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曬背養生」零成本且效果好?醫生提醒:非所有人適合

生活事

「曬背養生」零成本且效果好?醫生提醒:非所有人適合
生活事

生活事

「曬背養生」零成本且效果好?醫生提醒:非所有人適合

2024年10月06日 07:00

「曬背養生」風潮席捲內地,但醫生警告:需看個人體質,並非所有人適合。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曬背養生」因「零成本」且操作簡單吸引許多人效仿

內地出現了一股「曬背養生」風潮,這種養生方式僅需一塊平地、一張墊子及一把遮陽傘,因為幾乎零成本,故愈來愈多人跟風嘗試。

醫生提醒「曬背」並非適合所有人

然而有網友指出,曬背還需要看個人體質,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曬背,不適宜人群曬背反而會影響睡眠質量,出現曬傷以及中暑的可能。針對網友這一說法,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生張曉軒表示,中醫認為「陽氣不足則病多生」,雖然曬背養生操作簡單且「零成本」,但確實是一種「技術活」,並非適合所有人。

曬背對體內排毒有益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生王世彪指出,人體腹為陰、背為陽,人體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皆分布於背部,此經穴聯絡臟腑,是體內最大的排毒通道,因此曬太陽補陽,最佳方法即為曬背。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曬背對身體有多重益處

由於曬背時毛孔會充分張開,因而有助排出各內臟的邪氣,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緩解抑鬱以及改善體質等作用。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曬太陽還有助於人體合成維他命D,促進骨骼健康。

平和體質人群適合曬背

張曉軒醫生指出,並非所有人適合曬背。首先,適合曬背的人群普遍為「平和體質者」,諸如手腳冰涼、畏寒等虛寒體質者,以及長期處於空調環境中、活動量少、愛喝冷飲、代謝差的人群,特別是女性,更適宜曬背。

曬背後會出現口乾舌燥反應

張曉軒醫生強調,曬背後會出現口乾舌燥的表現,這屬於正常反應,只需要注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即可。倘若出現煩躁或失眠等現象,則顯示身體可能存在燥熱或是水分補充不足,這時應立即暫停曬背。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濕熱體質人群不適宜曬背

若體質為濕熱型,諸如經常出現便秘、煩躁易怒、畏熱喜涼、睡眠不佳等表現的人群,曬背無異於「火上加油」,會導致體內濕熱更勝,容易出現皮膚曬傷、上火或睡眠困難等情況。此外,易上火、易皮膚過敏以及老年人、兒童及孕婦等人群不建議曬背;皮膚病患者建議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曬背的4個注意事項

醫生提醒,「曬背是一項技術活」,即便是適合曬背的人群也不能亂曬,需記住以下4個注意事項:

1. 曬背在上午10點前進行且不超過20分鐘

上午陽氣逐漸生發,是曬背的好時機,而10點後因紫外線較強,容易被曬傷,因此應趁早曬背,「趕早不趕晚」。此外,曬背時間最好控制在20分鐘內,每天「細火慢燉」式的曬背,溫升陽氣的效果更好。


2. 曬前吃飯 曬後補水

曬背會促使血液流通加快,其效果不亞於做了一場「小運動」。因此,若在空腹狀態下進行曬背,很容易導致低血糖現象,因此建議於餐後半小時再進行此活動。此外,曬背前後應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如淡鹽水,以防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脫水。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3. 穿對衣服 曬背曬腳

由於「頭為諸陽之會」,因此若本身陽氣旺盛的人不慎出現過度曝曬的情況時,可能會因為陽氣過剩,引發頭暈或失眠等不適。因此建議穿著淺色、輕薄的寬鬆衣物,平躺於瑜伽墊或其他類似墊子上,用布料覆蓋頭部,僅露出背部接受陽光。

鑑於腳底擁有眾多穴位,因此也建議暴露於陽光下「刺激一下」。張曉軒醫生提醒,曬背時盡量避免使用防曬霜,以免影響陽氣升溫的效果。

4. 曬後別吹風受寒

曝曬後身體毛孔會張開,此時容易受風邪侵襲導致感冒。因此,在進行曬背活動時應避開風勢較大的環境,同時曝曬後也不宜立即進入冷氣房或直接吹涼風,以防風寒侵入身體感染風寒。

內地一名女子因3小時猛灌8杯水導致「水中毒」被送ICU,對此醫生教科學飲水法助維持健康。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過量飲水恐造成「水中毒」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一天需要飲8杯水」的說法,認為多飲水對健康百利而無一害。雖然水對人體至關重要,體內缺水會增加心衰、中風、糖尿病等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但過量飲水亦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健康風險,甚至導致「水中毒」。 內地一名女子近期就因為在短短3小時內飲下8杯水,最終因水中毒而被送入重症監護室。儘管「水中毒」較為罕見,但一旦發生,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因此,眾人必須特別注意飲水量,避免過度飲水帶來健康隱患。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水中毒」如何發生?

《新浪健康派》指出,通常情況下,若飲太多水身體能夠通過排尿、出汗和呼吸等途徑排出多餘的水分,恢復體液平衡和正常機能。然而,如果在身體不缺水的情況下,尤其是在短時間內快速且過量飲水,恐會導致機體內環境電解質稀釋,血液滲透壓降低,水通過細胞膜滲入到細胞內,導致細胞水腫進而引發「水中毒」,對大腦造成極大的損害。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中醫角度:水與氣的轉化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並非簡單的容器,飲水並非直接進入胃腸道,而是要經過「氣化」(化水為氣)過程,才能被身體有效吸收。水從口入胃後,需要通過胃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升清,肺的宣降等多重步驟才能將水分布至全身。這個過程消耗大量能量,因此對某些人而言,水的消化和吸收遠比消化食物還要困難。若氣化不足,水無法有效滋養五臟六腑,反而容易形成「水飲(體內水液輸布障礙、運行失常、停聚於體內所形成的現象)」現象,甚至演變為「水毒」蓄積體內,對健康產生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如何科學飲水?

一般來說,「水中毒」很少發生。不過一旦發生,就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來逆轉血液稀釋,避免死亡事故發生。因此,科學飲水對保持健康至關重要。飲水的量應根據體重來判斷,每1公斤體重對應30-40毫升水。例如,一名體重為100公斤的人,最多可以攝入4升水,但必須分次飲用,而非一次性大量飲水。

具體飲水建議如下:

1. 少量多次

每次飲水量應控制在500毫升以內,避免一次性飲水過多。如有需要,可以在3-5分鐘後再繼續飲水。

2. 避免冰水

冰水或冷飲會刺激腸胃,影響消化功能,尤其是夏天,建議飲用18℃至45℃、接近體溫的白開水。

3. 未渴先飲

不應等到口渴時再喝水,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通過觀察尿液顏色來判斷是否需要補水,尿液呈淺黃色表明水分足夠,深黃色則提示缺水,應及時補充。

總體而言,水是生命之源,但適量、科學飲水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保持良好的飲水習慣,合理補充水分,才能確保身體機能正常運行,遠離健康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