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藝聯乘兩大設計師品牌 施展非遺技藝 引領新一波國服潮

社會事

社會事

社會事

中藝聯乘兩大設計師品牌 施展非遺技藝 引領新一波國服潮

2024年09月10日 16:00 最後更新:19:46

中藝65周年服裝大秀雖已落幕,但設計師們談起合作緣由仍雀躍,有人更早於90年代結緣。大秀標榜的6個非遺技藝各有甚麼特色,能啓發設計師們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並引領新一波國服潮?

 在中藝65周年服裝大秀上,三名設計師都展示了由六大非遺技藝所製作的時裝,六大非遺技藝是指香雲紗、蘇繡、緙絲、漳絨、花紐及宋錦。到底這些非遺技藝各有甚麼特色?

更多相片
凱瑟琳、鄺匯靈及曾鳳飛在中藝65周年服裝大秀展示品牌新作。(圖片來源:中藝)

凱瑟琳、鄺匯靈及曾鳳飛在中藝65周年服裝大秀展示品牌新作。(圖片來源:中藝)

左起:凱瑟琳、鄺匯靈、曾鳳飛。巴士的報記者攝

左起:凱瑟琳、鄺匯靈、曾鳳飛。巴士的報記者攝

凱瑟琳表示,她在接近30 年前接觸香雲紗,香雲紗是她第一次看到就著迷的材料。巴士的報記者攝

凱瑟琳表示,她在接近30 年前接觸香雲紗,香雲紗是她第一次看到就著迷的材料。巴士的報記者攝

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採用「通經斷緯」的技藝織成。巴士的報記者攝

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採用「通經斷緯」的技藝織成。巴士的報記者攝

鄺匯靈表示蘇繡的圖案構思巧妙,繡工精緻。巴士的報記者攝

鄺匯靈表示蘇繡的圖案構思巧妙,繡工精緻。巴士的報記者攝

蘇繡可謂「布帛上的藝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蘇繡可謂「布帛上的藝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漳緞是中國古代絨類織物的代表作,始於明末清初福建漳州。巴士的報記者攝

漳緞是中國古代絨類織物的代表作,始於明末清初福建漳州。巴士的報記者攝

花紐,別名為盤花紐扣,是中國傳統服飾的手工紐扣。巴士的報記者攝

花紐,別名為盤花紐扣,是中國傳統服飾的手工紐扣。巴士的報記者攝

宋錦是指具有宋代花色風格的特色織錦。巴士的報記者攝

宋錦是指具有宋代花色風格的特色織錦。巴士的報記者攝

曾鳳飛著眼於要將國服融入在現實生活,從而體現國人的精神面貌。巴士的報記者攝

曾鳳飛著眼於要將國服融入在現實生活,從而體現國人的精神面貌。巴士的報記者攝

凱瑟琳、鄺匯靈及曾鳳飛在中藝65周年服裝大秀展示品牌新作。(圖片來源:中藝)

凱瑟琳、鄺匯靈及曾鳳飛在中藝65周年服裝大秀展示品牌新作。(圖片來源:中藝)

左起:凱瑟琳、鄺匯靈、曾鳳飛。巴士的報記者攝

左起:凱瑟琳、鄺匯靈、曾鳳飛。巴士的報記者攝

一見鍾情 香雲紗薄得像紙

先講「香雲紗」,被紡織界譽為「軟黃金」的香雲紗是廣東省的一種古老手工織造和染整製作的絲糊面料,已有上百年歷史。香雲紗採用自然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絲綢面料,是世界紡織品中唯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面料。德國纖維藝術家、傳播中國香雲紗非遺推廣大使兼rechenberg品牌創辦人Kathrin von Rechenberg(凱瑟琳)表示,她在接近30 年前接觸香雲紗,這種非遺物料是她第一次看到就著迷的材料,非常有趣。香雲紗薄得像紙,看起來像皮革,兩面有不同的顏色。她認為人們穿起香雲紗會感到舒適。

