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複製俄烏衝突模式? 美媒:美軍部署數千套無人系統對抗中國

博客文章

複製俄烏衝突模式? 美媒:美軍部署數千套無人系統對抗中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複製俄烏衝突模式? 美媒:美軍部署數千套無人系統對抗中國

2024年06月21日 14:33 最後更新:14:48

美國國防部計劃借鑒烏克蘭在俄烏衝突中的經驗,部署數千套無人系統,妄圖在多領域、多方位應對中國。

不過,有軍事專家分析稱,這一計劃的實現,存在多個問題。

據「央廣軍事」,美國媒體近日發表文章稱,持續兩年多的俄烏衝突,引發世界各國對無人機、無人艇等無人系統的關注,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美軍無人系統研發也得到更多重視。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希克斯去年8月宣佈了一項名為「複製器」的無人系統項目,計劃在未來18到24個月內部署數千套無人系統。同時,希克斯在今年3月的演講中聲稱,美國國防部官員首次估算了「複製器」項目的成本,前兩年大約耗費10億美元,在2025年8月前,美軍將會部署數千套無人系統以對抗中國。

隨著無人系統的使用和研發力度越來越大,美國的「複製器」項目前景到底如何?無人系統自身還存在哪些局限性?

美國空軍為F-35戰鬥機配備「協作作戰飛機」示意圖。中國國防報資料圖片

美國空軍為F-35戰鬥機配備「協作作戰飛機」示意圖。中國國防報資料圖片

據報道,「複製器」項目計劃部署數千套無人系統,可以用於多個領域,具備多方面的能力。

軍事觀察員王明志介紹,「複製器」項目是美國國防部在2023年8月提出的一個非常龐大的具備人工智能元素的無人裝備發展計劃。美國計劃用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打造數千個無人作戰平台,打一場全新的無人化作戰。「複製器」項目所要發展的裝備是全域可消耗無人自主系統。「全域」指的是這種裝備體系包括空中、地面、水面、水下,甚至太空;「可消耗」指的是低成本,可以一次性使用,經得起大量的消耗;「無人自主」是指這個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不需要人參與可以自己完成任務。

當前「複製器」項目已經全面鋪開,這些無人系統中既有新開發的裝備,也有快速改進升級的現有裝備。其中,新開發的裝備包括與美國六代機配套的協同作戰飛機,這是「複製器」中比較高端的裝備,發展相對來講比較慢。

另外,大量的是快速改進升級的裝備,主要是以「彈簧刀」600型巡飛彈為代表的低成本可消耗的無人自主系統,美國會將這些裝備快速投入到亞太戰場。「彈簧刀」600型巡飛彈是在「彈簧刀」300型的基礎上做了一些適應性的改進,加入了人工智能因素,匹配進去了大量的目標數據。比如在俄烏衝突中使用,就加載俄羅斯目標的一些參數;如果在亞太地區使用,就加載一些中國的目標數據。這樣就能讓無人自主系統在戰場上實現所謂的智能,由此可見,未來戰場的面貌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美國「彈簧刀」600型巡飛彈。解放軍報資料圖片

美國「彈簧刀」600型巡飛彈。解放軍報資料圖片

美國國防部公佈的《2018美國國防戰略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大國競爭戰略,把中國作為一個非常明確的對手。美國方面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毫無避諱地說,「複製器」項目主要用於對付中國。

王明志說,「複製器」項目就是要用一種全新的技術體系去落實美國所謂的大國競爭戰略。在與中國的全方位競爭中,美國妄圖發揮所謂技術優勢,用一種「換賽道」的方式來甩開對手。 

但是,王明志認為,美國要開發「複製器」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體系也有一些問題。第一,從工程實踐上看,能否最終實現低成本還有待觀察。像「彈簧刀」600型這種比較低端的裝備目前基本可以實現低成本,但是真正高端的裝備,美國很難控制它的成本。

第二,無人自主系統在使用過程中的導航定位和目標指示仍然需要網絡和通信,這是它的底層技術邏輯,因此電子干擾仍然可以對付這種體系,它在防範攻擊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美國規劃了「蜂群」無人機項目。環球網資料圖片

美國規劃了「蜂群」無人機項目。環球網資料圖片

近兩年,烏克蘭在俄烏衝突中使用了大量低成本的無人系統來對抗俄軍的兵力優勢。美國國防部官員稱,「複製器」項目借鑒了烏克蘭在俄烏衝突中的經驗。

「複製器」項目可以為美軍的作戰方式帶來什麼變化?美軍又會如何部署使用?

王明志說,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計劃定名為「複製器」,就是有複製俄烏衝突模式的意思。在今後的高端戰爭中,美軍會把全域可消耗的無人自主系統與美軍的一些新的作戰概念結合起來,包括美軍整體上的「馬賽克戰」、海軍的「海上分布式作戰」、海軍陸戰隊的「遠徵前進基地作戰」、陸軍的「多域戰」和空軍的「敏捷戰鬥使用」等。

美軍會利用廣闊的海域和島嶼基地分散部署無人系統,頻繁快速機動,最終形成用模糊來欺騙對手、以快節奏打慢節奏、以低成本去消耗高價值、用分散來對抗集中的作戰樣態。

如何防範無人系統? 隨著無人裝備在戰場上的廣泛應用,反無人裝備將在哪些方面發力?

