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未來科學大獎下月揭曉獲獎者 科普活動多籮籮 捐贈人:鼓勵青少年投身科研 志向不只是醫生律師

博客文章

未來科學大獎下月揭曉獲獎者 科普活動多籮籮 捐贈人:鼓勵青少年投身科研 志向不只是醫生律師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未來科學大獎下月揭曉獲獎者 科普活動多籮籮 捐贈人:鼓勵青少年投身科研 志向不只是醫生律師

2024年07月23日 18:17 最後更新:18:26

未來科學大獎周第二度在香港舉行,將於8月16日公布獲獎者,11月3日頒獎。2024年度的主題為「年度科學盛事,啟廸未來之光」,除頒獎禮外,還將舉行科學峰會、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與青少年對話等交流活動。

未來科學大獎周第二度在香港舉行,2024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任詠華(左)、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代表王強(右)介紹今屆亮點。

未來科學大獎周第二度在香港舉行,2024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任詠華(左)、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代表王強(右)介紹今屆亮點。

捐贈人代表、天使投資機構「真格基金」及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王強介紹,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正是國家倡議的創新體系、產業升級以及科學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這些前沿領域的研究成果,有助配合新質生產力的倡議,推動產業發展,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王強表示,大會希望推動科學家成為青少年的榜樣,鼓勵他們投身科研。

王強表示,大會希望推動科學家成為青少年的榜樣,鼓勵他們投身科研。

王強表示,希望透過活動讓科學家成為青少年榜樣,感染他們,給他們更多人生選擇。他笑言,希望以後的DSE狀元不要只是想做醫生、律師,當每月賺一球的「月球人」,而是能夠看到科學研究的前景,發現投身自己感興趣的科研,有更大的成就,機會處處。「年輕人要敢闖,香港不僅背靠內地,亦面向全世界,是非常全球化的。」

2024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任詠華。

2024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任詠華。

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任詠華表示,大獎周活動在港舉行,不僅可以讓世界認識大中華區、香港的科研實力,發揮影響力;亦希望搭建平台,促進全球科學交流與發展,凝聚全球科學家,並創造創科氛圍,同時讓年輕人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彰顯香港作為東西方科學社區橋樑的重要角色。從社會層面來看,任詠華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科學打好基礎,提升各界科創素養。

她介紹,2023大獎周活動反應理想,去年除了逾2,000人親身參與大獎周各場活動,全球共超過1,100萬人觀看大獎周活動的網上直播或轉播,單是科學峰會已有746萬人次在網上觀看。

據介紹,今年大會將進一步加強青年科學家參與,邀請「rising star」和資深科學家同場,相關安排對青年科學家是好大鼓舞。科技論壇及亞洲青年科學家會議作為大獎周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為區內的青年科學家搭建交流平台,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其中一位講者為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rof. Benjamin List.

科普是大會另一重頭戲,2024未來科學大獎會舉辦青少年科普為主題的活動,提高年輕人對科學的認知及興趣,包括於科學館舉行的大獎展覽以及「科學點燃青春—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學家」座談會,由大師級教授及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擔任嘉賓講者,包括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和莫毅明,其中盧煜明將在香港太空館同青少年一齊睇星星,分享成為科學家的經歷。

據悉,大獎展覽是首次開設,為期一個月(10月4日至11月4日),當中會重點介紹5個香港本地獲獎者,還會有互動展品等,相當得意。Sebastian聽聞,大獎周還計劃邀請今屆DSE數學9歲小天才和獲獎人對話。

未來科學大獎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於2016年,是一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旨在獎勵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台灣取得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希望通過獎勵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激發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影響社會風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於科學事業。

未來科學大獎被國際科學雜誌《Nature》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設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今年的大獎周活動被列為特區政府年度盛事。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本屆政府出任此職位近3年,在加入這個「熱廚房」前,他做了30年「金牙大狀」,從沒想過轉行,更枉論成為特區領導班子的一員。在最新一期馬會刊物《駿步人生》中,林司長接受馬會專訪時透露了他當年接受邀請擔任律政司司長的「心路歷程」,也罕談私生活和夫婦相處之道。

