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德國智庫:西方國家過去20年對中國商品「依賴度顯著增加」 中國剛好相反

博客文章

德國智庫:西方國家過去20年對中國商品「依賴度顯著增加」  中國剛好相反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德國智庫:西方國家過去20年對中國商品「依賴度顯著增加」 中國剛好相反

2024年10月03日 15:37 最後更新:15:42

號稱是「歐洲最大的中國問題研究智庫」-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所(MERICS)於當地時間10月2日發布一份分析報告,指過去20年,儘管針對中國的貿易限制一直在不斷加劇,但西方國家對中國商品的使用程度卻「顯著增加」;反之,中國則減少了對來自美國和歐盟商品的依賴。

報告分析了自2000年以來的數據後發現,美國和歐盟在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方面,對中國的進口需求最為明顯,同時在一系列行業中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紡織品和家具就是「高度依賴」的領域。

MERICS分析報告指, 美國和歐盟在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方面,對中國的進口需求最為明顯。(來源:MERICS網站)

MERICS分析報告指, 美國和歐盟在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方面,對中國的進口需求最為明顯。(來源:MERICS網站)

MERICS報告的發現,是在美國今年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電動車電池、太陽能電池和鋼鐵產品加徵關稅之後得出的,同時也是自特朗普政府對價值5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進口關稅之後,持續六年的貿易爭端的最新進展。

除美國之外,過去一年,歐盟也加大所謂「反補貼調查」的力度,並提高了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主要涉及與利潤豐厚的電動車產業所相關的商品。

MERICS表示,2022年,在大約5,000種商品中,美國有532種「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幾乎是2000年所記錄到的4倍。同時,歐盟的數字為421種,約為2004年的三倍。

然而,在過去的24年裡,中國對於美歐的依賴程度則有所降低,中國將依賴美國的產品從116種減少到57種,將依賴歐盟的產品從235種減少到120種。

數據顯示,2004年,美國和歐盟合計佔中國總進口額的一半以上,而自那以後,中國對美國和歐盟商品的依賴程度一直在穩步減弱。如今,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更加依賴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商品,例如鐵礦石和大豆。

中國對於美歐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來源:MERICS網站)

中國對於美歐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來源:MERICS網站)

MERICS高級經濟學家弗朗索瓦·奇米茨(Francois Chimits)在報告中稱,中國對已開發經濟體「技術密集型」投入需求的減少,催生了一種所謂的「依賴不對稱」現象。 「僅依賴一個外國合作夥伴進口商品的風險,已經(被)提上了政治議程」。該研究所認為,美國的關稅「很可能效率不高」,並促歐盟評估其對中國商品依賴的風險。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 Yusof-Ishak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賈揚特·梅農(Jayant Menon)說,數據顯示出這些制裁對中國貿易的影響有限,也並不令人感意外。他說,汽車、電子和電氣機械等產業鏈可能會掩蓋其他「嵌入式」(embedded)產業鏈,如這些產品的零件產業鏈。

「中國已融入所有關鍵產業的所有供應鏈之中。」梅農解釋:「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將其移除,但這些零件中的每一個都有自己的供應鏈——而中國正是這些供應鏈的一部分」。

中國已融入汽車、電子和電氣機械等關鍵產業的供應鏈之中。(AP圖片)

中國已融入汽車、電子和電氣機械等關鍵產業的供應鏈之中。(AP圖片)

商業情報平台四方維(Supplyframe)的首席行銷長理查德·巴內特(Richard Barnett)表示,過去老式半導體的生產,伴隨著的是美國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設備,雖然這些晶片的速度不足以支撐尖端運算系統,但通常可以滿足對效能要求不那麼高的應用需求。不過,他提醒,包括電動車在內的現代汽車領域通常沒有插入式的替代品。

過去五年,美國官員阻止了向中國轉移先進技術,尤其是半導體領域的技術,並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遏制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的活動。報導稱,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的晶片產量同比大幅增長40%,達到981億個集成電路,這表明中國正在加快低階「成熟」晶片的生產,而美國則試圖遏制中國在新一代晶片方面的進步。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曾強調,科技創新是人類發展進步的成果,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獨享,更不應該利用科技優勢來遏制別國發展。 「脫鉤斷鍊」是把雙面刃,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損害自身利益。中國不贊成「脫鉤斷鍊」,也無法阻擋中國發展。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伊朗導彈攻擊以色列細節曝光 以反導攔截系統「抱頭挨打」

2024年10月03日 12:39 最後更新:12:44

當地時間10月1日晚上7時30分許,伊朗革命衛隊航天部隊向以色列發起大規模彈道導彈進攻,上百枚彈道導彈從伊朗西部東阿塞拜疆省大不里士等地的導彈基地呼嘯升空,彈道導彈彈群如流星般划破長空,撲向以色列。

