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星際客機」安全風險大 接不了兩名滯留太空人 只能讓給競爭對手 暴露波音危機重重

博客文章

「星際客機」安全風險大  接不了兩名滯留太空人 只能讓給競爭對手  暴露波音危機重重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星際客機」安全風險大 接不了兩名滯留太空人 只能讓給競爭對手 暴露波音危機重重

2024年08月26日 12:14 最後更新:12:47

美國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Starliner)太空船經過數度押後,今年6月初把2名美國太空人送上國際太空站後,回程一波三折,美國太空總署(NASA)基於星際客機推進器的安全風險太大,決定安排現滯留太空站的2名太空人,改乘波音競爭對手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於明年2月返回地球。NASA這決定對波音無疑是個重大挫折,令星際客機的前景成疑。

6月乘波音星際客機抵達國際太空站時,兩名NASA太空人原只停留8天,惟現在看來要滯留8個月才能返回地球

6月乘波音星際客機抵達國際太空站時,兩名NASA太空人原只停留8天,惟現在看來要滯留8個月才能返回地球

波音星際客機10年前就正式立項,總耗資近60億美元(其中波音倒貼至少15億美元),載人首飛亦推遲了7年,但最終都落得如此下場,不免令人唏噓。

事實上,波音的很多操作問題,是很多大企業都要作出警惕。波音「巨變20年」始於世紀之交的波音與麥道兩公司合併,由麥道的人馬掌控新公司高層,強調利潤與對股東的回報,在技術研發上趨向保守。

典型例子是2010年前後,隨著新型航空發動機的出現,全新研製與其匹配的單通道客機條件已比較成熟。但面對此機遇,波音沒研發新產品,反而選擇深度改裝當時已經誕生40年的波音737客機,「榨乾」其結構和性能上的潛力去配合新型發動機,以遠低於研發全新機型的成本加入競爭。

事實證明,波音的技術確實了得,波音737 MAX的總體性能不輸其他競爭對手。從基本商業規則來說,能給股東帶來回報的企業是好企業,波音的思路似乎沒什麽問題,波音當時的股價更是翻倍式地屢創新高。惟卻帶來隱患,直到2018年起,737 MAX飛機接連出現重大問題。

地面狀態的波音星際客機

地面狀態的波音星際客機

波音另一個廣受詬病的做法,就過去20年間為控制成本,不斷推出所謂「優化」人才,如僱用兩個剛畢業的工程師替換一位幾十年經驗的老手,或讓莫斯科等地的國外設計師來代替美國團隊。據有波音前僱員稱,新員工與老員工最大差異,是新手往往只能做到「滿足上級要求」,結果在複雜程度遠超「上級要求」的實際應用中,新手作品問題百出,畢竟人的經驗是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

但波音管理層最初的邏輯,自有一定道理,航空航天產品應像汽車行業那樣,追求高度標準化、批量化、簡單化製造。即在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手段的幫助下,新手只要具備基本職業技能即可勝任工作,從而降低企業成本,但波音似乎把這件事想得太簡單了。

另外,無論製造飛機或是太空飛船,波音過去20年都出現了供應鏈和製造廠全球多點布局的趨勢,弊病現已充分暴露出來。據一些退休波音工程師說,每個供應商都有自己習慣的工作流程、接口以至用戶界面,無論技術上還是時間上,都大大增加了主機廠協調的整合成本。

也有人認為,龐大的供應鏈體系裡總有優秀者,況且美國在部分州設廠,在稅收、法律等方面都有優勢,可抵銷成本;再加上NASA等金主有選票、裙帶關系等方面的考慮,若「欽點」某些供應商,也難有其他考慮。

但波音過去20年的失誤,或許主要在於低估了航空航天行業的複雜程度。雖然追求財務業績是企業第一要務,但衡量財務效益的標準不應局限於短期、直接的經濟回報,必須從長遠和全局來看待效益。

接回兩名太空人的SpaceX龍飛船

接回兩名太空人的SpaceX龍飛船

而如何對待人才,亦是波音另一個教訓。雖然很多行業已出現「新人代替老手」、「AI代替真人」的趨勢,但波音例子說明,人才仍是航空航天業不可或缺的資源。波音的競爭對手SpaceX的成功,就離不開馬斯克從各行各業網羅熟練且充滿激情的團隊。其中SpaceX的「一號員工」Thomas Mueller, 2002年加入SpaceX前就研製推動300噸級火箭引擎,帶領團隊助馬斯克實現夢想,即使到今天,這仍只屬極少數航天工程師擁有的經驗。

波音暴露出來的問題,除了企業本身,監管機構亦難辭其咎。有波音前員工反映,監管機構只確認波音軟件具備應有功能即可,卻不對軟件進行找出缺陷為目的測試,導致「新手作品」也能順利過關。但監管機構作為公眾利益及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最後守門員,應擔當重責,建立全面有效審查機制。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英國政府財政和社會管理黑洞大 多個城市正排隊破產

