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石榴台專訪|港台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 提升效率與節目質素

社會事

社會事

社會事

石榴台專訪|港台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 提升效率與節目質素

2024年09月27日 07:00 最後更新:12:08

香港電台持續發展智慧廣播,最近正式啟用位於觀塘的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致力發掘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節目製作,使節目製作人員有更大的創作空間,提升工作效能和節目質素。《石榴台》專訪請來香港電台總監(製作事務)韋佩文,為大家講講他們AI 的發展。

AI主播越變越真

《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對於港台人工智能主播Aida的亮相有很深刻印象,韋佩文表示,AI科技在這世代不可避免,希望好好運用於節目製作上:「一推出時我們會認為這是Aida 1.0,意思是我們有發展,希望繼續改善及進步,到現在Aida已經有2.0,未來會發展3.0。」「希望Aida好像《木偶奇遇記》的故事一樣,會慢慢變成『真人』,無論她的說話口音、表情、動作等。」

《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表示,香港電台對於「創新」接受程度都很高。韋佩文亦同意他們「大膽」嘗試,並形容這是作為廣播行業需要有發展的遠景:「如果將科技只是研究,並沒有真實去應用,前進的幅度就會比較慢。直接將技術應用出來,之後收到很多正面的回響,這些聲音都能夠幫助我們去改善,發展AI的工作亦不會慢下來。港台的員工亦會努力學習應對挑戰。」

韋佩文又說,在今年AI Lab 成立之前,港台同事已經成立不同小組,去搜羅各地的AI工具做研究,去實驗及改良,最終找到一些生成工具適合用於製作之上,包括語音生成文字、文字生成影像以及影片的工具:「港台不同部門都有在應用。不過現階段有很多還在摸索之中,有時AI所輸出的結果都不穩定,需要用方法去讓AI去學習去進步,最終達至我們想要的效果。」盧永雄表示,AI製作出滿意的效果都只是時間的問題。

透過AI 讓廣東話主播懂說其他語言

香港是一個多民族及語言的社會,李彤亦了解到,港台已經利用AI,可將主持生成不同語言廣播,以服務香港不同語言的聽眾或觀眾。韋佩文回想在疫情期間,需要製作聲帶宣傳防疫措施的困難,突顯AI的重要:「當時要找一些不同少數族裔語言的人去做錄製,工程是相當浩瀚。但現在有AI工具生成試驗後,錄了廣東話後,透過AI翻譯及生成英文、普通話,甚至印尼、韓國、日本、法國及西班牙語。」盧永雄說:「主持只要拍一條片,變成其他語言,一按掣就能製作不同語言版本,員工只要驗查有沒有出錯就可以了,有助節省製作時間。」

王牌節目《傑出華人系列》AI修復 效果比傳統更好

香港電台自1997年推出《傑出華人系列》,這經典系列最近亦運用科技,把這些珍貴的訪問內容,更好地展現於觀眾眼前。韋佩文表示由於節目拍攝年代久遠,要再推出時也要合乎現時觀眾的視聽要求:「他們未必能接受當年模擬制式。使用當年的影片質素,在現時來說都是『鬆、郁、矇』的。用AI復修就能提升畫面質素,並提升了工作效率,我們可節省三分一至五分一人手。」

AI能提升工作效率與效果

韋佩文以《傑出華人系列》AI修復效果為例,效果比起傳統更好,相比傳統做法,同事節省了不少時間去做一些重複性的工作,他們便能用更多的時間做一些更有創意的工作,包括對美學的要求等,讓他們的能力發揮得更好。

主持參觀AI Lab了解運作(巴士的報記者攝)

主持參觀AI Lab了解運作(巴士的報記者攝)

AI Lab推動人工智能教育 再作更多嘗試

李彤問,近年AI成為城中熱話及焦點,成立了AI Lab後,除了製作節目,還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去了解AI 、實際應用,甚至可以吸引他們進入這行業,培養人才。韋佩文表示當AI Lab成立後,除了培訓員工,亦肩負教育公眾的使命,將之用作推動媒體教育,包括邀請青少年學生來參觀,認識AI和電視製作的融合,啟發創意思維。同時,亦向他們灌輸應用AI的道德責任,包括誠實(例如標示使用了人工智能輔助製作)、尊重知識產權、提防生成內容可能偏頗等。