俄羅斯反無人機電磁干擾槍「Stupor」。環球網資料圖片

俄羅斯反無人機電磁干擾槍「Stupor」。環球網資料圖片

王明志說,以反制無人機為例,俄烏衝突中的坦克、裝甲車會加裝防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的攻擊防護罩,火炮也加裝了一些無人機防護罩,步兵陣地的塹壕上也加裝了防護的蓋子。這些防護裝備是非常簡陋的,但是簡陋的裝備卻是有用的裝備。

當然對付無人機的威脅還需要軟硬結合。軟措施,就是探測感知無人機的危險,用雷達發現無人機,用電子偵察手段控制無人機的信道,用電子干擾手段切斷無人機的上行和下行鏈路,讓無人機無法完成攻擊任務。用電磁脈衝彈對集群無人機的控制系統進行毀傷,實現對集群無人機的面殺傷。硬措施,就是用高炮的編程彈藥精確打擊無人機,用激光毀傷無人機。同時,提高步槍對空中目標的打擊精度,為單兵提供一個打擊無人機的手段。

同樣,對付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等無人裝備也有類似的手段,這些新手段可以重塑戰場防禦體系。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必要把無人裝備的威脅無限誇大。攻防之間的對抗會推動軍事裝備體系不斷迭代升級。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烏克蘭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初見曙光」 美媒:技術驗證機或已試飛

2024年06月26日 13:21 最後更新:13:31

美國空軍的F-22隱形戰機在二十年前開啓了第五代戰鬥機的時代,瞬間使得其他戰機一夜之間變成了過時的產物。時光流轉,誰將率先啟動第六代戰鬥機的時代呢?美國《防務新聞》在24日憂心忡忡地指出,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

美國《防務新聞》報道截圖

美國《防務新聞》報道截圖

根據內地軍事專欄「空天力量」,報道指出,儘管中國在所有的國防事務上都以保密聞名,但有跡象表明在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發領域,中國正在取得進展。最明確的證據可能來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2019年1月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消息。在一次有關第六代戰鬥機的討論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表示,他們正在籌備研究一種「到2035年可以保衛海空的戰鬥機」。當時他還提到了一些元素,如有人-無人協同、人工智能的應用,改進的隱身和全向感應器等。

2022年,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馬克・凱利表示,中國提出的這些努力方向「正在按計劃進行」。他指出,他們對於第六代戰鬥機技術的看法與美國非常相似,主要特徵是信號呈指數級減少,處理能力和傳輸能力呈指數級加速,而開放任務系統具有迭代能力,能以相應的速度進行重新編程。

中航工業發布的無尾戰鬥機概念圖

中航工業發布的無尾戰鬥機概念圖

長期關注中國軍事動態的美國觀察家里克・喬認為,中國在第六代戰機領域展開了創紀錄的努力計劃。自2019年以來,中國通過半官方渠道透露的相關進展信息持續增加。他提出的證據包括中航工業描繪通用下一代戰鬥機配置的藝術作品、學術論文以及軍方和行業官員的聲明。此外,2021年10月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出現了一種新型無尾戰鬥機的身影。

喬指出,第六代戰鬥機的設計非常複雜,通常包括空氣動力學設計和控制、射頻材料、飛行控制軟件、傳感技術、數據鏈接和作戰管理系統、武器以及協同戰鬥機或無人機的集成。他向《防務新聞》透露,中國第六代戰鬥機的技術驗證機(可能是縮比版本,他將這架神秘的戰鬥機稱為J-XD)已經進行了飛行測試。不過他也指出,「我完全相信J-XD的一些子系統(如發動機)最初會比美國同類產品性能差,儘管過去幾十年來中美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但在某些領域他們仍在追趕。」

X截圖

X截圖

美國空軍中國航天研究院院長布倫丹・馬爾瓦尼在回答「中國目前是否有能力研發這些先進戰鬥機」時表示,「今天?不。二十年後?絕對會。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了這一點。我們越來越不會低估中國體制下定決心後所能達到的程度。」
他認為,缺乏先進的噴氣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領域的重大缺陷,但情況正在好轉。他說,「歸根結底,這只是科學。我告訴人們,柏林的物理學和北京的物理學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你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你就能製造出一台好的航空發動機,尤其是用於軍事方面。」

馬爾瓦尼表示,中國將未來戰機描述為無人駕駛,但他認為該設計更有可能是「可根據需求選擇是否載人」,這取決於人工智能系統以及其他必要技術的開發速度。他說,「你不必一定讓飛行員在飛機裏,你可以讓它自行飛行,或者它可以充當忠誠的僚機。」

報道還提到,就像美國第六代戰機的設想是與無人機協同作戰一樣,中國的無人機製造商同樣雄心勃勃。喬認為,在航展上亮相的中國無人戰鬥機「可能並不代表為解放軍實際開發的無人機,後者的性能幾乎肯定更為雄心勃勃。」他還表示,可以設想中國各種先進的作戰無人機「正在進行先進的開發/測試,甚至有限的開始服役」。作為佐證之一,他提到,中國率先推出了雙座型殲20隱形戰鬥機,後座操作員可以控制無人機,顯示中國正在努力推進無人機與有人戰機的協同作戰。

最後,美媒總結表示,如果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關於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將於2035年投入使用的預測成立,考慮到試飛和測試需要約5年的時間,因此原型機最早將在2028年左右準備就緒。喬認為這是可能的,而馬爾瓦尼的預測略微悲觀,但時間表也不過只往後推遲了幾年,「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可能會在21世紀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首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