2024年09月13日 15:36 最後更新:16:00

英國財政困境嚴重,存在290億美元的虧空,英國財政首相施紀賢警告,英國正經歷財政和社會管理「黑洞」。專家預測,伯明翰破產只是開始,惡夢將接踵而至。

施紀賢。AP圖片

施紀賢。AP圖片

英國最大工會Unison的最新一份報告稱,英國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三個地方政府未來一年,面臨43億英鎊(56億美元)的財政缺口。

報告警告,如果沒有額外緊急資金來填補 ,「存在地方政府廣泛崩潰的嚴重風險」。根據該報告,英國地方政府面臨的資金缺口,預計明年將膨脹至85億英鎊(111億美元)。

需要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獲得收入的來源,越來越少。怎麼辦?

第一個辦法,就是賣;第二個辦法,就是降。

按照Unison 的報告,很多英國地方政府,為了籌集更多資金,不得不開始出售手裡的土地和資產;然後,大幅削減垃圾處理、圖書館開放以及公共廁所等基本服務。

很多英國圖書館,將會被關閉;很多街道的垃圾,將會成堆無人處理;甚至英國的公共廁所,也可能會少得讓人焦慮,骯髒得讓人懷疑人生。

一切根源,只有兩個字:缺錢。

以伯明翰為例,今年3月,伯明翰議會批准了「史上最大的地方政府削減計劃之一」,包括裁減600個工作崗位,削減社會福利資金,並減少垃圾處理的開支。

按照伯明翰議會的說法,破產的「罪魁禍首」,是男女同工同酬。

2012年,英國最高法院裁定,伯明翰在薪酬方面歧視女性員工,必須作出賠償。

但按照伯明翰議會的數據,在過去10年,伯明翰財政已經支付了11億英鎊(約合人民幣68.4億元)的索賠,但索賠支出每年還在以500萬~1400萬英鎊的速度增長。

此前,伯明翰議會還透露,政府採購的甲骨文IT管理系統,本來預計成本1900萬英鎊,但經過三年延誤,成本可能高達1億英鎊。

具體數據可能有點爭議,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在伯明翰,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來錢的渠道越來越少,通脹加劇,政府無能為力,於是伯明翰破產了。

但伯明翰,只是英國更多噩夢的開始。

根據Unison的報告,自2018年以來,有8個英國地方議會發佈了所謂的第114條通知,用CNN的話說,「這意味著這些城市實際上已經破產」。

破產的後果就是勒緊褲腰帶。

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3年間,英國已經關閉了約1243個青年中心和1168個兒童中心,同時,英國公廁數量減少了1629個,公立圖書館減少了 1376個。

這意味著英國人生活品質的下降,但這還只是地方層面。在中央層面,按照英國政府7月份的披露,因為上屆保守黨政府的隱瞞,英國財政存在290億美元的虧空。

英國首相施紀賢警告,英國正經歷財政和社會管理「黑洞」,「事情在向好之前會變得更糟」,政府將在各方面採取嚴厲措施以「修復國家的根基」。

而最新的報告顯示,這個黑洞可能還遠不止290億美元。

事實上,英國智庫財政研究所早在數月前指出,無論哪個政黨上台,新政府都將面臨70年來最嚴峻的財政挑戰。

AP圖片

AP圖片

工黨指責保守黨管理不善,大手大腳;保守黨指責工黨推卸責任,加劇困難。反正,都是你的錯。

政黨之間相互指責,但還好,至少英國沒有直接怪罪到中國的身上。

資深傳媒人「牛彈琴」分析,整件事有以下三點重點:

第一,伯明翰作為英國第二大城市,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路虎汽車、勞斯萊斯汽車、捷豹汽車的總部,也都設在這座城市。本應是英國的璀璨明珠,結果卻成了英國的一個大黑洞。

過去10多年,各種管理不善,開支無度,寅吃卯糧⋯⋯最終一地雞毛,而且還只是英國的一個縮影。

第二,政客有工資,工資還不低。最倒霉的,只能是底層老百姓。稅收不夠,節省來湊。那意味著為填補財政漏洞,伯明翰等英國城市只能節衣縮食,必然會對民生項目下手,很多人甚至會失去工作。

所以,對於政府這樣「耍賴性破產」,伯明翰最大的工會GMB負責人就痛批,政府是在「羞辱性地承認失敗」。

他說:「他們不僅要對多年來歧視自己的居民的危機負責,而且連他們自己都不再相信有能力解決這一問題。」

一句話,還是英國治國理政水平不行。

第三,更多噩夢正在到來。伯明翰是英國第二大城市,這樣的世界名城都能破產,意味著更多噩夢正在到來。

接下來破產的英國城市,肯定會越來越多。據說,10%的英國城市已符合相關條件。

AP圖片

AP圖片

世界經濟不景氣,英國人更喜歡自己搞事,結果就是現在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英國還是少指手畫腳,少拱火澆油,多操心自己的問題吧。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