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家三代接力戍邊 「人民衛士」巴依卡: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

博客文章

一家三代接力戍邊 「人民衛士」巴依卡: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一家三代接力戍邊 「人民衛士」巴依卡: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

2024年10月01日 11:01 最後更新:11:11

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日前在京舉行,獲表彰者中有位少數民族老人巴依卡,他有什麼樣的故事?

9月29日,習主席向「人民衛士」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巴依卡頒授獎章。新華社圖片

9月29日,習主席向「人民衛士」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巴依卡頒授獎章。新華社圖片

央視新聞報道,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巴依卡一家三代70多年守衛邊境。今年72歲的塔吉克族老人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是家中的第二代護邊員,近40年的戍邊生涯中,他一直在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帕米爾高原,為邊防官兵指向帶路,參與巡邊護邊,行程超過3萬公里。今年9月,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被授予「人民衛士」國家榮譽稱號。

報道說,海拔3100多米的塔縣地處帕米爾高原東南部,群山圍繞,全縣有800多公里長的國境線,當地居民歷來就有愛國戍邊的傳統。在巴依卡老人的家中,陳列的照片、獎狀、證書記錄著一家三代70多年的戍邊故事。

巴依卡的父親是家中的第一代護邊員。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在邊關建立哨所,但山路崎嶇複雜,從各地而來的官兵不熟悉路,巴依卡的父親凱力迪別克主動找來,為巡邊的解放軍帶路,這也是一家三代接力戍邊的起點。

1972年,20歲的巴依卡在父親的帶領下第一次參與巡邊工作,為紅其拉甫邊防連做嚮導。紅其拉甫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沿途要翻越多座雪山、還要過冰河,經常發生雪崩、山石滾落、泥石流等情況,往返一趟少則半個月,多則一個月。

盡管一開始不太理解父親,但父親一再向巴依卡交代巡邊的重要性,並叮囑一定要守護好祖國的界碑。從1973年開始,巴依卡獨自給邊防官兵做嚮導,一走就是將近40年。慢慢地,他與戰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越來越理解父親曾對他說過的話。「家是塔縣,國是中國,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我倒下了還有我兒子,兒子倒下了還有我兒子的兒子,這是我爸爸說的。」巴依卡回憶道。

央視截圖

央視截圖

長年的戍邊工作,巴依卡的頭、肩膀、肋骨和腿多次受傷,2001年的一次巡邊,他摔斷了5根肋骨;2004年,他帶上大兒子拉齊尼一起巡邊。後來,他還出現了嚴重的高原性心臟病,做了搭橋手術。2009年,57歲的他再也難以上山了,就將巡邊嚮導的接力棒完全交給了兒子拉齊尼。

央視截圖

央視截圖

拉齊尼是家中第三代護邊員,接續巡邊後,他也在帕米爾高原邊防線上的每條河流、每道山溝、每塊界碑旁留下了足跡,也像父親那樣,給風吹日曬的界碑描紅。但2021年1月,拉齊尼在喀什搶救一名落入冰窟的兒童時不幸犧牲,年僅41歲,被追授為「時代楷模」。

時至今日,巴依卡每每談及兒子都會動容。

在紅其拉甫邊防連的文化牆上,掛著巴依卡和拉齊尼父子巡邊的照片,每當新兵入連,老戰士都會講述他們一家三代愛國戍邊的故事,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位新戰士和當地的每一位護邊員。

央視截圖

央視截圖

如今,從海拔4100多米的紅其拉甫邊防連,到海拔4700多米的吾甫浪溝溝口,已經修通了公路,往返巡邏所需要的時間大大減少。與此同時,巡邊條件也在發生著變化,直升機、無人機等手段已經廣泛運用。巴依卡說,希望拉齊尼的兒子長大後,能成為家中第四代護邊員,沿著他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昨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向黃宗德頒授「共和國勳章」。93歲的黃宗德被攙著從輪椅站起來發言,這一幕令眾多網民動容。

黃宗德表示,這不是自己一個人的榮譽,這份榮耀屬於人民軍隊的每一員:「千千萬萬英烈,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犧牲了寶貴生命,他們是真正的英雄,這份崇高的榮譽同樣屬於他們。」

黃宗德。

黃宗德。

他說,當兵是為了新中國

1931年,黃宗德出生在山東榮成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由於家裡人多糧少,黃宗德只讀了兩年小學就輟學,在附近村莊給地主富農打工。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親屬中有中共地下黨員,在他們的影響下,黃宗德加入了青年抗日先鋒隊,傳遞消息、站崗放哨。

