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英大學水緊榨盡BNO家長荷包 縮皮令國際排名跌 陷惡性循環

博客文章

英大學水緊榨盡BNO家長荷包 縮皮令國際排名跌 陷惡性循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英大學水緊榨盡BNO家長荷包 縮皮令國際排名跌 陷惡性循環

2024年06月20日 20:15 最後更新:20:28

港人很多都是「隔籬飯香」,覺得香港事事不如人,看不到自家的好處。舉個近例,英、澳、美等地大學齊齊喊窮,正紛紛大加學費,而且幅度不小,香港的大學學費則自97年至今未加過,政府今日宣布2025/26年度開始調整,平均加幅只5.5%,極之溫和。講到財困,英國的大學特別厲害,人越窮越 mean,學校亦是如此,本來部分BNO港人日後取得永久居民身份後,子女即可支付本地生學費,平了一大截,但一些校方講明維持這批學生的國際生收費,榨盡BNO港人荷包,對這類家長而言,仲有排捱。

英國的大學有4成將墮入財政困境,須縮皮開源,勢向國際學生開刀,移英的BNO港人家長和學生亦將受影響。

英國的大學有4成將墮入財政困境,須縮皮開源,勢向國際學生開刀,移英的BNO港人家長和學生亦將受影響。

英國近年瓣瓣唔掂,大學教育亦危機重重,教育界朋友給我傳來一段消息,話根據多間大學的財務報告,達4成學校今年底將陷入財赤,一些校長已發出預警,強烈要求下屆政府批准大增學費,並給予更多資助,否則將出現爆煲潮,部分學校分分鐘倒閉。

在這情況下,校方一方面要縮皮,另方面則「榨到盡」增加收入,BNO港人家長即首當其衝。於2021年獲准居英的首批BNO港人,快將可申請成為永久居民,本來按政府政策,若他們取得這身份,現時讀大學的子女就可繳交本地生學費,省一大筆,但有報道指,不少學校拒絕接受,要求他們繼續付高昂的國際生學費。

現時英國國際生學費,是本地生學費的3至4倍,教育界朋友說,校方大多水緊,自然不想縮減原來的水源,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們可大條道理指,當時校方是以國際生的條件收錄這批BNO學生,要求比本地生低,若繼續就讀,理應付國際生的學費。

由於校方有酌情權,BNO家長除非轉校,否則只能無可奈何照付。最慘是,大學正大刀闊斧開源節流,國際生學費必然再加,BNO港人家長本已飽受通脹、加稅之苦(工黨表明將加買樓印花稅1%),現在還要孭更高學費,實在十分慘情。

首批獲批居英的BNO港人,其子女本來快可付本地生學費,平了一大截,但校方正陷財困,不想「水源」縮小,勢將加以阻撓。

首批獲批居英的BNO港人,其子女本來快可付本地生學費,平了一大截,但校方正陷財困,不想「水源」縮小,勢將加以阻撓。

教育界朋友最近看過一些有關英國大學困境的報道,概括有幾大原因:1是保守黨政府幾年前脫歐,流走了一批歐盟學生,而近年政府為遏止移民潮,削減外國學生簽証,令這條「水源」大縮;2是政府對本地生學費設限,多年未調整,學生越多,赤字就越大;3是通脹推高成本,收入減少,開支卻大增,導致資金缺口日大。

所謂越窮越見鬼,學校面對財困無計可施,惟有釜底抽薪裁員,同時削減教學和科研開支,但這猶如飲鳩止渴,令自己體質變弱,連累國際排名下跌。

近日有報道指,QS世界大學排名榜中,英國的大學近6成下跌,只有22%上升,入「百大」的少了兩間。QS的行政總監認為,英國大學正受到資金短缺、外國學生人數減少等壓力,將進一步影響其排名。

教育界朋友同我講,英國大學已陷入惡性循環,越縮皮,教學和科技水平就越低,高質素的外國學生因而卻步,令收入進一步縮減,財困隨之越陷越深。

英國大學教育一直處於國際頂尖位置,如今卻淪於這境況,何以至此?很值得特區政府和大學界朋友深思,引以為鑑。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超哥學精咗不搞政改極明智 鄧伯伯教落「一爭論什麼都幹不成」

