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印度公務員考試體能測試12人「跑死」 印媒:廣泛失業危機的「症狀」之一

博客文章

印度公務員考試體能測試12人「跑死」 印媒:廣泛失業危機的「症狀」之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印度公務員考試體能測試12人「跑死」 印媒:廣泛失業危機的「症狀」之一

2024年09月17日 11:13 最後更新:11:28

這場12人拼上性命的長跑,只是一場公務員的體能測試。據《環球時報》引述印度《經濟時報》和法新社等報道,印度一個邦有12人死於政府公務員體能測試,印度當局因此啟動了調查。據印度警方公開的初步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濕熱天氣,及主辦單位準備不足,甚至還可能涉及使用興奮劑。

今年印度賈坎德邦公務員招募,提供共583個警察職位,但吸引了逾50萬人報考,平均850人1個職位,而體能測試僅是這場考試第一重關卡,通過才能進入之後的筆試和體檢。

印度公務員考試被視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

印度公務員考試被視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

體能測試的要求是,男性要在60分鐘內跑完10公里,女性則需在40分鐘內跑完5公里。乍看之下門檻不算極高,但作為公務員而不是跑手的初步篩選,還是比較難;加上印度東部的賈坎德邦向來以高溫濕熱著稱,那段時間該邦各主要城市的氣溫基本上沒超過35℃,但降雨量很大。

是次體能測試於8月22日在賈坎德邦7個地點同時進行,截至8月30日共有127,772名考生參加了體能測試,其中78,023人通過了測試。

賈坎德邦警察局長阿努拉格表示,目前已有12名求職者在體能測試中喪生,已指示部門將這些案例全部視為非正常死亡事件處理,調查正展開。賈坎德邦宣布,考慮在未來的測試中降低標準,如將標準降低到男性6分鐘跑完1.6公里,或25分鐘跑完5公里,女性則相應放寬。

賈坎德邦警察局長阿努拉格表示,目前已有12名求職者在體能測試中喪生,已指示部門展開調查。

賈坎德邦警察局長阿努拉格表示,目前已有12名求職者在體能測試中喪生,已指示部門展開調查。

但該邦衛生部長巴拿竟然駁斥此說法,指「據我所知只有4人死亡」,又指測試組織方已做了一切該做的工作,不應對此事負責,「醫生都會告訴你體育運動要量力而行」。

為撇清責任,組織方邀媒體參觀位於該邦首府蘭契的測試中心,媒體發現不僅廁所數量多,備有充足飲用水和鹽水,也有專業醫生和救護車候命。當地負責人說,他們每天早上6時開始測試,確保在10時前結束。

不過,有多名測試者卻稱,他們被迫在烈日下跑10公里。而死亡人數最多的帕拉穆市,明顯醫療狀況不足,當地有70多名測試者暈倒,其中5人死亡;而吉拉特市暈倒的人數逾100人,但因送醫及時,無人死亡。

有體能測試暈倒的應徵者被送院治療。

有體能測試暈倒的應徵者被送院治療。

事發後,賈坎德邦首席部長索倫表示哀悼,下令將測試暫停3天,且不得在早上9時以後進行戶外體能測試,還計劃向每名死者家庭送上10萬盧比慰問金。

該邦反對派領袖巴奧利認為,應把體能測試延後到9月15日天氣涼快以後進行,並要求政府對死者家屬發放500萬盧比的體卹金。據他所知,死亡人數其實是13人,認為是明顯管理不善,醫療和供水條件亦不足。

由於競爭過於激烈,印度求職者使用各種極端作弊行為屢見不鮮。印度中央邦等地甚至爆發過大規模販賣公務員試卷等醜聞,注射或服用興奮劑參加體能測驗也是較常見。

印度2023年電影《12年級的失敗》,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一名窮小子考上公務員的故事。

印度2023年電影《12年級的失敗》,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一名窮小子考上公務員的故事。

《印度時報》社論稱,應徵者死亡是印度廣泛失業危機的「症狀」之一,「這是一場激烈的生存之戰,是適齡勞動人口為確保生計而進行的戰鬥」。目前,公務員招聘已恢復了,官方下調了體測標準,死者家屬正要求政府賠償,部分人要求為每位家庭成員提供一份工作。

事實上,印度的投考公務員熱已持續很久,原因不外乎工資高、待遇好、從政起點高、社會地位高等。而這場奪走12人生命的體測,只是「邦考」。印度「國考」,即印度公務員考試(Civil Services Examination)更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

據印媒報道,有人曾以ChatGPT做了一套2022年CSE真題,ChatGPT只答對了54分(滿分為100),未能通過初試。2023年印度公務員考試共有1,016,850人報考,僅1,016人最終通過;2024年職位空缺有1,056個,而報名人數約134萬。

印度公務員考試不僅有年齡和學歷限制,也限考試次數。首先,必須為大學學歷,包括中央大學、州立大學、函授、遠距教育、開放大學獲得的學位,以及美國認可的任何外國大學頒發的學位或一些私立大學學位,但要在考試時提交所在大學所開立的資格證明,方可參加考試。

年齡限制為21到32歲,落後種姓(OBC)年齡上限為35歲;在冊種姓(SC)和在冊部落(ST),年齡上限為37歲;因公致殘的軍人,年齡上限為40歲。

一般普通考生一輩子只能考6次;其他落後階層(OBC)可考9次;在冊種姓(SC)和在冊部落(ST)37歲之前不限制次數。

考試分為初試、主試及面試,不指定教材,也沒考試大綱,想複習也沒方向,故最終能通過考試成為印度公務員的人,可謂實力與運氣並存的「天之驕子」。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虧損逾11億美元 歐洲「電池一哥」Northvolt陷困境 未來要靠中國完善產業鏈?  

