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比特幣問世以來,其創造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身份,一直是網絡最大的謎團之一。美國時間10月8日晚,HBO最新紀錄片《電子貨幣:比特幣之謎》(Money Electric: The Bitcoin Mystery)聲稱已揭開這個謎團。不過,該紀錄片的主角彼得托德(Peter Todd)、被導演卡倫霍貝克(Cullen Hoback)指為2009年「比特幣創始人」的人,卻堅決否認自己是「中本聰」。
彼得托德在聲明中表示「我在此鄭重聲明,我絕不是『中本聰』。」托德還嚴厲批評該紀錄片「極不負責任」,將其個人安全構成威脅,指責導演霍貝克是在捕風捉影,認為他是將一些微不足道的巧合肆意誇大,是一種諷刺,恰恰是陰謀論的典型特徵。他又聲稱,HBO在紀錄片製作及上映前均未與他取得聯繫,也未在該紀錄片首播前讓他預覽。
托德是加拿大人,自2012年起便開始為比特幣編寫程式碼,並自稱為X平台上的「加密計時師」。他也是OpenTimestamps的創辦人,是一個致力於提供區塊鏈時間戳記標準格式的開源專案。
托德亦參與了所謂的「比特幣2.0」項目,包括Counterparty、Mastercoin和Colored Coins等,並在2016年與NSA告密者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共同參與了隱私幣zcash的推出,甚至公開銷毀了用於創建該加密貨幣的電腦。
HBO發言人未回應事件。然而,導演霍貝克則表示,他對托德的否認並不感意外,並對自己在紀錄片中的結論依然充滿信心,他在聲明中說:「托德當時也為拍攝這部影片參與了我們的訪談,他清楚我們討論的內容,並且完全有機會為自己進行澄清」。
關於比特幣匿名創造者的真實身份,一直引發了許多猜測。比特幣的創始人在2013年比特幣價值飆升時突然從網路上銷聲匿跡,更撲朔迷離的是,據傳「中本聰」手中掌握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比特幣。
霍貝克透露,他花了數年時間深入研究各種關於「中本聰」身份的理論,並最終將目標鎖定在了托德身上。霍貝克的證據之一,是托德在2010年比特幣留言板上發布的一篇帖子,認為極有可能出自「中本聰」之手。
霍貝克過去亦曾揭開網絡的重大謎團 — HBO電視劇《Q: Into the Storm》中QAnon背後的神秘人物Q而聲名大噪。
在托德否認之前,媒體訪問了霍貝克,探討了他為何如此篤定托德的身份,是否擔心面臨法律訴訟等。
霍貝克認為,比特幣正逐漸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柱,不會輕易消失,同時很可能由一個匿名者掌握著,或至少掌握著其中非常可觀的比特幣一部分、約100萬枚,故有必要了解這個匿名者是否仍然持有比特幣加密錢包的金鑰,以及這個人或這些人的真正想法和意圖是什麼。
霍貝克指,圍繞這位「無名英雄」的神話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因為它賦予了比特幣一種近乎神聖的品質,讓人們可以相信他們想要相信的任何事物,彷彿它是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的鑰匙,惟到了現在這個階段,這個神話實際上開始對比特幣造成了損害,因為比特幣已滲透進金融體系,也影響著大多數人的生活。
過去《新聞週刊》(Newsweek)亦曾發表過一個備受爭議的封面故事,聲稱他們已經找到了「中本聰」,為何霍貝克對自己的結論如此有信心? 霍貝克說,紀錄片中建立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論點,雖然「中本聰」並沒在攝影機前親自發送交易訊息,就像幾年前那個假的「中本聰事件」一樣,當時克雷格·賴特(Craig Wright)曾經讓很多人相信他就是比特幣的創造者,但今次他們並沒有讓所謂的「中本聰」親自現身說法。
紀錄片中直接對「中本聰」的身份問題進行剖析,認為相關人士的反應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證據本身更能說明問題,故最重要是觀眾親眼看到證據後的感受。
在紀錄片中,關於比特幣程式碼來源的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它是業餘愛好者所為,一個22歲的業餘程式設計師從零開始創造出比特幣;另一種則堅信其背後必定是天才級的通才。霍貝克指其實,這兩種觀點其實並不矛盾,一個人完全可以是自學成才的超級天才程式設計師,而其程式碼可能並不專業,這正是程式碼最初呈現的樣子。
他說,比特幣的原始程式碼看起來並不像出自專業開發者之手,雖然此觀點會引發爭議,會否有人在年輕時就寫過這樣的程式碼呢?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其實沒有權力、地位或聲望,只是從未聽過的普通人,這種匿名性反讓人們更容易相信自己可能是某個著名的密碼學家,而不是某個還在上學的孩子。
假設托德就是「中本聰」,為什麼他會同意接受此紀錄片的訪問呢?霍貝克認為,這些人都有一種特殊心理,他們創造了這些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大規模全球運動,卻隱藏著這個秘密,若你藏著這樣的秘密,你會渴望得到一些榮譽嗎?會不會心想:「嘿,我已經瞞了這麼久了,或許在鏡頭前和這些人談話能更好地掩護自己?」,誰會相信「中本聰」真的會出現在鏡頭前呢?霍貝克指,托德其實真的很喜歡賽局理論,熱衷於創造不同的身份,喜歡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喜歡表現得比別人更聰明,總是想證明自己是房間裡最聰明的人,我相信這也是他願意上鏡頭的原因之一。
霍貝克說, 第一次見托德,是在經常被傳是比特幣創造者的Blockstream首席執行官亞當·巴克引薦,那時並不知道托德的真實身分,沒有深入調查他,甚至沒特別注意他,惟約一年後,開始產生一些疑問,促使他去了解托德的背景,並把比特幣程式碼的本質連結起來,才恍然大悟。
巴克因傳言是創造者而備受關注,托德甚至曾把「箭頭」指向巴克,托德曾有一條推文說:「提示,如果你想創造一種革命性的貨幣,你應該陷害某人」,令霍貝克覺得巴克「被陷害」。
2010年托德在論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被懷疑這篇文章實際上是由「中本聰」發布,而當時上面使用了「星號」來強調某句說法,惟「中本聰」的貼文沒發現使用任何「星號」符號,霍貝克認為,若仔細研究托德的寫作風格,以及他如何延續句子,會得出很多啟示;至於「星號」的使用,他也有留意,但「中本聰」亦有像托德在貼文中使用斜體,認為如托德願意,他完全有能力去編輯那篇文章,而他為何沒有刪除那些文章?
影片中,導演與托德進行了對質,回應充滿了博弈論的智慧,顯示出他對自己所寫內容的深度思考和反思,他甚至為那篇文章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校正站」。但為何在文章發表之後,突然消失好幾年,如果將自己置於當時的環境和心態中,似乎能找到許多合理的解釋。
但在一份聲明中,托德曾堅決否認了那篇貼文是由「中本聰」所寫,稱之為「巧合」,解釋為只對「中本聰」所寫內容進行了小小更正。
霍貝克指,影片只是客觀展現所有證據,也給托德充分反駁機會和解釋空間,並進行了深入的事實調查及詳細法律審查。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