凱瑟琳表示,她在接近30 年前接觸香雲紗,香雲紗是她第一次看到就著迷的材料。巴士的報記者攝

凱瑟琳表示,她在接近30 年前接觸香雲紗,香雲紗是她第一次看到就著迷的材料。巴士的報記者攝

「緙絲」-傳統絲綢藝術品的精華

「緙絲」則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斷緯」的技藝織成。中藝設計總監鄺匯靈指,緙絲的製作過程繁複且耗時,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及「織中之聖」的盛名。

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採用「通經斷緯」的技藝織成。巴士的報記者攝

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採用「通經斷緯」的技藝織成。巴士的報記者攝

「蘇繡」-布帛上的藝術

「蘇繡」是一個布與線之間,以針為牽引,相互交纏,相融而生的藝術,具有「平、順、和、柔、勻、光」的特點。鄺匯靈表示蘇繡的圖案構思非常巧妙,繡工精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

鄺匯靈表示蘇繡的圖案構思巧妙,繡工精緻。巴士的報記者攝

鄺匯靈表示蘇繡的圖案構思巧妙,繡工精緻。巴士的報記者攝

蘇繡可謂「布帛上的藝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蘇繡可謂「布帛上的藝術」。巴士的報記者攝

「漳緞」-中國古代絨類織物代表作

「漳緞」始於明末清初福建漳州,由兩組經線和四組緯線交織而成,在織物結構上創新了原有素絨織物,成為最具藝術特色的以緞紋為地、絨經起花結構的全真絲提花絨織物,在工藝技術上極為精湛。漳緞可分為花素雨類。素漳緞表面全部為絨圈,而花漳緞則將部分絨圈按花紋割斷成絨毛,使之與未割的絨圈相間構成花紋。

漳緞是中國古代絨類織物的代表作,始於明末清初福建漳州。巴士的報記者攝

漳緞是中國古代絨類織物的代表作,始於明末清初福建漳州。巴士的報記者攝

「花紐」-傳統女裝服飾不可缺少

花紐,別名為盤花紐扣,是中國傳統服飾的手工紐扣,一般認為起源於漢代,清代開始流行,當時人們以花紐固定衣襟,其多變圖案、斑斕色彩、吉祥寓意可為時裝及衣飾配件的設計增添特色。鄺匯靈坦言花紐多數以花作為傳統鈕扣的主要元素,例如小菊花、梅花,同時會創作龍鳳雀鳥、壽字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

花紐,別名為盤花紐扣,是中國傳統服飾的手工紐扣。巴士的報記者攝

花紐,別名為盤花紐扣,是中國傳統服飾的手工紐扣。巴士的報記者攝

「宋錦」-曾作14年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面料

與南京雲錦、四川蜀錦、廣西壯錦並稱「四大名錦」的宋錦是指具有宋代花色風格的特色織錦,以經線和緯線同時顯花為主要結構特徵,其起源於春秋,形成於宋代,輝煌於明清。身為中國時裝設計師最高獎「金頂獎」獲得者、2014年APEC會議男領導人服裝設計主創之一、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指定服裝設計師的「曾鳳飛」品牌創辦人曾鳳飛表示,宋錦以前是用作裱畫,在2014年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上,他提議用宋錦去作為21個國家領導人的服裝面料。他回想起初人們穿上由宋錦製作的衣裳,領子位置很容易起毛,但通過工藝,起毛問題已獲得解決,宋錦在生活應用上也提升至另一層次。

中藝服裝大秀 盡顯非遺技藝

中藝成立65周年,旗下服裝品牌天工閣聯同曾鳳飛及rechenberg兩大設計師品牌舉辦中藝65周年服裝大秀,盡顯非遺技藝及弘揚中華文化。

兩大名師談到與中藝合作緣由。曾鳳飛指出,透過參與中藝65周年服裝大秀,他對設計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並希望通過中藝這個平台傳播中國文化的當下生活美學。

凱瑟琳稱她早在1990年代已經與中藝及香雲紗結緣,「我來到中藝,那時候我很喜歡物色布料,我在中藝買了人生第一件香雲紗,所以我有很美好的回憶。」凱瑟琳指與中藝一樣,彼此對中國工藝及布料有同樣的熱愛,一樣想向全世界推廣中國工藝的美麗。

