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微短劇內捲時代:出品僅需45天,「製造爆款」成為一件更難的事

博客文章

微短劇內捲時代:出品僅需45天,「製造爆款」成為一件更難的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微短劇內捲時代:出品僅需45天,「製造爆款」成為一件更難的事

2024年08月03日 13:24 最後更新:13:41

霸道總裁愛上我、白蓮花穿越復仇、贅婿是隱形富豪……短短兩年,以「短、平、快、爽」為特點的微短劇迎來爆發式發展,已經成為眾多人的「電子榨菜」。

內地澎湃新聞引述《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指去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為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預計到2027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1000億元。與此同時,眾多傳統影視行業的專業人士紛紛轉型拍攝微短劇。微短劇早已從過去的「粗製濫造」到如今的專業化、精品化、藝術化。而短劇行業的火爆使得每個月有上千部短劇在市場投放,題材同質化嚴重。在這背後,是一場關於流量與生存的戰鬥。

微短劇劇組在橫店影視城拍攝。澎湃新聞圖片

微短劇劇組在橫店影視城拍攝。澎湃新聞圖片

報道提到,六月的浙江橫店影視城陰雨連綿,前來拍攝的劇組卻依然熙熙攘攘。「沸騰」的微短劇行業,使得擁有成熟影視產業鏈的橫店影視城,扎堆了眾多微短劇劇組。

「短劇本來求的就是性價比,就要快。」微短劇劇組通常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嚴沛樑的短劇劇組不包括演員僅20人左右。製片部門前期籌備時間只有5-7天,正式拍攝9-10天,後期製作3-4周。從籌備到上線,這個主打「精品化」的短劇團隊最多僅需45天。

市場上一部微短劇的製作成本從10萬到幾十萬不等,通常不會超過100萬。豎屏拍攝的短劇,只需要一些中近景,對全景要求較少,因此對場景的要求並不會太高,但對劇本、演員演技、服化道則會有更高要求。預算低、時間緊、要求高,短劇劇組必須要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性價比最高的選擇。資源的整合、人脈的積累以及高效的製片能力變得尤為關鍵。

在橫店休閒山莊賓館,微短劇劇組正在進行劇本圍讀。澎湃新聞圖片

在橫店休閒山莊賓館,微短劇劇組正在進行劇本圍讀。澎湃新聞圖片

在2022年初,彼時的微短劇市場初見雛形,短劇質量良莠不齊。嚴沛樑團隊製作的幾部短劇成了爆款。2023年,他們拍了14部短劇,其中有2部充值量破億。也是在這一年,他放棄從事了20多年的廣告行業,轉入拍攝微短劇。「因為有錢賺,說白了就是這樣。」

「我是從去年年底開始接觸到短劇,應該算第一部女一的短劇,當時特別火。」演員盧本娟在去年年底拍了她人生中第一部微短劇。今年是她進入影視行業的第九年,在此之前她拍了不少橫屏長劇和電影,但一直不溫不火,直至去年在一部微短劇中演了女一的角色,讓她火了一段時間。

微短劇片場,演員盧本娟正在拍攝。澎湃新聞圖片

微短劇片場,演員盧本娟正在拍攝。澎湃新聞圖片

24歲的演員王大禹是第一次演微短劇。「如果要是能接到一個好的劇本,詮釋一個好的角色,也可以讓觀眾喜歡的話,其實短劇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化妝間,演員王大禹正在試妝。澎湃新聞圖片

化妝間,演員王大禹正在試妝。澎湃新聞圖片

「我是前天剛拿到劇本的,前天晚上看了一遍,然後下午圍讀再熟悉一遍。」執行導演張劍在開拍前三天才進組,這是他參與製作的第三部短劇。之前他主要參與電影、紀錄片、宣傳片的製作。「去年我看的短片然後比較火,然後刷到的比較多,就產生了興趣。」

到2024年,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湧進微短劇賽道,每個月都會出現上千部新劇,同質化題材的競品大量出現,「製造爆款」成為一件更難的事。

如何在這個行業生存下去?微短劇的屬性決定了它要高頻次地為觀眾提供情緒價值。製作團隊也要不斷地試探觀眾的需求。

嚴沛樑的團隊這次來橫店拍攝一部古裝微短劇,劇本由一部爆款IP小說改編,其中結合了復仇、重生等題材。「很難說這叫什麼類型」,他們形容這是「摸著石頭過河」。

報道說,這是熱流湧動的短劇市場,有多少快速的誕生,就有多少快速的消亡。某種意義上,它正投射了我們時代的慾望與焦慮。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國際非營利組織「全球主題娛樂協會」(TEA)與AECOM國際諮詢機構近日聯合發布了《2023年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全球主要景點遊客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前20大博物館遊客量總共9976.3萬,同比增長65.9%。

2023年遊覽量排名第一的博物館是法國羅浮宮,達886萬人次的遊覽量;梵蒂岡博物館以676.5萬人次居第二,而中國國家博物館則以675.7萬人次居第三,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以582.1萬遊覽量和568.9萬遊覽量分列第四和第五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遊客數量排名前20的博物館,中國佔7個, 分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第7)、南京博物院(第8)、蘇州博物館(第10)、湖南博物院(第13)、湖北省博物館(第14)和廣東省博物館(第16)。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AECOM官網指,亞洲尤其是中國越來越重視並鼓勵博物館的發展,導致中國博物館在全球前20大博物館名單中,佔據了更大比例。報告又提到,在亞洲,遊客遊覽量的增長主要受益於中國,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出台,推動了新博物館的快速發展。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張鵬接受《環球時報》訪問時稱,中國政府對文化發展和博物館建設非常重視,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提升了博物館的服務質量和參觀體驗。

據統計,2023年,中國博物館總數達6833家,新增備案博物館268家,90%以上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張鵬說,中國的博物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藏品,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國寶級文物和獨特的文化資源,對遊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中國文化報社文物博物館研究方面研究員崔波認為,中國博物館在遊客總量躋身世界前列,說明中國的博物館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和教育體驗,讓人們願意走進博物館,這也引發了近年來的「博物館熱」。

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員劉征認為,博物館熱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越來越迫切,其次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AI等技術手段被應用到博物館的策展方面,創新的展覽方式和互動體驗,提高了展覽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張鵬表示,博物館通過舉辦各種教育活動和講座,增強了公眾的參與度,文旅融合的發展,也讓博物館成為旅遊業重要組成部分,逛博物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打卡」目標。

今年進入暑期旅遊旺季後,國內的「博物館熱」現象更顯得火熱,熱門場館「一票難求」、展櫃前「人山人海」,成為社交平台上熱門話題,是對博物館承載能力的考驗。

為此,全國多家文博機構更增設了夜場展覽和活動。如國家自然博物館8月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博物館之夜」;上海天文館則推出了「邂逅星空」的夜間觀測活動,使夜場和日間博物館的特色有所區分;杭州的浙江自然歷史博物館則在暑期將一個310平方米的空間改造成24小時開放的文化空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物館館長陳履生表示,分散參觀高峰期開館也是提高一座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重要措施,國外的博物館夜場活動形式更豐富,並不拘泥於文物遺產主題,還會舉辦演奏會等多樣文化活動,將博物館的功能發展成「文化場所」。他認為,目前中國的文博機構幾乎全都在統一時間段內開館和閉館,創新運營模式、加大利用博物館內的公共空間,將勢在必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