青少年學生參觀AI Lab(港台提供圖片)

青少年學生參觀AI Lab(港台提供圖片)

韋佩文希望,香港電台繼續在創科發展的前沿多作嘗試,包括利用雲端科技進行遠程拍攝以及5G影像傳送等等,希望在製作上做得更方便,員工外勤工作上可以更輕鬆。

香港電台除了自家設立AI Lab 外,亦與不同機構合作,致力推動跨行業創新,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樞紐。例如港台已經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展開三年的合作計劃,透過科技國公司的Digital Living Lab,與園區創科公司分享港台過去豐富的歷史數據資料,推動跨行業的數據共享。港台亦與香港中文大學的InnoHK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簽署為期兩年的合作備忘錄,加強公共廣播機構與科研界之間的合作,當中,港台會開放豐富的廣東話資料庫,供中心用作人工智能多語言語音的開發。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7112

往下看更多文章

石榴台專訪|科研落地:北都建智能小工廠 建立「一帶一路」政產學研聯盟

2024年09月26日 07:00 最後更新:09月27日 11:55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格局也不只限於香港,更是幅射大灣區。香港理工大學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早前提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書》,內容提及北部都會區有巨大潛力,發展成可持續社區及智慧城市。

理大副校長(研究與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以及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在《巴士的報》石榴台專訪中表示,政府可牽頭帶動發展融入大灣區,而北都可發展成智慧城市,建構「大學城」引入智慧小工廠及研究所等,更能激勵產學研協作。

他們又建議政府建立「一帶一路」政產學研聯盟,在當中發揮主導作用。理工大學也企劃率先與哈薩克頂尖的大學合作,聯手發展酒店業、培訓酒店人才。

趙汝恒教授(右二)與崔永康教授(左二)接受《巴士的報》石榴台專訪 (巴士的報記者攝)

趙汝恒教授(右二)與崔永康教授(左二)接受《巴士的報》石榴台專訪 (巴士的報記者攝)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北都接近大灣區 加速香港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建議書中涉及香港及大灣區科創發展總共有七個點,最先講及的就是北都都會區發展,理大認為,北都在技術創新和智慧城市發展擁有具大潛力,尤其是大灣區合作。趙汝恒教授表示,香港有多所世界前列的高等院校,由「0至1」基礎研究相當出色,院校發表優秀文章是沒問題,關鍵在於由「1至10」到「10至N」,即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是有極多改善空間:「香港的大學的實驗室地方太細,亦未有太多空間製造場景繼續試驗研究,香港彈丸之地應用場景不足。」「內地人口超過十億,不同城市提供不同應用場景,即使大灣區已經很多了。」

趙教授認為,香港發展北都都會區相當重要,發展空間充足:「一旦建立了大學城或與主要企業建立聯合研究中心,就能夠將多家本地頂尖院校的科技進一步落地轉化。」而北都另一優點是接近大灣區多個城市,特別是智慧產業發展蓬勃的深圳:「那裡可以接觸更多創科投資基金,而科研成果轉化能夠對應內地市場,幅射至全國多個城市。」

理大副校長(研究與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 (左) (巴士的報記者攝)

理大副校長(研究與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 (左) (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提速科研發展協作 助國家2035戰略目標

趙教授亦指,北都發展說了幾年,香港是時間要把握時間加快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說要2035年要將中國建設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一旦2035年才建成北都,坦白說到時也不必需要香港了。」《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同意觀點:「這個時候才建成的北都,參與國家發展的程度就低了一點。」

盧永雄認為,香港理工大學參與幫助國家探月工程,能夠體現出香港科研實力。趙教授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證明擁有先進實驗室的重要性:「理工大學除了培養出一系列科研人才外,最重要是有一個『工業中心』,擁有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先進智能配送系統,更有實戰經驗的工程師,才能夠成功研製探月工程『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最終協助國家到月球採樣。」趙教授再補充:「如果北都有更多空間,除了做基礎研究,也能生產更多設備的『雛型』(prototype)進一步科研,這樣就更能夠促進科技發展。」