AP圖片

AP圖片

此情此景,以色列全境拉響防空警報,數百萬人紛紛跑到地下室或者避難所躲避,革命衛隊彈道導彈接踵而至,將預定要打擊的目標炸成了一片火海。由於事發緊急,今次攻擊有幾個要點值得留意:

伊朗導彈攻擊的規模

首先是革命衛隊航天部隊此次實施彈道導彈攻擊的方式和規模。從革命衛隊實施彈道導彈攻擊的方式來看,伊朗大不里士附近的民眾,有多人拍攝到了革命衛隊航天部隊導彈齊射的畫面,從同時發射的彈道導彈數量來看,單一導彈基本戰術兵團發射了18到20枚彈道導彈,基本上相當於革命衛隊一個旅級單位的一次齊射的彈道導彈同時發射數。

伊朗民眾拍攝到的導彈發射畫面

伊朗民眾拍攝到的導彈發射畫面

目前根據拍攝到的視頻,基本證實革命衛隊在同一時間段內,有2到3個旅在齊射,證明瞭這已經達到了由多個基本戰術兵團同時實施的常規彈道導彈突擊戰役一級,以革命衛隊導彈部隊的實力來說,打擊規模不小。

而從以色列方面通報的伊朗彈道導彈發射數量來看,以色列方面的說法十分混亂,一開始說伊朗發射了一百餘枚導彈,在事發後大約10分鐘的時間內迅速調整為伊朗發射了超過400枚彈道導彈,又過了大約一個小時,最終數據是說伊朗發射了大約180枚彈道導彈。

內地軍事博主「大伊萬」傾向於認為以色列的最終通報,也就是這180餘枚的數據,是相對可靠的。所謂的100枚,可能只是在反導預警的「綠松石」雷達上與伊朗彈道導彈彈群早期接觸時,暫時出現在雷達屏幕上的光點數目,而400枚導彈,大概率是以色列在手忙腳亂之下一些媒體發生了誤報,只有在反導攔截作戰結束之後進行最終的戰果統計時,這「180枚左右」的數據是相對準確的。

但注意,也只是「相對準確」,以色列沒那個本事分清楚被雷達截獲的,到底有多少導彈彈頭,有多少分離的助推段,有多少伊朗導彈釋放出的質心式誘餌。在「綠松石」雷達上,這些目標大概率都會被算作是一枚導彈,且盡量多報一些導彈目標,也有利於讓自己的攔截率好看點。

按照伊朗昨天發射的「Emad」彈道導彈,「Shahab-3」彈道導彈,「Fateh」彈道導彈普遍都使用一級助推器加上彈頭,頭體可分離的設計來看,預計以色列雷達觀測到的所謂「彈道導彈」,大概有一半左右都是彈道導彈彈體或者質心式誘餌,伊朗革命衛隊昨天同時發射的彈道導彈數量,在一百枚左右。

伊朗革命衛隊打出去這麼多彈道導彈,事前有沒有通報,以色列軍隊實施反導攔截作戰的效率如何,從中反映出怎樣的問題?

「大伊萬」傾向於認為昨天革命衛隊實施的彈道導彈突擊戰役,事前沒有如4月14日實施的「誠實許諾」行動一樣,向美國和有關國家進行通報。

證據有:

民航飛機上面旅客拍到的畫面,目測距離導彈陣地只有幾十公里

民航飛機上面旅客拍到的畫面,目測距離導彈陣地只有幾十公里

其一,伊朗民航部門沒有發出航行警告,伊朗彈道導彈彈群升空時,伊朗上空依然有大量民航飛機飛行,甚至還有民航飛機上的飛行員拍下了大不里士地區伊朗導彈發射的畫面。事前不發航行警告,直接實施常導群齊射,證明瞭革命衛隊是有達成最佳戰役突然性的意圖的;

其二,美國發出的警告時效性很短,美國最早在當地時間下午發出了「伊朗可能要實施彈道導彈進攻」的警報,在傍晚時分大約是晚上5到6點,發出了高度確定性的警告,僅僅一個半小時後,革命衛隊的常規彈道導彈彈群隨即升空,「大伊萬」認為美國的警告並不是來自於人力情報,而是來自於航天偵察得到的情報。

畢竟,以革命衛隊此次使用的「Emad」等型號的中程彈道導彈來分析,這些都是液體燃料彈道導彈,且伊朗的彈道導彈也沒有證據具備安瓿化性能,在發射之前必然有一個佔領發射陣地、進行大地基礎諸元測量、加註液體燃料推進劑的過程。美國發出的警報,大概率是通過航天偵察,發現了革命衛隊導彈部隊已經離開了掩體開始佔領發射陣地,故發出了第一道警報。而在發現革命衛隊導彈部隊液體彈開始進行燃料加註、這一高度確定性的攻擊前兆後,美國方發出了第二道警報,革命衛隊導彈在燃料加註完畢之後立刻發射升空,幾乎沒有給以色列留出多少反應時間。這也證明瞭,此次革命衛隊是卯足了勁兒要對以色列實施彈道導彈突擊,不存在所謂的打默契球,開打之前先通報這種事兒了。