2024年09月18日 15:58 最後更新:16:19

最近,歐洲本土電池企業Northvolt計畫裁員,並延後產能建設以渡過虧損困境。瑞典總理克里斯特森表示,政府不會入股,該公司的未來必須由民間決定。

長期以來,歐洲想擺脫對中國動力電池的依賴,將Northvolt視為「全村的希望」。惟現時Northvolt經營陷困境,對歐洲來說是不小的挫折。

歐洲想擺脫對中國動力電池的依賴,Northvolt的出現被視為全歐的希望。惟現時該公司經營卻陷入困境。

歐洲想擺脫對中國動力電池的依賴,Northvolt的出現被視為全歐的希望。惟現時該公司經營卻陷入困境。

Northvolt成立於2016年10月,隨即備受全歐關注,一方面歐洲冀擺脫對中國動力電池的依賴;另方面,Northvolt創辦人均是Tesla的高層主管,創業團隊堪稱「夢幻隊」。而歐洲希望透過扶持Northvolt,實現動力電池「自給自足」。因此, Northvolt受到資本追捧,ABB、西門子、雷諾、大眾、寶馬、歐洲投資銀行等企業巨頭與投資機構紛紛跟投。據統計,成立不到8年,Northvolt融資數量超過10宗,總額高達150億美元。

之後,更受各國政府「偏愛」。2017年,歐盟成立了電池產業聯盟工作小組,為歐洲電池製造商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2022年,Northvolt就獲得了來自歐盟的1.55億歐元建設資金;2024年1月,德國政府又拿出9.02億歐元,支持其在德國北部興建電動車電池生產工廠。

下游的車企亦紛紛遞出訂單。Northvolt工廠還沒建好,寶馬率先交出一份價值20億歐元的合約,大眾、Volvo 、Scania等歐洲車企緊隨其後,加起來高達550億美元。短短7年間,Northvolt至少拿了150億元融資、10億歐元的補助和550億美元的訂單。

瑞典謝萊夫特奧動力電池工廠。

瑞典謝萊夫特奧動力電池工廠。

Northvolt迅速在歐洲設廠。2019年,Northvolt在瑞典北部的謝萊夫特奧市開設歐洲首個鋰離子電池工廠;2022年3月宣布將在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建一座超級電池工廠;2024年3月,Northvolt投資45億歐元的德國「超級工廠」動工。 此外,Northvolt亦計劃在加拿大、美國建造工廠或研發中心,理想是在2030年達成150GWh的生產力,在歐洲拿下25%的市場佔有率。

不過,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Northvolt,卻陷入困境。今年7月,Northvolt公佈2023財年的表現,營收從去年的1.07億美元增至1.28億美元,虧損卻從2.84億美元擴大至11.67億美元(約91億港元) 。

但最大的問題還是,Northvolt的產能遠未達預期。2021年底,Northvolt位於瑞典謝萊夫特奧的首座工廠正式投產。按計劃,工廠要在2023年達到16GWh設計產能,為30萬輛電動車供應動力電池。然而,目前每年出貨電池不到1GWh,要達到產能目標要延後到2026年。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品質出現問題。陰極活性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部分,但Northvolt發現自己生產的材料品質不夠好,遂暫停生產,轉而向外採購。因而耽誤了時間,因此推遲了另外幾家工廠的建設計畫。寶馬先前與Northvolt簽訂價值20億美元的電芯採購合約,惟Northvolt要延遲交貨兩年,寶馬立即終止合同,將訂單交給了韓國三星SDI。

為削減成本,Northvolt開始裁員,上月將部分研發從美國加州轉移到瑞典的研發中心,裁撤200名美國員工。另邊廂,今年賓士、寶馬、沃爾沃、保時捷等歐洲車企紛紛放緩電動車步伐,令Northvolt市場前景蒙上陰影。面對如此困境,Northvolt現時最重要是活下來。

動力電池的產業鏈,上游主要為礦產材料及電池材料。其中,礦產材料包括鋰礦、鈷礦、鎳礦、磷礦、鐵礦、石墨礦等。以鋰礦為例,歐洲儲存量不大且分散。歐洲最大鋰礦位於塞爾維亞的Jadar項目,惟2022年因大規模環保人士抗議被叫停開發。至於電池材料,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歐洲本土供應商幾乎一片空白。

中國電池產業在匈牙利的投資。

中國電池產業在匈牙利的投資。

有人認為,中國企業在匈牙利投資建廠,豈不是可幫歐洲完善動力電池產業鏈?惟在歐洲設廠的,不只中國企業,韓國三星SDI已​在匈牙利建造了兩家電池工廠,目前正投資300多億元擴建第二家,並新建第三家;LG化學在2018年追加投資5.71億美元,將波蘭工廠產能提升至70GWH;SK亦拿到了2.09億歐元資助,計畫在匈牙利興建年產能30GWh的工廠。

目前,在全球動力電池格局中,基本上是中韓企業的天下,歐洲現在入局,只是在分一杯羹,規模上無法與中國媲美。若中國鈉離子電池能搶先大規模商業化,拿下絕大多數專利,那麼就能主導鈉離子電池產業鏈,不用畏懼競爭對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