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對華老面孔、「中國問題專家」坎貝爾 正式成為美國外交「二把手」

博客文章

對華老面孔、「中國問題專家」坎貝爾 正式成為美國外交「二把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對華老面孔、「中國問題專家」坎貝爾 正式成為美國外交「二把手」

2024年02月07日 11:58 最後更新:12:11

「中國問題專家」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獲批出任美國副國務卿。

坎貝爾。AP資料圖片

坎貝爾。AP資料圖片

據美聯社和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壓倒性多數(92票對5票)通過了兩黨投票,確認坎貝爾接替已於去年7月辭職的舍曼,擔任常務副國務卿。該職位為美國國務院二號人物,被認為是美國外交「二把手」。

坎貝爾現年66歲,目前擔任白宮亞洲事務高級助理、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

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宣布提名坎貝爾出任常務副國務卿。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稱,「坎貝爾對我們的聯盟和夥伴關係的熱情和承諾加强了美國在世界上的戰略地位,提高了我們應對共同挑戰的能力」。

去年12月7日,坎貝爾參加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會議,當時他指出12月7日為「珍珠港事件」紀念日,强調了所謂「民主的救贖力量」和亞洲盟國對於美國的重要性。

坎貝爾被認為是「中國問題專家」,曾在奧巴馬任內擔任美國負責亞洲事務的最高外交官,被稱作「重返亞洲」戰略的設計者。他幾乎參與了拜登政府在亞洲政策方面的一切事務。美國與英國、澳大利亞的核潜艇協議「AUKUS」正是他的想法。

坎貝爾曾在2016年出版的書中概述自己對亞洲的態度,主張加强現有聯盟,並與印度、印尼等國建立更密切關係,以應對中國崛起。

去年7月,美媒刊登了前《華爾街日報》記者對坎貝爾的專訪。身為美國一系列對華競爭、打壓與遏制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坎貝爾的觀點明顯從美國主觀視角出發、旨在服務美國利益,帶有大量對中國外交、發展模式與雙邊關係本質的曲解及傲慢。在他眼裡,中美關係現狀,是因為中國崛起挑戰了由美國主導的國際和地區秩序。坎貝爾還聲稱,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美中關係的本質是「競爭關係」。

去年10月,坎貝爾在接受美國「ChinaTalk」網站採訪時又聲稱,中美可以在氣候問題等雙方都感興趣的領域合作,「我們希望在競爭依然主導美中關係的環境中,雙方可以繼續進行高層接觸和務實的溝通。」

路透社認為,拜登提名坎貝爾擔任副國務卿,突顯了拜登為將美國主要外交政策重點轉向中國而做出的努力。美聯社也稱,這反映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中國對美國構成了一個「令人生畏的外交挑戰」,美國希望在不引發衝突的情况下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力量。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韵此前曾對《南華早報》表示,坎貝爾被提名為美國國務院的二號人物,證明了「印太地區」和中國在拜登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提名意味著他的政策得到了認可,服務於拜登政府的總體目標。這還表明,拜登政府當前的政策將延續下去。」

不過,對於坎貝爾的職位調動,一些亞洲國家有不同看法。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多名知情人士稱,在坎貝爾出任常務副國務卿後,白宮不會尋求替任者填補專注於亞洲事務的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一職。

《金融時報》稱,「印太事務協調員」設立於2021年,旨在聯合盟國應對所謂「中國威脅」。該職位即將空缺的消息,引發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美國在亞洲盟國的緊張,他們認為白宮對於亞洲的注意力被俄烏衝突、巴以衝突和2024年美國大選削弱了。

談及「印太事務協調員」職位將空缺一事,前白宮亞洲事務高級顧問梅代羅斯(Evan Medeiros)稱:「白宮在亞洲問題上的領導力是不可或缺的,但這一點現在已經消失,而且沒有替代方案。這讓亞洲和歐洲的盟友産生了巨大的焦慮。我們把歐洲哄騙到了亞洲,現在我們要把他們單獨留在祭壇上。」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拜登