鄺匯靈表示,中藝不斷研發新產品,設計具有創新性的中國服飾,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互相結合,創造出符合時代潮流及具有文化底蘊的服飾產品,加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藝未來計劃繼續引入更多非遺資源,致力將這些珍貴的文化元素融入在更多設計中,讓更多客戶可以透過中藝了解中國的傳統工藝及美學。

宋錦是指具有宋代花色風格的特色織錦。巴士的報記者攝

宋錦是指具有宋代花色風格的特色織錦。巴士的報記者攝

將國服融入生活 體現國人精神面貌

近年國服潮風盛,街上可見到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喜歡穿上華服,民間機構亦偶爾舉辦華服節,讓市民認識更多中國文化與史實。鄺匯靈坦言國服潮的風盛體現了一種文化自信,「年輕人透過著國服,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嘅認同與熱愛。」中藝是引領國潮服飾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會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展覽,例如服裝秀、展覽等,為消費者提供了解及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

曾鳳飛著眼於要將國服融入在現實生活,從而體現國人的精神面貌。巴士的報記者攝

曾鳳飛著眼於要將國服融入在現實生活,從而體現國人的精神面貌。巴士的報記者攝

「我要做到有共鳴的設計,才能讓大家對於服裝在展示文化的過程中是能穿在身上,而不是放在博物館裡面。」提到國服潮,曾鳳飛著眼於要將國服融入在現實生活,從而體現國人的精神面貌。他認同漢服是漂亮的,在某些環境穿起它來拍照是可以,但日常生活中所穿的國服必須有點時尚感,並因應現實要有俐落的剪裁。

往下看更多文章

水墨畫加入拼貼元素 派瑞芬娓娓道來追憶歷史

2024年10月17日 11:30 最後更新:17:37

「越藝——派瑞芬創意水墨展」開幕禮14日(周一)在灣仔中藝畫廊舉行,展出香港水墨畫家派瑞芬的幾十幅畫作,當中主題包括了她在香港以至外地遊覽時的所見所聞。

策展顧問、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巴士的報記者攝

策展顧問、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巴士的報記者攝

從極端表現手法超越自己

是次畫展以「越藝」命名,策展顧問、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直言「越藝」的「越」有著超越的意思,「藝」則代表藝術。「派瑞芬喺香港呢個中西文化交流嘅地方,佢可以接受到西方各種不同嘅流派,又可以喺中國傳統水墨畫裡面成長,但點樣突破同超越自己,每個人有不同嘅做法。」

鄧海超認為派瑞芬作為一個女性藝術家,有她獨特的觀點及視野,比如在色彩上,她用很鮮明的色彩。觀眾看到的筆觸、用色好像很奔放、混亂,但其實不然。同一個紅藍綠的階調,它可以表現出一種雄渾,一種奔放的感覺;同時在某些題材上,可以表達出靜逸、恬靜的氣氛。這是兩個極端的表現手法,在同一個色調都可以做到,是一種超越。

香港水墨畫家、香港現代水墨畫會名譽會長派瑞芬。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水墨畫家、香港現代水墨畫會名譽會長派瑞芬。巴士的報記者攝

向歷史交代 畫中保留建築物原貌

「我今次畫展有幾十幅畫作,每幅畫都有一個故事,呈現我去過或者懷念嘅地方。」香港水墨畫家、香港現代水墨畫會名譽會長派瑞芬表示,旅行為她帶來很多創作意念,她每次去旅行都會帶同一部大相機去拍下景色,一來懷念她去過的地方,二來透過拼貼方式融入作品之中。「我拍攝咗一啲地方,我放入去作品裡面,之後5年、10年地方被拆掉後,但我都會喺作品中保留到建築物嘅原貌,都算係對歷史嘅交代。」

派瑞芬直言《耿耿於懷》是她最喜歡的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派瑞芬直言《耿耿於懷》是她最喜歡的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最愛《耿耿於懷》緬懷古雅西安

