政府還要求屏蔽印度用戶對包括國際新聞機構和知名用戶在內的眾多賬號的訪問。

該平台稱,「在多數情況下,印度政府沒有具體說明某個賬戶的哪些帖子違反了印度當地法律。對於大量被封禁賬戶,我們沒有收到任何證據或理由。」

X平台表示,迫於壓力,已開始封禁印度境內的指定賬戶。但該公司並不贊同印度政府的要求。該公司在帖文中寫道,「封鎖所有賬戶不僅沒有必要,而且這一要求實質上已構成對現有和未來內容的審查,也違背了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

《商業內幕》網站報道,這些賬戶發布了印度戰機被擊落的消息,讓莫迪政府顏面盡失。報道還指出,這些賬號不僅有媒體和個人賬戶,還包括巴基斯坦的政治人物、媒體和名人賬戶,顯然是為了切斷巴基斯坦方面的信息傳播渠道。

除了X平台,在印度政府的請求下,Facebook也封禁了一些傳播印度戰敗消息的用戶。

印度人還瞄準了互聯網上另一個權威平台——維基百科,試圖更改維基百科的詞條來保證他們在印巴空戰中的「勝利」,他們聲稱擊落了巴基斯坦1架F-16和2架JF-17戰機。

這個消息很快被闢謠。所謂巴基斯坦F-16被擊落的說法源於一張AI生成的圖片,而兩架JF-17被擊落的說法則來自一段經過AI編輯的視頻,視頻中偽造了一名巴基斯坦軍方發言人「承認」損失的畫面。

《印度快報》5月8日曾短暫刊登了一篇報道,聲稱「巴基斯坦F-16在拉賈斯坦邦被擊落」,但該報道在數小時後被撤回,應該編輯自己發現不對頭。

《歐亞時報》5月9日的報道也對此進行了闢謠,指出這些所謂「巴基斯坦承認損失」的視頻和圖片均未得到任何官方證實。

最嚴重的打臉來自美國國務院。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美國提供給巴基斯坦的F-16戰機規定了使用範圍,只能用於反恐,而不能用於邊境衝突,對外作戰。也就是說,F-16在這次衝突中是被鎖定的,根本不可能出現在戰場。

實際上,這是一條老謠言。2019年印巴衝突時,印度就聲稱擊落了巴基斯坦的一架F-16,但實際上是自己損失了一架米格-21戰機。

維基百科上的相關頁面在24小時內被編輯了超過300次,其中大部分編輯來自印度IP地址,內容多為誇大印度戰果或否認己方損失。維基百科的管理員最終鎖定了相關頁面,刪除了虛假內容,禁止匿名編輯,以防止進一步的虛假信息傳播。

從封禁用戶到更改維基百科,空戰失敗的印度發動了瘋狂的輿論戰,試圖挽回形象。

就如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的數字媒體專家夏爾馬(Anurag Sharma)所言,印度在社交媒體上的宣傳策略反映了其對「信息主權」的重視,但這種策略在國際舞台上往往適得其反。

夏爾馬指出:「印度政府和用戶試圖通過封禁和否認來控制敘事,但這在全球化的信息環境中幾乎是不可能的。真相總會以某種形式浮現。」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