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疆棉禁令」導致原料短缺 歐洲軍火商就嚟頂唔順 歐盟已無力援烏足夠炮彈

博客文章

「新疆棉禁令」導致原料短缺 歐洲軍火商就嚟頂唔順 歐盟已無力援烏足夠炮彈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新疆棉禁令」導致原料短缺 歐洲軍火商就嚟頂唔順 歐盟已無力援烏足夠炮彈

2024年04月14日 16:50 最後更新:17:00

歐盟早前無中生有地挑起「新疆棉禁令」,導致彈藥原料短缺情況惡化,現今已無力援助烏克蘭足夠的大口徑炮彈。

根據環球時報「樞密院十號」,越來越多的歐洲軍火商直言,歐洲彈藥產量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特種棉花」——其實主要就是新疆短絨棉,但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在3月就「全面禁止新疆棉」達成原則性決定。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直言「今年3月前向烏克蘭提供100萬發大口徑炮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俄羅斯方面更是跟著放聲嘲諷,歐盟禁止進口新疆棉的政治決定實際上表明瞭歐洲官僚的短視。

俄羅斯衛星網報道截圖

俄羅斯衛星網報道截圖

據俄羅斯衛星網4月12日報道,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歐洲與國際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明確表示,歐盟在援助烏克蘭炮彈時面臨的困境,根本就是自己造成的。他表示:「從2022年9月開始,歐盟委員會和歐盟其他機構一直在制定一項禁止進口所謂『強迫勞動產品』的法案,該法案幾乎就是完全針對中國。但在此期間,歐盟,包括歐洲軍火公司,繼續購買中國棉花以滿足自身需求。」

現代炮彈廣泛使用硝化棉作為發射藥,硝化棉的基本原材料就是棉短絨,而棉短絨則是棉花生產的重要副產品,更是一種戰略資源。長期以來,新疆是中國棉花的核心產地,因此歐洲想從中國引進棉短絨,根本就繞不過「新疆棉花」。

事實上,西方媒體也對此心知肚明,但因為所謂的「政治正確」,他們在報道歐洲軍火工業當前的困境時,故意用「中國特殊棉花」「中國棉短絨」取代「新疆棉」,生怕外界注意到這是被「西方制裁新疆棉」的回旋鏢砸到了。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的棉短絨貿易量佔到了全球棉短絨貿易總量的一半。人民網資料圖片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的棉短絨貿易量佔到了全球棉短絨貿易總量的一半。人民網資料圖片

例如最近英國《金融時報》就提到,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短絨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的棉短絨貿易量佔到了全球棉短絨貿易總量的一半。德國萊茵金屬公司首席執行官阿明·帕佩格就承認,「歐洲起碼有七成的棉短絨要依賴中國,考慮到現在的國際形勢,中國可能出於地緣政治原因等扣留我們棉短絨,所以我們只能在平時盡可能多買貨囤貨,以備不時之需。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萊茵金屬已經囤積了至少可供使用3年的中國棉短絨。即便是到了現在,萊茵金屬仍然會每月按時從中國購入棉短絨。」

為了改變歐洲對「中國棉短絨」——準確的是「新疆棉短絨」的依賴,歐洲第二大軍火製造商瑞典薩博公司表示,從長遠來看,各公司必須尋找製造關鍵材料的替代方法,以確保歐洲彈藥生產生態系統的安全。目前,正在開展用木材生產硝化棉的準備工作,但大規模生產尚未開始。薩博公司承認,這項技術仍然處在實驗室階段,而且成本非常昂貴。

換句話說,歐洲軍火企業們目前根本就沒有能力擺脫對「新疆棉」的依賴。

俄羅斯衛星網稱,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率先表示,不可能在3月前生產出100萬發炮彈以滿足烏克蘭的需求。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與他展開了辯論,要求歐盟各國的國防部長應該「做得更多、更快」,以實現增加彈藥生產的既定目標。但歐洲軍火製造商對這些只知道耍嘴皮子的政客發出明確警告:如果棉短絨供應問題得不到解決,不僅不可能增加產量,甚至不可能生產出以前的炮彈數量。

相關統計顯示,歐盟在彈藥生產領域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程度大幅增加,自2021年以來,歐盟增加了硝化棉相關產品的進口量。如2021年歐盟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硝化棉產品總量為1.4萬噸,2022年為1.52萬噸,而2023年的總進口量達到1.76萬噸,為201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卡申表示,按照歐盟的最新要求,如果放棄從中國引進短絨棉,也可以從美國和部分歐盟國家引進,但問題是每個國家的產量份額都非常小,因此供應將非常分散。他強調,這是一個明顯的規劃錯誤,歐洲人將為此付出時間和金錢的代價——未來兩年內,歐洲基本不用指望能建立取代「中國棉花」的供應鏈,更將付出天價費用。而烏克蘭能否等得起,恐怕就更不樂觀了。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對格陵蘭島的強烈興趣已從言辭轉為實際行動。《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正加大對這座丹麥自治領地的情報收集力度,試圖為特朗普實現控制格陵蘭島的目標鋪路。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Tulsi Gabbard)手下的高級官員近期向多個情報機構下達了一項「重點情報搜集指示」。該指令要求深入調查格陵蘭島的獨立運動,以及當地居民對美國開採資源的態度。指令明確要求利用衛星監視、通訊攔截和地面間諜等手段,尋找格陵蘭島及丹麥境內支持美國接管的人。這是特朗普政府為實現其對格陵蘭島野心邁出的首批具體步驟之一。

這項機密指令已下達至中央情報局(CIA)、國防情報局(DIA)和國家安全局(NSA)等機構,顯示出白宮對這一目標的高度重視。報道稱,這樣的「重點情報搜集指示」通常用於重新分配資源,將注意力集中於特定目標。對格陵蘭島這一人口僅約5.6萬、位於北極的島嶼而言,這種情報行動極為罕見。一位前美國情報官員坦言,格陵蘭島歷來不是情報收集的重點,資源通常優先用於應對已知威脅,而非盟友領土。

格陵蘭島位於北美洲東北部,是世界最大島嶼,擁有豐富的稀土礦物、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因氣候變暖而逐漸具備開採潛力。然而,高昂的開採成本和分散的礦藏分布限制了其商業吸引力。該島自1979年實現自治,雖在國防和外交上仍由丹麥管轄,但當地領導人正積極推動完全獨立。

格陵蘭島首府努克

格陵蘭島首府努克

特朗普自大選勝出後多次公開表示對格陵蘭島的濃厚興趣,甚至揚言可能通過「軍事或經濟脅迫」奪取控制權。在3月4日的國會聯席會議演講中,他強調格陵蘭島對美國乃至全球安全的戰略重要性,稱「我們需要它,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得到它」。5月4日,特朗普在受訪時被問及是否排除武力手段,他語焉不詳地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並重申格陵蘭島對所謂國際安全的必要性。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休伊特(James Hewitt)拒絕評論情報行動,但強調特朗普對格陵蘭島和北極地區安全的關注。加巴德則在一份聲明中譴責《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指責其「協助深層政府行為者通過洩露機密信息破壞總統威信」,並稱此舉違法且危害國家安全。

結論就是美國的情報收集行動可能加劇與丹麥的緊張關係,而格陵蘭對美國意圖的反應也充滿變數,當地獨立運動領袖和民眾可能對美國的資源開採計劃持懷疑態度,擔憂外來干預損害其自治權和環境利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