在這麼多的畫作中,派瑞芬表示最喜歡《耿耿於懷》這幅2023年的作品,畫中呈現了她20年前在西安旅遊的印象,當時的西安很有古典美。派瑞芬在西安上山時看到一個順著山形而建的廟宇,之後沿途看到零零星星的小屋,旅途的終點是一個富有古典味的古廟,比起現在七彩顔色的古廟,這個西安古廟的外觀沒有經過塗飾,平實而又充滿歷史性,讓她非常難忘。派瑞芬很喜歡及懷念這個地方,並在去年透過拼貼手法創作了《耿耿於懷》。「直至現在,我越睇越鍾意。」

派瑞芬表示西安古廟的外觀沒有經過塗飾,平實而又充滿歷史性,令人難忘。巴士的報記者攝

派瑞芬表示西安古廟的外觀沒有經過塗飾,平實而又充滿歷史性,令人難忘。巴士的報記者攝

善用拼貼 加強作品立體感

談到她創作時經常用到的拼貼手法,派瑞芬指自己學習及繪畫水墨畫多年,偶爾會感到沉悶,某次碰巧將雜誌內頁的小動物圖片拼貼在自己的作品上,令她感到很特別,整個作品都顯得很有立體感及生氣,並啟發她在創作過程中加入拼貼元素,以便連貫一個故事。

派瑞芬《樂悠閑》(2023)。巴士的報記者攝

派瑞芬《樂悠閑》(2023)。巴士的報記者攝

《樂悠閑》所用的拼貼素材。巴士的報記者攝

《樂悠閑》所用的拼貼素材。巴士的報記者攝

派瑞芬笑言拼貼不是常人所想般容易,一定要將拼貼融合在畫作之中,著重立體感及訴説著同一個故事。「你要跟住故事去做拼貼,拼貼素材嘅大小同立體感係最重要!」派瑞芬表示自己畫到一半時,就要開始構想這一次要拼貼什麼素材,之後要用很多時間與畫作溝通。在思考的過程中,她要深思畫作給予觀眾的概念,以及有可能引發的感觸。

派瑞芬《思緒萬千》(2012)。巴士的報記者攝

派瑞芬《思緒萬千》(2012)。巴士的報記者攝

《思緒萬千》所用的拼貼素材。巴士的報記者攝

《思緒萬千》所用的拼貼素材。巴士的報記者攝

與中藝合作 推廣香港文化創意

至於與中藝畫廊合辦這次創意水墨展,派瑞芬表示很喜歡中藝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她說中藝有很多文房四寶、中國傳統服裝及中國古董。她認為中國文化值得人們去追隨跟從及繼續努力,令中國文化更進一步建立。

鄧海超坦言中藝近年來積極推廣香港的文化活動,舉辦多場香港著名大師作品展。他表示文化創意的精神就是將藝術品變成可以持續發展的契機,跟商業機構合作是一個選擇,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有見中藝成立了畫廊空間,他指出對於推廣香港個別藝術家或群組是很有意義,「可以組織到他們如何透過這個地方,將自己的作品與他人分享,為香港的文化創意空間提供另外一個場地去做。」

派瑞芬《繞暮》(2018)。巴士的報記者攝

派瑞芬《繞暮》(2018)。巴士的報記者攝

《繞暮》所用的拼貼素材。巴士的報記者攝

《繞暮》所用的拼貼素材。巴士的報記者攝

越藝——派瑞芬創意水墨展

日期:10月10日至12月15日

地點:灣仔港灣道28號灣景中心2樓中藝畫廊

查詢電話:2827 6667

左起:中華陳氏書畫家協會創會副會長陳成球、香港現代水墨畫會會長楊國芬、藝術香港發展委員會主席賴榮春、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中藝香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世強、香港水墨畫家派瑞芬、博愛醫院現屆主席周駿達、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及中華文化院長姜增和。(中藝提供相片)

左起:中華陳氏書畫家協會創會副會長陳成球、香港現代水墨畫會會長楊國芬、藝術香港發展委員會主席賴榮春、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中藝香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世強、香港水墨畫家派瑞芬、博愛醫院現屆主席周駿達、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及中華文化院長姜增和。(中藝提供相片)

專題講座

第一場

日期:10月19日

時間:下午2時至4時

主講者:前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香港水墨畫家派瑞芬

第二場

日期:11月23日

時間:下午2時至4時

主講者:香港水墨畫家派瑞芬

備註:兩場講座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