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表示,已於今年9月完成派發約1億個的免費指定垃圾袋予所有公屋住戶,自今年8月底起陸續向成功簽署《減廢回收約章》的私人住宅處所提供免費指定袋,暫時已領取約130萬個。
指定垃圾袋。資料圖片
署方表示,由於垃圾袋有不同的大小及牽涉不同的生產合約,所以未能提供相應的生產成本數字,現時指定袋庫存量約共有6千萬個,當中主要是較大型的指定袋,不適合一般住宅家庭使用,會給予其他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及公共屋邨使用。
署方提到,即使將來透過按指定袋方式落實垃圾收費,政府亦會採用經優化的指定袋設計,提醒市民現時的指定袋將不再適用,毋須積存,同時提醒未獲授權的人士切勿出售任何指定袋,以免誤墮法網。
指定垃圾袋。資料圖片
另外,署方指7月「綠在區區」網絡收到回收物的重量,和去年12月比較,半年間增加約70%; 截至今年8月,平均每日廚餘收集量約310公噸,相較於去年12月增加了50%,家居廚餘的回收量亦大幅提升,今年8月收集到的家居廚餘量較去年12月增加4倍,顯示綠色回收文化正在社會上形成。
首階段「走塑」實施一周年,環保署助理署長黃智華形容成效令人鼓舞。至於第二階段管制幾時實施,他說第二階段涵蓋更多產品,包括食物容器及蓋等,當局正與餐飲業界及不同替代品的生產商保持溝通,了解成熟度、普及性及可負擔性,並會按實際情況考慮。
資料圖川
他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說,環保署過去兩個月聽取餐飲業界對第二階段管制的意見,預計於今年中,與大型餐飲連鎖餐廳進行非塑膠替代品的場景實驗。黃智華說聽到有業界反映,由於外賣餐具要盛載一些食物液體、湯品,因此在安全性、密封性方面要有要求,環保署會繼續與業界商討如果達致有關要求。
資料圖片
被問到餐飲市道是否其中一個因素,以考慮幾時推行第二階段管制,黃智華說非塑膠替代品的價格已持續下降,相信對業界可以接受。
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在同一節目表示,首階段「走塑」的成效值得支持,又認為下一步要做得更好,建議有關方面推行可重用餐具借還服務,或利用按金制甚至鼓勵自攜餐具可獲減價等,從消費者行為上出發,達到「走塑」的風潮。他又相信第二階段的實施條件較以往充分,只要非塑膠替代品的價格有所下降,推行下一階段「走塑」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