2024年06月26日 20:01 最後更新:21:13

特首超哥上任快將兩周年,昨天他接受訪問時,講到明政制不會變,政改不是他優先處理的事項,未來要全方位拼經濟、為民生。我與一位政圈朋友談起這段話,都異口同聲話「舉腳贊成」,因為我們都曾目睹,過往幾屆政府每次搞政改,都搞到焦頭爛額,而反對派則乘勢積累「作亂」能量,結果動亂頻仍,社會撕裂,民生施政卻深陷泥沼,一事無成,看來超哥已從多年慘痛中學精咗,避免再行錯路,搞到周身蟻。

特首李家超講到明政制不變,政改不是他優先處理的項目。政圈朋友指,他的想法十分明智,過往幾任政府搞政改,都焦頭爛額,結果釀成大亂,超哥顯然吸取了慘痛教訓,也免再行錯路。

特首李家超講到明政制不變,政改不是他優先處理的項目。政圈朋友指,他的想法十分明智,過往幾任政府搞政改,都焦頭爛額,結果釀成大亂,超哥顯然吸取了慘痛教訓,也免再行錯路。

政圈朋友又話,近日睇到前高官曾德成文章引述鄧小平一段金句,話「一爭論就什麼都幹不成」,又指「把時間都爭掉了」,現屆政府應好好領悟鄧伯伯的話。

政圈朋友與我對政改的遺禍,都記憶猶新,至今心有餘悸。先由2014年那場亂局講起,那年年初,政府就2017年特首及2016年立會選舉進行公眾諮詢,反對派早已磨刀霍霍,戴耀廷提出以「更大殺傷力武器」爭取真普選,那就是「佔領中環」,故諮詢一開始便山雨欲來。

政圈朋友說,當時大家已看到一個規律,每當政府展開政改討論,泛民與激進派便借勢搞大「對抗」,並利用其他議題凝聚力量,然後集中火力製造衝擊,圖顛覆原來制度。即使不成功,也可積聚更大能量,等候下次機會再爆發,周而復始,鑊鑊新鮮鑊鑊甘。

當時「佔中」蓄勢待發,並醞釀所謂的「622公投」,而激進派又乘機反對新界東北發展,作為爭取真普選的「前哨戰」,首次暴力攻入立法會大堂,開了「佔領議事堂」的先河。

到了當年71大遊行,衝擊政改成了主題,並擺明「預演佔中」,短暫佔據遮打道,試試警方的火力。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通過政改方案後,泛民與激進派醞釀已久的「佔中大戰」終於開打,結果亂了79日,社會元氣大傷,政府忙於應對亂局,許多民生政策都擱下不理,發展大計也卻步不前。

折騰了一年多之後,政改方案最後在立法會遭反對派議員否決,政制原地踏步,到頭來一場空,泛民「攬炒」成功,激進派和本土派的勢力則得以壯大,為2019年反修例動亂種下禍根。

其實歷史在不斷重覆,政圈朋友記得,2009年曾蔭權任特首時,政府就2012年政改展開諮詢,給了激進派和公民黨一個做大騷搶位的機會,它們聯手策動「五區總辭,變相公投」,更名之為「全民起義」,雖然反應未見浩大,但整個社會鬧得沸沸揚揚,把焦點都放到了政改之上,其他重大政策則被冷待。

他說,特首曾蔭權為推自己的一套政改方案過關,找來民主黨前成員劉細良助拳,還與一眾司局長一起上街高呼「起錨」,瞓身搞一場「政治騷」,與反對派齊齊癲。「政改大戰」的影響是,社會進一步政治化,並走向兩極,民主黨雖向阿爺爭取到「改良方案」,卻失去了思想激進的新一代支持,令溫和路綫全面失勢,再難成為主流。

政圈朋友說,兩次政改引發的無休止爭論,把香港一步一步推向更大的動亂,而政府被困於政治鬥爭中,沒法集中精神搞民生經濟,許多政策因而停滯不前,多年後的今日,「後遺症」終於陸續浮現。

我近日看到前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一篇文章,當中引用了鄧小平一段話:「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了。」曾德成原意是借鄧伯伯這段話,希望港大高層平息人事紛爭,但對特區政府應如何施政,同樣適用。

鄧小平有一段金句說:「一爭論什麼都幹不成」,這話也適用於特區政府施政,政改爭論避之則吉。

鄧小平有一段金句說:「一爭論什麼都幹不成」,這話也適用於特區政府施政,政改爭論避之則吉。

過往的政改爭論,耗掉了特區無數幹實事的時間,超哥明言不搞政改,體現了鄧伯伯的教誨,實在十分明智,很值得支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