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要避過「塔西佗陷阱」

政事

香港要避過「塔西佗陷阱」
政事

政事

香港要避過「塔西佗陷阱」

2016年09月26日 19:59 最後更新:20:21

最近在一個朋友飯局中,有人問起我中國要避開的「三個陷阱」是什麼?我話大家對如此嚴肅的問題有興趣,我可以解說一下。

習主席過去提過中國要避開三個陷阱,第一個是「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源於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提出的理論,指當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此理論後來成為西方政治學裡的定律之一。習主席在2014年3月話,中國未走到「塔西佗陷阱」這一步,但存在的問題不可謂不嚴重,要下大力氣去解決。

第二個是「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指一個新興大國崛起後想成為新的霸主,必然要先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大力回應這種威脅,結果令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而雅典和斯巴達最終難免一戰,皆因雅典實力增長,在斯巴達引起恐懼。《世界郵報》在2014年1月刊登習主席的專訪,指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惹起與美國這樣的舊霸權國家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在專訪中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第三是「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最早是由沃頓商學院教授加萊特(Geoffrey Garrett)提出,指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狀態。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巴西、南非、菲律賓、墨西哥等國,踏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後,過度城市化,經濟就停滯不前。習主席認為:「我們在國際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來,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決於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若有興趣可看人民網介紹三個陷阱goo.gl/RGqOo6)

朋友聽完似明非明,問我這三個陷阱和香港有何關係?我話香港已超越中等收入,不會遇上「中等收入陷阱」。2014年中國人均GDP是7476美元,全球排84位,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才有中等收入陷阱問題。香港2014年人均GDP是37777美元,全球排25位, 是高收入地區,香港面對不同的發展問題,主要是高收入地區再發展的樽頸,性質和中等收入國家面對的不一樣。

香港不是國家,不會遇上「修昔底德陷阱」形式的大國崛起挑戰霸權國的問題,不過香港可能是中國遇上「修昔底德陷阱」的間接受害者。美國感受到中國崛起的威脅,就會全力反撲,香港會變成其中一個中美磨擦的戰場。

我覺得「塔西佗陷阱」和香港面對的問題最相關,當一個政府失去公信力後,無論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在做壞事,特區政府是否正滑向一個「塔西佗陷阱」?

若從泛民或本土派的角度出發,當然會給出肯定的答案,認為特區政府正跌入「塔西佗陷阱」之中,他們會從純政治出發,將問題歸結為個人問題(特首人品差)或體制問題(沒有真普選)。

不過這種泛政治論也有明顯缺失,好像台灣早已實行民主普選,民進黨已再次上台,但蔡英文上任百日後,在9月初已有10多萬人示威,被指「迎來抗議潮比所有前任都快」。所以普選萬能論,似乎不是政府避免滑向「塔西佗陷阱」的答案。

(未完,明天待續)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連美國人都注意到 習主席看的一本書

2025年01月03日 19:40 最後更新:21:05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2025年新年賀詞。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指出:「夢雖遙,追則能達;願雖艱,持則可圓。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人民日報總結為:「力量源於團結,奮鬥創造奇跡。」

在中美鬥爭步向新階段的前夕,習主席的講話,好像在吹起動員號角。

有時從國家領導人讀的書中,可以看到他們眼中世界的未來。最近美國《紐約時報》注意到習主席讀的一本書。

今年10月底, 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習主席在發言時對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伊朗、埃及和其他幾個國家的領導人說,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動盪和變革為特徵」的關鍵新時代。

習主席問:「是任由世界繼續動盪,還是推動世界回到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習主席這兩句話,是引用了1863年的一部俄羅斯著名小說《怎麼辦?關於新人類的故事》,這部小說啟發了列寧,發動俄國十月革命。

《紐約時報》在12月16日發表一篇文章,題為「一本成為習近平精神指南的俄羅斯小說」,講起這段故事。《紐約時報》指習近平經常引用俄羅斯的歷史和文學傳統來表達的意圖。習近平通過在金磚國家內部倡導革命犧牲精神,表明他有意團結發展中世界,加強與美國的鬥爭。

《怎麼辦?》這本小說,是俄國名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於1862年在沙皇的牢房中寫成的。書中一個叫拉赫梅托夫的主要人物,吸引了習主席的注意。拉赫梅托夫是貴族後裔,16歲時反抗專制的父親,通過艱苦的體力勞動強健體魄,並移居聖彼得堡,在那裡他被招募到一個地下組織,重生為一個「非凡的人」,成為一個終極的革命者。

拉赫梅托夫捨棄了美食、美酒和美色。他閱讀哲學、文學和科學經典。他不用床墊,甚至為了考驗自己,在釘床上過了一夜,弄得渾身是血。他「完全漠視個人情感,沒有私心」,只專注於不惜一切代價實現自己的目標。

習主席也有上山下鄉的艱苦經歷。1969年新年剛過,不到16歲的習近平,輾轉坐火車、卡車、徒步,從北京來到陝西省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

2013年3月,習主席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講到,「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習主席提到,他讀到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他效仿主人公拉赫梅托夫那樣磨練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滾打進行戶外鍛煉。

習近平去年在金磚國家峰會上提到《怎麼辦?》一書中的名句:「是任由世界繼續動盪,還是推動世界回到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他呼籲的正是那種犧牲和堅韌的精神,他對其他金磚國家領導人說,「拉赫梅托夫堅定不移的決心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正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我們時代的風暴越大,我們就越要以堅定不移的決心,開拓進取的勇氣,站在最前列」。

《紐約時報》話,近平正在繼承拉赫梅托夫的衣缽——做「非凡的人」、歷史的推動者。信他的鋼鐵意志和高瞻遠矚的領導力,將把世界從美國的動盪中解救出來。

雖然《紐約時報》不忘把中國和美國放入威權主義對抗民主美國的框架中分析,但他們作為美國東岸精英,也確實對特朗普的自利孤立主義不敢恭維。所以《紐約時報》甚至不敢過份否定習主席要將把世界從美國的動盪中解救出來這種努力。或許《紐約時報》的精英們,也很想有人把他們從特朗普的動盪中解救出來。

習主席在新年講話中提到,「夢雖遙,追則能達;願雖艱,持則可圓」。他希望所有中國人咬一咬牙,堅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難苦奮鬥,捱過2025年世界的驚風惡浪。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