往下看更多文章

潮語「City不City」是什麼意思?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啟發

2024年07月06日 10:56 最後更新:11:51

一句「City不City」近日席捲網絡,掀起一場「City」Gag活學活用大賽。這句話出自一位外國博主的中國旅行視頻,在大家的演繹下,「City」成了「城市化」「洋氣」,甚至是「刺激」的代名詞。

事情緣起於在上海擔任導遊的外國網紅「保保熊」和妹妹在內地旅遊,每到一處就會拍攝影片說,「妹妹,City不City啊?」、「好City啊~」來分享旅遊心得,魔性洗腦的語調讓這樣的表述迅速走紅。至於「City不City」的意思,「保保熊」拍片回應稱,「很City」是指一個地方很城市化,亦指東西讓人感到非常刺激、活潑、開心的感覺,如喝咖啡的時候「很City」,因為喝咖啡會讓人很有精神,而「不City」不是不好的意思,而是不會經常在城市中發現的一件事情。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發文指,長期以來,在英語佔主導的國際傳播語境下,中國國家形象一直被壟斷傳播權的西方媒體肆意「轉譯」。一些被打了「思想鋼印」的人,將自身標榜為現代文明範本,惡意貶損和詆毀他國,被認為「非其族類」的中國更成為主要貶斥對象。在全方位的妖魔化之下,關於中國落後、髒亂、危險甚至「基本沒通電」之類荒唐論調層出不窮,也導致相當多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極其離譜。

文章稱,就我們自己來說,這些年致力於解決「挨罵」問題,打造了不少外宣產品,但在「西強東弱」的傳播大格局之下,許多中國故事並不能很好地傳出去,或者即便傳出去了,也會因身份問題遭到打壓限流,無法獲得應有的傳播效果。由此觀之,此番一大波普通外國遊客親自來華走一遭後,竟自發成了中國的「互聯網嘴替」,無疑是值得關注的現象,對我們當下做好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啟示。

其一,要有「借嘴」意識。根據傳播主體的不同,在「誰來講」的問題上,可以分為「我者」和「他者」。傳播學理論認為,「受眾傾向於接受與自身身份相近的傳播者的觀點」。而經過多年實踐,學界、業界也逐漸意識到「我者敘事」之外,「他者敘事」同樣重要,且相較於本國講述者,外國講述者能夠很好彌補「自塑」的局限性,實現事半功倍。

成長於相同的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外國講述者與其母國受眾,幾乎沒有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的障礙,交流起來更順暢,也更容易說到對方關注點上。此外,由於文化和情感的熟悉,外國觀眾對其講述的內容也更願意卸下心防來聽,在客觀上讓中國故事有了更多被「get」的可能。

回溯歷史,國際友人見聞一直是中國故事的有效傳播途徑。13世紀中葉,借著《馬可波羅遊記》,中國的形象開始廣泛傳播於歐洲地區;20世紀30年代,一部《紅星照耀中國》,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活經歷和革命精神」生動展現於西方世界。新中國成立後,伊文思、安東尼奧尼的鏡頭,讓世界看到了這個「不太一樣的」新生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後,大量西方專家、學者及留學生、外國導演來華進行各個層面的交流,「他者視角」讓中國形象有了更加立體的呈現。

如今這波「ChinaTravel」,在道理上也是異曲同工。因為只有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才會發現「中國根本不是傳說的那樣」,強烈的「反差感」,自然讓很多人自發成了中國的「嘴替」。

而且,這種在場式講述的強大真實感,為鏡頭外的觀眾帶來一種投入其中的衝動。比如一位西班牙博主以第一視角邊逛邊拍,所分享的內容點擊量瞬間破千,許多網友在留言中都表達了對神秘東方大國的好奇和好感。

其二,堅持深度開放。眼下的這波「ChinaTravel」,很大程度得益於中國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目前,中國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已擴展至54國。一般來說,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國際航線多,基本上成為了這些外國博主勇闖「新手村」的第一站。當然,大家的中國之旅也並非一路暢通無阻。起初,苦於各類App沒有外語翻譯又無法綁定銀行卡,他們多有抱怨,面對高昂的國際漫遊費用也面露難色。但沒過多久,他們的訴求就被聽到、被解決,也讓他們在另一個層面體會到了「中國速度」。

