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完善法例 加強執行 適當監管保健品

博客文章

完善法例  加強執行  適當監管保健品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完善法例 加強執行 適當監管保健品

2024年04月06日 07:00

小林製藥事件引發掀然大波,也喚醒社會大眾對保健食品的關注,保健品在世界各地,都沒有嚴格的監管,香港也不例外,小林製藥事件發生後,政府也許要考慮如何避免類似事情在港發生,市民也要審慎服食保健品。

小林製藥高層在事故後鞠躬道歉。

小林製藥高層在事故後鞠躬道歉。

我認識的西醫,十分反對服用保健品,據他講,中、西藥有監管,無論在市面出售還是醫院、診所開出的藥物,都經過嚴格的註冊和測試,但保健品被視為食物,裏面有甚麼成份沒人知道,產品吃進人體後,必經過肝腎分解,加重肝腎負擔 ; 翻查資料,保健食品若含中西藥成分,便會受《中醫藥條例》及《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 ; 如果保健食品不含藥品成分,則受《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監管,只要安全食用,「唔死人」即可。

有政黨做過調查,訪問逾400名市民,近八成曾服用保健食品,超過兩成有每天服用的習慣,服用後健康是否真的改善,其實並無客觀證據證明,調查中也有受訪者表示身體狀況沒有改善,甚至出現不適。

保健食品店鋪愈開愈多,有估計2022年銷售額超過90億元,可見是大生意,不過如此龐大數量的商品,規管分散在食環署、衞生署及海關,因為保健品屬於食品還是藥物,目前還沒有定論,這不獨是香港,全球各地均沒有明確定義。

不少建議提出設立專門機構,嚴格統一監管保健品,但這不是簡單的事情,涉及龐大的人力和人才資源、公帑支出,也要建立令人信服的機制,重要的是,似乎國際上並沒有可供參考的標準,太嚴厲的監管,阻礙了質優產品進口,扼殺了行業,製造大量失業,在此經濟低迷的時刻並不適合。事實上全世界都沒有規管保健品,即使美國也沒有保健品註冊制度。

但日本既然發生事故,特區政府也要防患未然,或可考慮完善現行法例,現時若說某產品可醫癌症,很明顯觸犯《商品說明條例》,但不少保健產品只標榜「科技研發」,聲稱護肝排毒、護眼明目、益生菌護腸、膠原蛋白美顏,「抗衰老」、「逆齡」等等,這類字眼或都是灰色地帶,因為很難證明產品沒有這功效,難以執法,因此法例條文是否可修訂,令其更完善? 此外一些保健品聲稱可通血管醫心臟病,市民若相信服用這類保健品而不去看醫生,可能危害生命,當局或要留意這類聲稱,加強執法。

有藥劑師提出仿效美國設立登記制度,登記不涉檢視安全性、有效性,純粹有個號碼,知道聯絡人和負責機構,有事的時候可以追索,這看來似乎不夠嚴謹,但最少有追索的根據。

市民也要負責任,服用保健品前宜諮詢醫生,嚴重疾病一定要看醫生,香港人一向靠自己,現在也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避免事事依賴政府。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陳香蓮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精準輸入人才 適時檢討政策

2024年05月11日 07:00

一連兩天的「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周初在灣仔舉行,特首李家超在開幕致辭時說,高才通計劃可為香港帶來340億元直接經濟貢獻,佔本地生產總值1.2%。資料顯示,各類人才入境計劃合共已逾10萬人抵港,證明本港對人才有一定吸引力,輸入人才對香港有助益,但港府也要時刻留意社會及經濟變化,適時檢討政策,才能締造香港與外來人才雙贏的局面。

特首在論壇致開幕辭。

特首在論壇致開幕辭。

高才通是獲批入境比率最高的類別,因為申請者無須先有僱主聘請,截至4月中,獲批比率達81.22%,這批人是高競爭力高消費力的一群,而且60%為已婚人士,攜同家人及年幼子女到港,直接惠及面臨殺校威脅的小學。

不過,上月中當局也公布了一項調查數據,指46%的抵港高才未有就業,比例不算低,也有立法會議員關注他們是找不到工作,還是拿了身份證就離開,港府官員回應說 :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抵港高才找到工作,情況「令人鼓舞」。

這也許是觀點與角度,看半杯滿還是半杯空的問題,不過,近半的人未有工作,比例似乎也不算太低,若他們找不到工作,在港無發揮空間,早晚會離去,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也會消失,內地傳媒報道,不少來自內地的高才,選擇從事保險,若來港高才相當比例是從事保險銷售,那是否符合吸引高新創科和金融人才來港的政策原意呢?

當然,無論從事甚麼行業,高才的收入多不低,他們也不會領取社會福利,對香港經濟人口結構有正面影響,但若拿了身份證就離開,則對香港社會助益有限,高才浪費了時間卻未能創一番事業,獲批來港的高才,要在港長期工作,找到他們發展所長的空間,才有實際意義。

因此,政府審批高才通,宜留意申請人的專業,避免某一類人才過剩,感覺上高才通批准很容易,也幸好簽證為期只2年,2 年後必須找到工作才可以續簽,然而推行政策,自然也是希望申請人長期留港,發揮所長,而不是相當比例的人兩年後就離開。

高才通反應熱烈,基層勞工輸入計劃則反應一般,航空業輸入勞工計劃名額6300人 截至2月底只有880人到港工作,航空業工作地點鄰近內地,工人可在內地住宿,反應尚且如此,其他工作地點不就近內地的,相信更不理想,其中住宿是很大的問題,當局或僱主若不能安排住宿,相信要在交通及過關予特別安排,才可吸引外勞來港就業。

無論是高端人才還是基層員工輸入計劃,也要經常檢討,留意社會變化,特別是與人口有關,因這涉及未來社會資源分配等問題,小心處理才不會製造矛盾,讓各方都享受到政策的好處。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李細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