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兩週,香港迎來了升中及DSE放榜的重要時刻,各大媒體紛紛報導了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成功錄取心儀的學校,這無疑為社會帶來滿滿正能量。然而,在這矚目的時刻,我們同樣應該關注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在這人生重要的階段,他們所獲得的支援和成果如何?讓我們一起探討這個容易被忽略的範疇,並重視這些特殊學子在求學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在香港的小學教育體系中,特殊教育需求(SEN)學生的教育和照顧一直是一個迫切需要關注的議題。在香港,教育局及學校一直積極推動融合教育,讓更多SEN學生能夠在普通學校環境中接受教育,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然而,SEN學生在小學階段已面臨諸多學習上的問題。本文將探討現時香港小學的校長及教師在特殊教育方面所面對的困難、認知問題不足、資源及教學不足等挑戰。

根據教育局2023年2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 ,2023/24學年香港共有64,220名SEN學生,其中包括特殊學習困難、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等九大類別。政府一直採取「雙軌制」,鼓勵大部分SEN學生入讀普通學校,同時提供特殊學校供較嚴重或多重殘疾學生就讀。這種融合教育的政策旨在為SEN學生提供正常學習環境和公平的學習機會,推動社會共融。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學校校長和教師面臨重重困難。正如平等機會委員會及香港教育大學卓越教學發展中心於2023年6 月發表的報告指出,「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和教師均指出,當面對患有自閉症或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學生時感到較大壓力。就照顧有精神病患學生而言,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所承受的壓力明顯高於教師。」

首先是認知問題不足。許多普通學校校長和教師對SEN學生的特徵和需求所知甚少及支援不足,未能及時發現和評估學生的特殊需求。這往往導致學生的困難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支援,其學習進度也因此受到影響。如2023年2月一政黨所做的調查顯示,有65.7%的家長認為「不足夠至十分不足夠」。 另一方面,教師一方面要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一方面亦對特殊教育教學法的掌握不足,難以採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影響了SEN學生的學習成效。平等機會委員會及教育大學的調查發現,有35.0%的小學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和 21.8%的小學教師認為學業成績稍遜是特殊教育需要類型之一。 可惜的是,許多小學並未有足夠的相應措施協助學童及教師。

其次是資源和教學支援不足。雖然教育局的融合教育開支在2023-24財政年度大幅增加至38億元,但許多學校未能有效運用這些資源,無法為SEN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支援。不少學校未能全面推行「三層支援模式」,即第一層的及早識別和課堂支援、第二層的小組支援,以及第三層的個別學習計劃。

缺乏系統化的支援措施,導致SEN學生的學習成績難以提升,家長和教師也感到力不從心。許多學校甚至連校內有多少SEN學生的數據亦缺乏,將SEN學生融合到一般班級中,難以因材施教之餘,又難免會產生明顯的學習差異,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及其他學生的學習進度,容易引起家長不滿及對學校的教學缺乏信心。

如果學校能有效地運用教育局的指引及資源,在融合教育中實施「三層支援模式」,其實學生已有明顯的進步。如學校設立特別教學班,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在小班制環境中接受專業的教學,同時也可以融入普通班級的學習活動,達到「雙軌並行」的效果。這不僅能提升SEN學生的學習成效,也可以避免標籤效應的產生,推動真正的社會共融。

政府亦應加強對校長和教師的培訓,提高他們對SEN學生特徵和教學方法的認知,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識別和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也應加深對SEN學生群體的了解和接納。通過多渠道的宣傳教育,消除對特殊需要學生的偏見和歧視,讓他們能夠在一個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環境中成長。

總的來說,香港要真正實現融合教育,讓SEN學生享有公平的學習機會,還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只有不斷完善校長及教師培訓、增加教育資源投入、創新教學模式,並營造包容共融的社會氛圍,香港的教育工作才能健康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敏感時刻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