嫦娥六號取樣裝置協助國家執行月球採樣任務(新華社圖片)

嫦娥六號取樣裝置協助國家執行月球採樣任務(新華社圖片)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為國家嫦娥六號完成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的創舉。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為國家嫦娥六號完成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的創舉。

孕育出創科卻留不住 突顯北都發展重要性

《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表示,香港有孕育出創科,但最終初創企業未有在香港落戶的例子。盧永雄補充:「香港擁有或能夠培養出極多的科研人才,如果北都已經有『大學城』或聯合研究中心,香港有更多初創發展的配套,就能夠成就更多他們的創新意念,並在香港孕育出來,並在香港發展。」

趙教授同意,同時指出現時高端生產技術,一些智能科研工場與以往我們想像的已經有很大不同,所需空間不需很多:「有些產業研發中心是一個『cubical』(小空間、小間隔),裡面已經擁有智能機械、大數據、自動化系統等,現時深圳光明區的實驗室就是這樣。」趙教授認為香港再工業化未來是需要行這一條路,而北都產業園區,未來可以雲集很多不同智能小工場及科研中心。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崔永康教授表示現時北都是一個良好發展「智慧」城市的契機,除了創科,還可以建立可持續社區,以社區為本的模式整合各類社會服務設施:「現時各區的社會服務很零碎,北都就能發展成一個智慧、完整的領域,滿足現在與未來民眾多樣化且多變的需求。」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 (右) (巴士的報記者攝)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 (右) (巴士的報記者攝)

政府可於建立「一帶一路」政產學研聯盟中發揮主導作用

理工大學表示,為了加快實現國家戰略願景,香港必須與「一帶一路」國家建立政產學研合作伙伴關係。崔教授表示,去年理大主辦「一帶一路」聯盟發起機構論壇,了解到很多參與的「一帶一路」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都希望可以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展開更緊密的政產學研合作:「有很多不同地方的高端、高技術的人才,對於香港的高等院校都相當信賴。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亦有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等等,都希望集合智慧解決不同的社會問題。」

崔教授表示,「一帶一路」首倡之地哈薩克,已經計劃率先與理工大學酒店與旅遊管理旅遊學院合作,培育當地人才:「理工大學的酒店與旅遊管理學科全球首屈一指,哈薩克當地頂尖大學希望與我們合作,所以我們11月就與他們磋商,簽署諒解備忘錄。」李彤補充表示,受俄烏衝突地緣政治影響,有很多俄羅斯科創公司及高端人才都走到哈薩克發展,而中國與中亞良好的合作關係也帶旺了哈薩克:「我20多年前首次到哈薩克採訪時只有一家酒店,到第二次去時已有一家中國投資的高級酒店。香港在酒店及旅遊管理非常先進,所以有很多經驗可以分享。」

理工大學酒店與旅遊管理旅遊學院 (理大圖片)

理工大學酒店與旅遊管理旅遊學院 (理大圖片)

理工大學表示,現今香港的創科發展迅速、也是作為與內地及大灣區的橋樑,香港在多方面都能夠成為「一帶一路」國家仿傚的智慧城市,建議特區政府,可以在建立「一帶一路」政產學研聯盟當中發揮主導作用,推動跨部門發展合作機制,更好的去說好中國及香港的故事。

共創明「Teen」計劃可在一帶一路國家推廣

理工大學也向政府建議,將「共創明『Teen』計劃」,從香港擴展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崔教授表示這項計劃是一項香港精準扶貧的工作,成立兩年以來以實際的行動提升青少年的技能,協助他們向上流,從而主導自己的人生,已有很多成果:「『一帶一路』國家當中也有面對青年教育及生活配套不足等問題,他們的社福設施未必健全,香港社福制度相對成熟,能否為建設一帶一路國家出一分力?」坦言這些香港的故事,可以推廣出去,提升香港形象。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建議書全文:https://www.polyu.edu.hk/precit/research/publications/

收看石榴台專訪完整版:https://www.bp-links.com/p/7096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