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離美返中:希望盡量多培養學生

博客文章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離美返中:希望盡量多培養學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納米發電機之父」王中林離美返中:希望盡量多培養學生

2024年09月25日 11:04 最後更新:11:23

美國政府「打擊經濟間諜的行動」引發寒蟬效應,越來越多華裔科學家放棄美國的工作,選擇回到中國。

《南華早報》9月24日披露,一位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的頂尖華裔科學家結束了在美國數十年的職業生涯,回到他的祖國中國開展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相關研究。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出生於1961年的王中林是納米能源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他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了近30年,在該學院的個人主頁上寫著,王中林「以其出色的創造力和生產力被視為全球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領域的先驅和領導者」,他在科研上最突出的貢獻納米發電機和自供電傳感器,為無需電池即可自供電的無線設備開闢了技術潛力。

綜合多家中國媒體報道以及一位佐治亞理工學院教授的證實,《南華早報》稱,王中林現已辭職,並在北京他幫助創立的研究所全職工作。截至該報發稿前,王中林本人和佐治亞理工學院都沒有對此事進行回應。

據報道,2010年底,王中林來中國參加一個會議,時任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白春禮詢問他是否有興趣帶頭建立一個專注於納米能源和納米系統的研究所。王中林回美國後立馬向佐治亞理工學院申請,在獲得批准後,他幫助中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是2012年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聯合共建的新研究單元,該研究所於今年7月召開了第一屆理事會成立大會暨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根據其官網信息,此次會議通過表決聘任王中林院士為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

王中林。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官網照片

王中林。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官網照片

9月16日,全球最大學術出版商Elsevier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共同公佈的最新世界「標準化引文指標全科學作者數據庫」排名中,王中林在職業生涯影響力總排名中再次排名第二,在單年度科學影響力排名中連續五年排名第一。不過,《南華早報》指出,他所屬的機構從佐治亞理工學院變成了中國科學院。

王中林1978年考入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982年憑借優異的成績被選中參加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倡導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習納米學科。這為他後來在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上月《中國科學報》的採訪中,王中林回望這段經歷,稱CUSPEA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對我個人來說,CUSPEA是我科研生涯的重要轉折,李政道先生最重要的貢獻是為中國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門』。」王中林說道。

據他介紹,CUSPEA在美國的組織聯繫工作都是李政道親自操辦的。李政道建議設立少年班、建成博士後制度、開創CUSPEA等等人才項目對中國的貢獻不可估量,他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直是我的榜樣,現在我也盡量多培養學生,希望用我所學為年輕學子搭建一個平台」。

1999年,李政道(右)和王中林(左)在人民大會堂合影。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官網照片

1999年,李政道(右)和王中林(左)在人民大會堂合影。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官網照片

《南華早報》指出,王中林在佐治亞理工學院指導了大量年輕科學家,他在個人資料中列舉了這些科學家的去處,其中許多都回到了中國工作。

該報指出,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領域對北京和華盛頓都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在能源、醫學以及軍事技術上有著廣泛的應用。中美兩國政府都為相關領域的研發項目提供了資金。

近年來,美國嚴格「審查」兩國在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領域的合作。美國頂尖化學家和納米科學家、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前主任查爾斯·利伯(Charles Lieber)因與中國高校合作,於2020年被捲入美國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2021年12月被判有罪後,2023年被軟禁。上月底,他宣佈,正在「香港、中國大陸和其它地方」尋找工作機會。

《南華早報》今年7月的一篇報道援引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稱,越來越多華裔科學家選擇放棄美國的工作回到中國,他們做出這一決定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美國政府的「打擊經濟間諜的行動」。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和制度研究中心稱,自2018年美國實施「中國行動計劃」以來,離開美國的中國科學家人數增加了75%。

佐治亞理工學院同樣也因為美國的無理制裁,於本月初宣佈退出了一項近8年的合作項目。9月6日,該學院在其官網上宣佈,由於天津大學在被美國政府制裁的實體清單上,他們將退出其在深圳的合作辦學機構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深圳學院,終止其與中國天津大學和深圳市政府的研究和教育夥伴關係。

早在今年5月,因為佐治亞理工學院與天津大學合作開發尖端技術,該學院就受到了美國國會審查。當地時間9月23日,美國共和黨人領導的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和眾議院教育與勞動力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再次將矛頭對準了包括佐治亞理工學院在內的三所美國高校,聲稱他們在與中國的合作辦學項目中,向中國「轉移了關鍵的美國技術和專業知識」,並指責美國高校在向聯邦政府報告中國資金來源方面存在失誤。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要求獨立取樣監測日本核污水 專家解讀必要性及中日共識重點

2024年09月24日 12:39 最後更新:12:48

9月20日,中國外交部網站發佈消息,中日雙方就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問題達成共識;其中提到,中方敦促日方全面配合建立利益攸關國實質參與、獨立、有效的長期國際監測安排,並同意中方獨立取樣監測,以及逐步取消對日水產品限制等議題。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AP圖片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AP圖片

監測點的設立目標有哪些?日本核污染水排放的危害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夠有效避免福島事故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內地《觀察者網》對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安全研究所所長駱志平,從專業和技術層面分析了關於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一些疑慮。

之前,日本排斥中國、太平洋島國這些相關國家介入核污水取樣和檢測。

中日間最新達成的共識中提到了監測點設立的問題,共識還提到,「確保中國等所有利益攸關國有效參與其中以及這些參與國的獨立取樣監測、實驗室分析比對得以實施。」

駱志平說,這個共識主要提的是獨立取樣和監測。

整體而言,福島核污水排放的監測應該可以分兩大部分:一個是在福島事故的源頭,即福島核電站周邊進行測量;另一個是中方最近一年多一直在做的,即從中方國家沿海以及離福島較遠的海洋環境中取樣監測。