那時,對生死還沒有概念的黃宗德牢記一句歌詞:「英勇殺敵在前面,眾心協力大家一起上前線,重傷不叫苦,輕傷不下火線……」如今已93歲高齡的他,腦海中還清晰記得這段旋律。

1948年12月,17歲的黃宗德參軍入伍,成為當時的榮成縣海防大隊的一名戰士,次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伍後,黃宗德先後參加了渡江戰役、江西剿匪,逐漸成長為戰鬥骨幹並多次立功。回憶起第一次參加戰鬥,黃宗德說:「我也不會水,是一位老鄉把我架著上了岸。但有一個信念,我絕不能犧牲在這兒,我們要解放全中國。」

那年22歲的他俘虜22個敵人,「下了戰場,一個排只剩下3人」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朝鮮戰場形勢的突變,也使中國大陸的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同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52年8月,21歲的黃宗德跟隨部隊入朝作戰 。

1953年初,黃宗德所在的部隊堅守朝鮮中線平康陣地,對面的敵人築有堅固的防禦陣地。敵方依仗優勢的裝備,把志願軍戰士封鎖在地堡和交通溝裡。

當時,黃宗德帶領的6班駐守在兩個小土堡里,防敵設施非常薄弱。他回憶:「沒有大米,吃的高粱米,咸豇豆,咸蘿蔔乾,沒有水吃,就吃炸彈坑的雪水。一共在那裡守了152天。」

在對敵前沿陣地,黃宗德參加小規模行動32次,參加戰鬥17次,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提起戰場的慘烈,他回憶:「在戰爭期間腿上有一個布條,上面寫著叫什麼名字,家是哪裡的。我們副連長曹樹雲,一個炸彈下來炸飛了,最後就找到一隻腿。」

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金城反擊戰。黃宗德所在的部隊奉命攻打上九井西山。他們面對的是雷區、鐵絲網和火力點交織構築起的防線,被敵人叫囂為「模範陣地」。

冒著敵人密集的彈雨,黃宗德第一個躍出陣地,率領全班突破7道鐵絲網,攻下敵前哨陣地。之後,他獨自一人遭遇了躲在坑道內的殘敵。在衝鋒槍被打壞、右前胸負傷的情況下,他沒有退縮,而是用手榴彈和炸藥包將敵方藏身的坑道口炸塌。他還帶領戰友策應兄弟部隊突破敵防線,連續摧毀敵5個火力點,攻佔主峰。

戰鬥打了整整一夜,慘烈程度超乎想象,全連最後僅剩13人。

這次戰鬥,22歲的黃宗德打掉敵地堡3個,斃敵7人,隻身俘敵22人。他講述:「敵人一個一個出來,一數是24個,門口那兩個炸死了,抓了22個。下了戰場我們一個排剩下3個,一個連剩了13個人。」

因表現英勇,他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並榮立一等功。然而,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卻沒能等到這一天。

他說,寧願自己犧牲,也不能丟掉犧牲戰友的遺體

赴朝作戰期間,惡劣的環境使黃宗德患上糾纏終身的皮膚病、風濕病,至今仍有三塊彈片留在體內。

70多年前,一場場戰鬥、一次次衝鋒,在黃宗德心裡未曾褪色半分。每每想起那些出生入死的戰友,他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我的老連長、副連長犧牲了,打得腸子都流出來了,趴在地堡裡。有個新戰士叫蒲中華,打負傷了,他就趴到鐵絲網上,他說『班長,班長,從我身上過吧』。我就從他身上過去,他犧牲了。」

在平康陣地小部隊活動時,黃宗德失去了3位戰友。「我在那看著3個烈士,趙正魁、盧苟強、朱宗少這3個名字留在我腦子里。」

黃宗德趴在戰友身邊好幾個小時,等著部隊來找,將戰友遺體抬回去。當被問及如果部隊找不到他們怎麼辦時,他說:「我就跟著死。我空著回去,我沒有辦法交代。我是班長,他們是戰士,把3個戰友丟掉,我自己跑回去,我不成了逃兵了嗎?」

他說,「我是幸存者,他們才是英雄」

從朝鮮回國後,黃宗德先後擔任過連隊指導員、團政委、師副政委等職務,多次參加國家和軍隊的重大慶典及外事活動。

胸前一枚枚獎章,默默講述著他不朽的功勳:榮獲「二級戰鬥英雄」、勝利功勳榮譽章,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被朝鮮授予「一級國旗勳章」。

每當他接受榮譽獎章,總是忍不住想起逝去的戰友,「我是幸存者,他們才是英雄」。

緬懷先烈,致敬老英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