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指南》,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移動支付、銀行卡、現金等5種支付服務的獲取方式和使用流程。誠意滿滿的「乾貨」,立即在外國友人的朋友圈「刷屏」。

事實說明,「City不City」背後,是越來越便利的入境政策,是中國社會的開放姿態。吸引更多人實地探訪中國,讓「洋嘴替」成為魅力中國的「代言人」,最重要的是持續做好「開放文章」。

從出台免簽政策、優化跨境支付等實操層面,到社會氛圍、思想觀念的包容引導,當「開放」成為中國社會的底色,世界以更低成本了解真實的、全面的、可親的中國,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也會越來越多。

其三,做好自己的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任何軟實力的塑造,都離不開硬實力的打底,只有腳踏實地發展自己,才能拿出更多扎實的可觀可感的具象成果。外國人來到中國,自發地成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充滿新奇感地講述和讚美他們看到、感受到的中國,歸根結底緣於中國實實在在的發展變化。

有學者梳理了YouTube上在華外國人開設的上百條內容發現,中西對比是外國人講中國故事的共通選擇:說中國社會秩序混亂?可事實是,這裡有「凌晨兩點街邊擼串(食串燒)」的安全感,卻沒有毒品橫行、槍支泛濫,以及令人窒息的「零元購」。說中國街道髒亂差?可事實是,中國不管大城市還是小鄉鎮,街道、河道等路邊景觀都整潔有序,很難看到一些西方國家河流中如影隨形的排洩物。說中國發展落後?事實上,中國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便捷的網購系統融入生活,買東西只需「掃一掃」,甚至地鐵站裡有衛生間都成為一眾外國人直呼「哇塞」的難以想像的事……

放眼望去,豐富多彩的美食美景、既現代又傳統的城市鄉村景觀,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生活圖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等等,都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母題,也完全可以成為中國故事的切入點。

更重要的是,這些代表美好價值的內容,都是我們一步步奮鬥出來、治理出來的。當中國發展絲毫不遜色於西方發達國家,甚至在城市環境、公共服務、科技創新等方面還走在前頭,世界看中國的眼光自然會亮起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文化感召力等軟實力終究會水漲船高。

其四,要有「無心」智慧。講好故事,前提是研究受眾。國際傳播學者研究發現,移動互聯時代的跨文化傳播,正在逐漸轉向以個人為主體的國際傳播模式,傳者和受者的地位愈發平等,個人情感、個人風格等鮮活度直線提升。這種新途徑,也意味著傳播處於一種平視的姿態,更易於讓受眾不設防地去評判和接受。

仔細審視這些炙手可熱的中國故事,許多視頻沒有精美的包裝、炫酷的轉場,有的只是簡簡單單再普通不過的日常記錄。而恰恰就是這些最普通最樸素的生活樣貌,很「上頭」很「治癒」。

有人感慨,這波「ChinaTravel」火得有點突然。但事實上,這是我們長期發展和利好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特別是「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更被不少人點讚為「神來之筆」。

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位,把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在世人的鏡頭前,往往就會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效。誰都無法預料下一個火爆的中國故事是什麼,但「火」本身就已注定,這背後的邏輯是所謂的「柔性傳播」。

這些年,從全球追蹤一路「象」北,到全球圈粉的冰墩墩,這些成功的「出海」傳播案例,幾乎都不是刻意為之的「硬傳播」,卻都憑借親切的姿態、動人的細節,讓中國形象分外鮮活,讓東方古國的文化魅力跨越文化差異直抵人心。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文章說,文化輸出也好,形象塑造也罷,「低目的性」往往更勝一籌,這就是講故事的「無心論」。不要高高在上地說教、不必時刻緊繃,生活化的視角與足夠的鬆弛,反而會讓人感受到真善美,最終四兩撥千斤。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