指在源頭的監測點設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中方要覈實日本排放的污水裡面各種放射性元素的濃度和排放量是否與之前日本公佈的數據一致。中方可以對排放前的管道污水或者儲存在容器里的污水進行取樣監測,除此之外,排放口附近的海水、海洋生物或者底泥,都可以用來做取樣監測。

這麼做的根本目的是覈實日本核污水排放源頭的信息,從而對日方的排放行為進行監督。既然是獨立監測,就意味著可以根據中方對整個排放過程的判斷,進行必要的取樣和監測。

駱志平介紹,實際操作中,為了讓這個數據具有可比性,主要會在和日方差不多的點位進行數據取樣和測量,將來出來的數據如果相同或不同,才有可分析的價值。當然,也不排除中方根據需要,除這些取樣點之外,根據中方的技術判斷,在認為必須取樣的一些點位進行單獨取樣。

這次共識裡面提到的獨立取樣監測,未來還要討論具體方案。

日本核污染水排放已經過去一年多了,民眾對於核污染水的顧慮及擔憂較大。

核污染水具體會如何影響海洋生態?對於沿海漁業以及食品安全,帶來了哪些影響?就這個大家一直關心的問題,駱志平解釋稱,核污染水排放的兩個最重要影響,一是生態環境安全問題,二是食入水產品的健康安全問題。所以中國特別關注這次事故的發展,一直對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事情非常重視。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當超過一定標準的放射性污水被排放進海洋之後,它對人類的影響途徑還是比較明確的。例舉幾個大家能感受到的途徑,一是排放後,如果人在海邊散步或游泳,人體可能會受到放射性照射,這是非常直觀的一個途徑。二是像海洋中的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會通過食物鏈途徑進入人體,從而對人體造成損害。當然,這個損害的前提是有大量超過限值的放射性核素進入整個生物圈。

所以大家特別關注獨立取樣監測,因為判斷對人體是否存在危害,一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對水產品進行測量。中國對於水產品裡面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檢測標準是非常嚴格的,如果測量發現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很低,遠低於中方的相關標準,就意味著這個水產品是無害的。

這就是為什麼此次中日共識裡邊,尤其強調獨立監測的重要性。

另外,中國自2023年8月24日(含)日本正式排放核污水起,就宣佈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這次共識中提到「中方將……基於科學證據著手調整有關措施,逐步恢復符合規准的日本水產品進口。」

這個恢復進口的標準是什麼?預估時間會是多長?

駱志平說,從去年排放至今,日本方面進行了大量監測;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框架下,也公佈了很多數據。基於這一年多來的數據,基本證明排放對海洋魚類等水產品沒有造成放射性污染。於是,中方基於現實考慮,將來可能根據監測結果會逐步放開進口。

那麼,逐步放開的基礎,一是基於日本繼續排放的情況,因為這個排放要持續三十年的時間,在此過程中,日本會持續公佈大量的測量結果;同時,中方也會在排放源頭、以及我國沿海海域進行獨立取樣監測。應該說,最後判斷的標準就是日方的監測數據沒有什麼問題,同時中方的監測數據也在標準以內。

嚴格來說,這個標準其實也不複雜,就是中方的海水以及水產品單位質量裡邊的放射性含量。就現在來看,這個含量是極低的,基本上判斷不出福島海水的污染影響。如果今後持續是這樣的狀態,那麼中方就可能會在今後逐步開放相關的水產品進口。因為根據中方的判斷,如果維持這種狀態,水產品是安全的,海水也是安全的。

日本東京豐洲市場的金槍魚拍賣現場。資料圖片

日本東京豐洲市場的金槍魚拍賣現場。資料圖片

核能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但同時它的破壞力和安全隱患令人擔憂,一些核相關的工作人員平時也可能接觸到放射性元素,沒有一個國家希望再次看到福島事件的慘劇發生。

作為核物理工作者,駱志平說,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人類社會的任何生產活動,都是收益的同時伴隨一定的風險。

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天都在發生一些交通事故,導致一些人員傷亡。但中方恐怕不會說因為交通事故就不要開車,或者停止所有的交通。當然交通事故跟中方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感受會深刻一點,而核能的開發利用可能跟大家比較遙遠,所以大家很難去理性或科學地看待這個事情。

事實上,從事核工業的工作者一直在採取諸多努力去改變這種現狀。比如,在核電站的工作人員,可能或多或少會接受到一些放射性照射,中方稱之為「職業照射」,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今天對「職業照射」的控制是非常嚴格的,而且中方已經有充分的手段去保護中方的工作人員。從安全管理的角度來講,對於核電站的工作人員以及其他核工業工作人員而言,哪怕受到這個照射,它也是極其微量的,對身體健康不會產生影響。

大家可能對切爾諾貝利、福島事故印象比較深刻,但無一例外,這些大家知道的這些事故都是很久以前開發的反應堆。福島事故的沸水堆是在六十年前建造的,像切爾諾貝利的核電站技術早就被淘汰和禁止了。中方現在用的反應堆堆型,它發生嚴重事故的概率極低。中方可以認為在壽期內,不太可能會發生像福島事故這種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重大事故。

其次,限制事故後果的技術也一直在進步,比如華龍一號,中方從理論上假設極限情況下有放射性釋放,通過雙層安全殼的設計,把它限制在核電站的廠房以內,從而避免事故外溢對環境造成影響。總體而言,對中方現階段的發展還是很有信心的,可以保證中方不會發生類似於因幾十年前的技術而引發的悲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