林定國坦言,當年獲邀加入政府的第一個反應是「有點措手不及」,笑言:「30年來從沒有想過轉工,如果要轉,頂多做法官。」但當時的時間不容他慢慢考慮,大堆問題如泉湧,「我是否適合做這份工作?我是否勝任這份工作?」,但事實不會有答案,因為他從未在政府或大機構工作,根本無法比較。

林定國接受新一期《駿步人生》訪問,談及當年「轉工」入特區政府擔任律政司司長的感受。

林定國接受新一期《駿步人生》訪問,談及當年「轉工」入特區政府擔任律政司司長的感受。

他認為,這是機緣,「有這種機會很難得,對個人而言是很大挑戰,又可以為社會做點事」,況且「人家對你有信心,你怎可能沒有?」

惟他直言,進入「熱廚房」後,面對新制度、新人事,要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他也經歷了一段適應期。如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他要求自己的解說能力到位,讓普羅市民也明白法律議題,「(以往的) 溝通對象是大律師或法官,大家有共同語言,很快就明所以;但換了對象是一般市民,(我們)一定要好警覺,問別人是否明白。」

林定國熱愛香港,笑言:「去完旅行回來,在飛機見到香港風景,已經急不及待,很想回家食碗雲吞麵、叉燒飯。」因為這裡有家人、有熟悉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係屋企,好舒服的感覺。」

目前香港面對不少挑戰,但他認為,總有你喜歡的東西,可能「係人?係環境?」,他希望為我城重拾信念:「總有一個你喜歡在香港生活的理由。要攞番信心同鬥志。」

林定國談「正義」與「法治」

不說不知,小時候的林定國,職業志願很多元化,「在不同年紀、不同階段,總想過要做不同的職業。我也曾想過,做太空人和科學家。」後來透過排除法,
按能力和興趣去篩選,「如果能力可及但沒有興趣,事情不會做得好;相反若只有興趣但能力不相配,這是嗜好,不能作為職業。」最終選擇讀法律。

談到正義與法律。林定國說,若要放一件「吉祥物」在辦公室,他會選擇「獬豸」,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徵公正的神獸。

他認為,每人對「正義」或有不同理解,但任何法律制度的原意,都是根據客觀標準判斷、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基本要求;同一宗案件的裁決結果,一方可能覺得合理;另一方或不同意,那麼公義與否,就要看是否盡力履行法律,是否按法律原意行事。同時,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

他說:「所謂法、理、情三個層次。法律不是鐵板一塊」,但人情不能代替法律,「執行法律時不能違反基本原則,而在某些場境下,也要考慮個人因素,但兩者不是互相排斥」。

林定國說,馬場把香港的特徵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

林定國說,馬場把香港的特徵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

一定安排訪港賓客到馬場觀賽 體驗「馬照跑」

香港,還是林定國心目中的萬花都會,「地小,但望出去好繁盛,好快就抵達郊外……中西融合,很國際化,選擇多,甚麼菜式也有,豐儉由人。」他說,若有賓客到港,若時間許可,他都一定安排他們到馬場觀賞賽馬,「跑馬活動的場地、氣氛好,本身又是很有歷史的活動。」他稱,「『馬照跑』是一國兩制下,最標誌性形容香港生活方式不變,很有象徵意義。」他認為,馬場把香港的特徵全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好開心」。

事實上,旅遊和賽馬不可分割。2023/24馬季,馬會共接待9.3萬內地旅客人次;而今個馬季截至3月底,到馬場觀光的內地旅客已超過11.4萬人次。

林定國亦特別欣賞馬會對香港慈善事業的貢獻。「香港要維持低稅率制度,但社會的確有很多福利需要,如醫療、教育,如何去填補?這就需要有個強大的慈善機構,由民間主導,有能力也有組織性,與政府合作,才處理得到。」

愛黎明時分跑步 分享夫婦相處之道

雖然公務繁忙,但林定國仍維持跑步的習慣,他說,因為不需要固定場地,「時間沒太大限制,很自由。」

原來林司長很喜歡在黎明時份出發跑步,「天黑黑街上沒有人,感覺很正!」跑步無拘無束,「發吓白日夢、讓思緒放空。」他也不時跟同是律師的妻子結伴一起跑。「我係『慢吞吞』,太太好心急!」他更分享夫婦的「保鮮之道」就是溝通與關心,「要知道對方在做甚麼、想甚麼。」,認為夫妻之間性格可以很不一樣,價值觀卻要一致。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