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醫學院:「縮時成像培養箱」與傳統體外受精方法成效相若

社會事

中大醫學院:「縮時成像培養箱」與傳統體外受精方法成效相若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醫學院:「縮時成像培養箱」與傳統體外受精方法成效相若

2024年09月04日 17:13 最後更新:17:58

中大與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研究,比較「縮時成像培養箱」與傳統方法在體外受精胚胎培養及篩選上的臨床成效,結果發現,兩者的成效相若。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縮時成像培養箱儘管能實現胚胎無縫監控,惟成效與傳統方法在體外受精胚胎培養及篩選上無異。(左起)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潘昭頤教授、助理教授陳耀樑教授及副教授鍾佩樺醫生。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縮時成像培養箱儘管能實現胚胎無縫監控,惟成效與傳統方法在體外受精胚胎培養及篩選上無異。(左起)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潘昭頤教授、助理教授陳耀樑教授及副教授鍾佩樺醫生。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助理教授陳耀樑表示,雖然「縮時成像培養箱」是現時體外受精服務的重要設備,但此技術並無提升體外受精的臨床成效。尋求有關服務的夫婦可多加留意服務費用,有否因為使用了縮時成像培養箱而額外收費。

陳耀樑表示,此研究提供醫學實證資料予體外受精服務中心作參考,可以更有效分配資源於對胚胎活產率有直接及可衡量影響的實驗室設備。

陳耀樑表示,此研究提供醫學實證資料予體外受精服務中心作參考,可以更有效分配資源於對胚胎活產率有直接及可衡量影響的實驗室設備。

因應不育的夫婦,體外受精是最常用的輔助生育方法。夫婦的精子與卵子會先在實驗室中結合培養成胚胎,成功培養出優質的胚胎後,便將胚胎移植到母體。中大表示,傳統的胚胎培養方法需要胚胎學家每天觀察胚胎一次,但在觀察過程中移動培養箱可能會「干擾」胚胎生長。「縮時成像培養箱」配備內置攝影機,讓胚胎學家可以重覆觀察胚胎生長情況而不導致干擾。雖然「縮時成像培養箱」已普遍應用於體外受精實驗室超過10年,其臨床效用仍存在爭議,而運用此技術的服務費用亦相對較昂貴。

圖中左邊顯示的為縮時成像培養箱的胚胎培養碟,右邊是傳統方法使用的培養碟。

圖中左邊顯示的為縮時成像培養箱的胚胎培養碟,右邊是傳統方法使用的培養碟。

研究包括1500名於香港及英國接受體外受精服務的婦女,參加者分三組接受不同的胚胎培養方式,包括「縮時成像培養箱」、不受干擾的標準靜態評估,及結合光學顯微鏡和標準培養箱的常規培養法。結果顯示,三組胚胎培養方式的胚胎活產率和臨床懷孕率並無顯著差異。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醫學院:估計本港逾4成市民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道微生態失衡

2025年01月14日 07:26 最後更新:10:59

本港踏入流感季節,中大醫學院估計,未來數星期是流感高峰期,呼籲市民注射預防疫苗,同時要提升腸道健康。

中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中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引述外國研究顯示,相比健康人士,流感及新冠病人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以致容易感染病毒。他說,腸道細菌越是五花百門越好,多樣性減少,反映腸道細菌不夠健康。

中大醫學院在新冠疫情期間做的研究估算,本港超過四成市民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陳家亮建議市民日常盡量進食蔬果,再由腸道微生物酵解,從而改善腸道微生態,增強免疫力,形容是「三歲定八十」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應該由細做起,包括減少食用有添加劑或防腐劑的食物。

示意圖

示意圖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引述世衞指引,成年人每日應該進食最少400克蔬果,中心建議是兩份水果加三份蔬菜,以一份菜為例,相當於半碗煮熟的蔬菜。

中大醫學院團隊近年投放不少資源發展改善腸道微生態的方法,最新的對照研究顯示,益生菌配方(SIM01)可以增加多種能夠產生「短鏈脂肪酸」的益菌,這些益菌正是流感患者所缺乏。不過,陳家亮強調,市民想改善腸道微生物失衡狀況,不能夠單靠食益生菌,除了要有健康飲食,還要有良好的睡眠質素、適當運動及減輕壓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