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建議利用本地投資需求,催化本地綠色企業,其後再向外擴展。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表示,香港訂下2050年達至碳中和的目標,估計累積的綠色低碳投資規模或高達5萬億港元,因為交通、港口海運、樓宇等都有大量投資需求,若果技術依賴進口,對發展綠色產業沒有太大幫助,建議利用本地投資需求,催化本地綠色企業,其後再向外擴展。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FB圖
馬駿在香港綠色周開幕儀式致辭時建議,香港可在綠色建築、交通等方面提前佈局,設立示範項目,為未來內地以至全球推廣打下基礎,特別是政府已推出很多人才、土地和資金的優惠政策,認為可以推展到綠色領域,培育一批在港落地的科技企業。
馬駿認為,雖然香港已建立具國際影響力的綠色金融體系,但只有綠色信貸及債券等傳統金融工具,並不足以支持行業發展,認為綠色科技是推動碳中和的關鍵要素。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網頁圖片
他指出,雖然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加劇,但綠色科技領域仍有開放合作空間,認為香港有超級聯繫人角色,亦有良好的綠色金融市場基礎,未來可加強發展股權投資等,支持綠色低碳科技。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兼會長馬駿表示,美元利率高企,投資者較容易獲取5厘保證回報,削弱其他較高風險投資吸引力,導致全球碳交易過去12個月萎縮,認為相關問題需進一步溝通解決。
馬駿又提到,企業初期加強ESG方面的披露涉及額外成本,但公司的融資成本亦會降低5至10基點,省下的成本長遠將相當可觀,對上市公司而言更有利估值。此外,ESG表現良好的公司,聲譽獲得提高,將有助進入歐洲等市場供應鏈,相信未來5年會有愈來愈多企業意識到加強ESG披露的好處。
協會常務副會長黃超妮表示,留意到政府上半年積極發行美元、歐元以及境外人民幣多幣種多年期綠色債券,並錄得超額認購,反映國際資本市場對本港信用以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認可,強調本港是國際一流的綠色債券發行人之一。她又認為,政府計劃今年發行200億元綠色債券及基礎建設債券,相信已平衡財政健康以及市場情況。
綠色金融協會下周舉行年度論壇,預計超過1500名來自香港、中國內地、亞洲及其他地區的政策制定者、監管機構、金融機構、企業及民間代表參與,當中約500人將親身出席。馬駿相信,即將舉行的年度論壇將促進碳市場運營商之間定期對話,加強市場透明度、流動性及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