那麼,面對伊朗的常規彈道導彈密集突擊,以色列軍隊實施攔截的效率如何?只能說極其失敗,這都不用多做分析,就看以色列人自己拍攝的視頻就能看出來了。面對蜂擁而至的伊朗彈道導彈,以色列的反導攔截系統幾乎沒有做出什麼反應,完全是一副抱頭蹲下挨打的架勢。

「大伊萬」看到的視頻分先後順序:

特拉維夫市區起碼有兩枚彈道導彈落彈,而且沒有遭到任何攔截,有西方記者拍攝到了這一畫面,引發一陣驚呼;

阿什凱隆附近的油庫、海法的石油鑽井平台分別出現一髮落彈,其中海法的石油鑽井平台被命中後發出耀眼的強光,證明可能發生了石油天然氣爆炸;

被打的比較慘的是特拉維夫附近的軍事基地,可能是本-古里安國際機場或特拉諾夫軍事基地,可以看到有多枚伊朗彈道導彈同時彈著,還有目標被擊中後發生殉爆;

而最慘的是貝爾謝巴附近的空軍基地,不是內瓦提姆基地就是哈澤里姆基地,伊朗的彈道導彈如雨點一般落在基地內部,一時間將基地炸得人仰馬翻,且從視頻畫面中看,飛向貝爾謝巴所有的伊朗彈道導彈幾乎都沒有遭遇攔截。

四發導彈之攔截成功一發

四發導彈之攔截成功一發

總的來看,面對伊朗革命衛隊這一輪彈道導彈進攻,從視頻里幾乎看不到以色列的反導攔截系統在實施有效的攔截。美國海軍宣稱自己部署在東地中海的「伯克」級驅逐艦先後發射了十多發「標準-3Blk 1B」和「標準-6Blk1A」導彈進行攔截,具體攔截了多少根本沒個准數。至於上次幫襯著又是做早期預警,又是出動戰鬥機攔截的約旦皇家空軍什麼的更是全程隱身,伊朗的彈道導彈突擊結束後也沒出來吱一聲。

至於以色列和一眾幫閒們為何此次幾乎沒有做出什麼反應,「大伊萬」認為有這樣幾個因素:

其一是反應時間實在太短了。美國前後就給了以色列不到五個小時的時間反應,真正從發出確定性的導彈襲擊警報、到革命衛隊導彈升空,也就一個小時左右。你要拉戰備等級轉進,防空雷達全部開機,機動雷達進入陣地,海上的防空艦開始機動進入戰鬥位置還要一陣兒呢,遠遠比不上4月份那次提前兩周做準備,可能連反導預警雷達的預熱都沒有完成,革命衛隊的導彈就飛過來了。

其二是單次彈道導彈突擊規模實在太大了。光是被證實了單一波次發射數量就多達50枚以上,100枚左右的導彈幾乎是一波打出來的,以以色列的反導攔截系統和美國海軍兩艘防空艦的反導攔截能力,以色列的反導攔截系統是靠2個營的「箭-2/3」來擔綱的,美國海軍防空艦在測試中試驗過同時攔截3個中短程彈道導彈靶彈,更高的同時交戰數目沒有測試過。

伊朗民眾歡呼導彈攻擊

伊朗民眾歡呼導彈攻擊

至於「箭-2/3」反導攔截系統同時交戰數目不詳,咱們算六個就行了,滿打滿算也就能同時應對二十幾個目標,還要確定能夠全部攔截下來,那剩下的七十多個目標不等於是根本沒人管嘛,沒人管那人家不如入無人之境。所以,要問為什麼革命衛隊的這些彈道導彈這次幾乎沒有被攔截下來,就兩個,第一是戰役突然性足夠,第二是阻塞式攻擊效果很好。

巴勒斯坦民眾竪起「導彈紀念碑」

巴勒斯坦民眾竪起「導彈紀念碑」

總的來說,昨天夜間伊朗革命衛隊對以色列本土實施的常導大規模突擊,充分證明瞭一點,那就是彈道導彈在達成極強的戰役突然性,面對防禦不充分的對手時,使用大規模、密集彈群突擊模式,足以達成最佳的突防效果。

「大伊萬」最後說,中程彈道導彈密集突擊,無論是從導彈齊射的畫面還是從導彈落地的畫面,看起來無比恐怖,彷彿天幕墜落。不過,未來有人要看到的場景,比這恐怖十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