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綠色力量在東涌河發現亞洲秘蜻,是有關蜻蜓物種於香港的首個記錄。有關發現在上月底的一次恒常蜻蜓調查中,在大嶼山東涌灣南部,近東涌河河口的一片濕地錄得。
綠色力量高級保育經理呂德恒表示,雄性亞洲秘蜻臉部乳白色,胸部褐色,腹部鮮紅色而末端黑色。他說亞洲秘蜻廣泛分布於熱帶亞洲和澳洲北部,雲南、海南、台灣亦曾有記錄,普遍棲息於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今次於東涌河河盆發現其蹤影,正是牠們的典型棲息地。
不過,呂德恒指出,今次錄得亞洲秘蜻的位置,剛好是東涌谷分區計劃大綱圖內劃為住宅(丙類)範圍內的邊陲位置,他憂慮蜻蜓棲息地未來會受住宅發展影響,促請當局必須加大力度保育區內的自然生境,尤其要避免涉及濕地生境的土地改劃。
他說,東涌河及附近的濕地環境,一直以來均孕育不少蜻蜓物種,綠色力量自2012年於東涌河河盆地區進行的蜻蜓調查,已累積錄得61種蜻蜓,佔全港蜻蜓物種接近一半,當中包括具保育價值物種,包括廣東彎尾春蜓和斑灰蜻,連同今次首次發現的亞洲秘蜻,印證了東涌河擁有很高的生態價值,期望東涌西新市鎮擴展工程能致力減少對河盆生境的影響。
自閉症病人自助組織「一同夢慈善基金會」調查發現,220名受訪的照顧者當中,有三成每天用17小時以上做照顧工作;超過六成半表示,以10分滿分,壓力有6至9分;一成半壓力「爆錶」達10分滿分。近五成照顧者認為照顧對象沒有社區生活技能。
李女士育有一名23歲、患有智力障礙和自閉症的兒子,離開學校5年後,現時在庇護工場工作。她表示,因為兒子自閉症緣故,語言能力較差,但過去5年,都未能為兒子找到一名適合的言語治療師,她提到為兒童診治的言語治療師多,但處理成人的言語治療師就很難找到,期望政府能夠給予特殊人士更多支援。
社署去年在全港21間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各成立的「支援特殊學校離校生專隊」,基金主席莊寶琼表示,部分家長反映,專隊為特殊人士提供的服務大多為康樂或聯誼服務,甚少提供一些有關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服務,由於計劃是特殊需要人士離開學校前半年,專隊就已經接觸,因此過去幾年離校生沒有受惠。
基金建議,政府借用社區客廳或將現時的家長支援中心轉為「照顧者照顧技能支援中心」,為特殊人士及照顧者提供家庭生活及社區技能指導;優化照顧者津貼為每月不少於3000元的特殊學習需要人士在職指導津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