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化現象日益顯著,有關晚期病患長者生活質素的相關議題,越來越受社會關注。由是,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展開了「賽馬會安寧頌」計劃。計劃主要協助改善社區晚期護理服務的質素,以及為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提供培訓,並舉辦公眾教育活動。計劃中的相關晚期護理服務旨在協助患者安祥、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談死亡不再忌諱

計劃的合作院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在一月十六日發佈了社區調查問卷結果。問卷對年滿18歲以上懂廣東話的香港居民進行隨機抽樣,以了解安寧照顧的公眾教育需求和策略,並收集數據,了解公眾對安寧照顧的認識和態度。問卷調查明確呈現出「死亡並不是忌諱的話題,安寧照顧可成為家中閒談的話題」。

調查結果顯示七成受訪者對討論生死議題感到開放。

調查結果顯示七成受訪者對討論生死議題感到開放。

七成受訪者從未聞說「安寧照顧」,然而在訪問者花費約二十秒簡單解釋後,有三分之二受訪者表示會選擇接受「安寧照顧」。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 周燕雯教授在發佈會上指出,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透過溝通、提升認知,則能進一步減卻對死亡的恐懼,從而坦然面對,作出最合適自己的選擇,完成一生的最後一段路程。由是,周教授認為生死教育應被更廣泛的推廣,以使公眾更清晰地看待死亡議題。

柏金遜纏繞廿年 只想順其自然走完

邱女士在20年前罹患柏金遜症,於2021年起病情惡化,經過半年加強治療仍然毫無起色,在其中一次例行覆診中,與醫院管理局港島東聯網律敦治醫院及鄧肇堅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副顧問王自強醫生談及其不想做任何入侵性急救治療的意願,由此認識並透過轉介參與「賽馬會安寧頌」計劃,設立「預設照顧計劃」和「預設醫療指示」,即當自身失去自決能力後所採取的照顧及醫療方案。其中包括不執行心肺復蘇法、插喉、電擊等入侵性治療方案。 

然後,香港復康會賽馬會安寧頌「安晴.生命彩虹」社區安寧照顧計劃項目經理何盈盈女士闡述了「安寧療養」的程序流程。首先是確認病患本人的意願,而後是其親屬的意願,透過家人參與溝通,以達成對病患失去自決能力後,對其所採取的醫療指示及照顧計劃討論出共識。邱女士透過視頻通訊聯繫身處加拿大的弟弟設立「預設照顧計劃」和「預設醫療指示」。同時,因其胞弟身處海外,未能陪伴,轉而交由居住香港邱女士的表妹代為照顧。她表示: 當初對於計劃內容感到「新鮮」,因為人「早晚都要死」,所以理應作出「自己的選擇」;她亦說到,邱女子在參與計劃後發生了「好大改變」,「認知」是為重中之重,而她對邱女士的選擇感到開心且支持。

最後,邱女士表示在參與「安寧頌」計劃後,變得更自在,亦「唔擔心身後事」,更向記者笑言:「最近精神好,尋日仲去咗同朋友打麻將。」

未有法律效力 只能作為意向書

王自強醫生簡述了「安寧頌」計劃的流程,一般是由醫護方、病患本人以及病患家屬三方進行會談,以明瞭病患本人的意願及訂立細則。同時計劃亦具彈性,當病患清醒時,隨時可以修改或調整所意欲的「預設照顧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與此同時,王醫生亦指出了安寧療護目前尚未具有法律效力,一切皆是基於對病患尊重的道德考量來執行,王醫生認為計劃若要普及,必須加強教育公眾,對病患意願的尊重、病患及其家屬對臨終服務的理解和認知,以及醫護、病患和病患家屬的溝通。

追上國家步伐 加強公眾教育

周燕雯教授指出香港的《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及相關法例修正案正接受二讀,法律上的疑難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解決。她再次重申,死亡並不是一個忌諱的話題,反而應該透過與家庭成員溝通來消除疑慮和恐懼。同時,周教授亦建議政府可以進一步加強對死亡的公眾教育及專業培訓,由此使大眾能以平和坦然的心境到達生命的終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