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HBO最新紀錄片揭開比特幣創造者謎團? 主角彼得托德:我不是「中本聰」  

博客文章

HBO最新紀錄片揭開比特幣創造者謎團? 主角彼得托德:我不是「中本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HBO最新紀錄片揭開比特幣創造者謎團? 主角彼得托德:我不是「中本聰」  

2024年10月09日 15:06 最後更新:15:16

自比特幣問世以來,其創造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身份,一直是網絡最大的謎團之一。美國時間10月8日晚,HBO最新紀錄片《電子貨幣:比特幣之謎》(Money Electric: The Bitcoin Mystery)聲稱已揭開這個謎團。不過,該紀錄片的主角彼得托德(Peter Todd)、被導演卡倫霍貝克(Cullen Hoback)指為2009年「比特幣創始人」的人,卻堅決否認自己是「中本聰」。

彼得托德在聲明中表示「我在此鄭重聲明,我絕不是『中本聰』。」托德還嚴厲批評該紀錄片「極不負責任」,將其個人安全構成威脅,指責導演霍貝克是在捕風捉影,認為他是將一些微不足道的巧合肆意誇大,是一種諷刺,恰恰是陰謀論的典型特徵。他又聲稱,HBO在紀錄片製作及上映前均未與他取得聯繫,也未在該紀錄片首播前讓他預覽。

HBO最新紀錄片《電子貨幣:比特幣之謎》(Money Electric: The Bitcoin Mystery)聲稱已揭開這個謎團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身份的謎團。

HBO最新紀錄片《電子貨幣:比特幣之謎》(Money Electric: The Bitcoin Mystery)聲稱已揭開這個謎團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身份的謎團。

托德是加拿大人,自2012年起便開始為比特幣編寫程式碼,並自稱為X平台上的「加密計時師」。他也是OpenTimestamps的創辦人,是一個致力於提供區塊鏈時間戳記標準格式的開源專案。

托德亦參與了所謂的「比特幣2.0」項目,包括Counterparty、Mastercoin和Colored Coins等,並在2016年與NSA告密者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共同參與了隱私幣zcash的推出,甚至公開銷毀了用於創建該加密貨幣的電腦。

HBO發言人未回應事件。然而,導演霍貝克則表示,他對托德的否認並不感意外,並對自己在紀錄片中的結論依然充滿信心,他在聲明中說:「托德當時也為拍攝這部影片參與了我們的訪談,他清楚我們討論的內容,並且完全有機會為自己進行澄清」。

比特幣匿名創造者的真實身份,引發了許多猜測,據傳「中本聰」手中掌握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比特幣。

比特幣匿名創造者的真實身份,引發了許多猜測,據傳「中本聰」手中掌握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比特幣。

關於比特幣匿名創造者的真實身份,一直引發了許多猜測。比特幣的創始人在2013年比特幣價值飆升時突然從網路上銷聲匿跡,更撲朔迷離的是,據傳「中本聰」手中掌握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比特幣。

霍貝克透露,他花了數年時間深入研究各種關於「中本聰」身份的理論,並最終將目標鎖定在了托德身上。霍貝克的證據之一,是托德在2010年比特幣留言板上發布的一篇帖子,認為極有可能出自「中本聰」之手。

霍貝克過去亦曾揭開網絡的重大謎團 — HBO電視劇《Q: Into the Storm》中QAnon背後的神秘人物Q而聲名大噪。

在托德否認之前,媒體訪問了霍貝克,探討了他為何如此篤定托德的身份,是否擔心面臨法律訴訟等。

霍貝克認為,比特幣正逐漸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柱,不會輕易消失,故有必要了解這個匿名者是否仍持有比特幣加密錢包的金鑰。

霍貝克認為,比特幣正逐漸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柱,不會輕易消失,故有必要了解這個匿名者是否仍持有比特幣加密錢包的金鑰。

霍貝克認為比特幣正逐漸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柱,不會輕易消失,同時很可能由一個匿名者掌握著,或至少掌握著其中非常可觀的比特幣一部分、約100萬枚,故有必要了解這個匿名者是否仍然持有比特幣加密錢包的金鑰,以及這個人或這些人的真正想法和意圖是什麼。

霍貝克指,圍繞這位「無名英雄」的神話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因為它賦予了比特幣一種近乎神聖的品質,讓人們可以相信他們想要相信的任何事物,彷彿它是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的鑰匙,惟到了現在這個階段,這個神話實際上開始對比特幣造成了損害,因為比特幣已滲透進金融體系,也影響著大多數人的生活。

日裔美籍64歲工程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曾被《新聞週刊》(Newsweek)踢爆比特幣創始人,但本人否認,也引發極大爭議。

日裔美籍64歲工程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曾被《新聞週刊》(Newsweek)踢爆比特幣創始人,但本人否認,也引發極大爭議。

過去《新聞週刊》(Newsweek)亦曾發表過一個備受爭議的封面故事,聲稱他們已經找到了「中本聰」,為何霍貝克對自己的結論如此有信心? 霍貝克說紀錄片中建立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論點,雖然「中本聰」並沒在攝影機前親自發送交易訊息,就像幾年前那個假的「中本聰事件」一樣,當時克雷格·賴特(Craig Wright)曾經讓很多人相信他就是比特幣的創造者,但今次他們並沒有讓所謂的「中本聰」親自現身說法。

紀錄片中直接對「中本聰」的身份問題進行剖析,認為相關人士的反應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證據本身更能說明問題,故最重要是觀眾親眼看到證據後的感受。

在紀錄片中,關於比特幣程式碼來源的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它是業餘愛好者所為,一個22歲的業餘程式設計師從零開始創造出比特幣;另一種則堅信其背後必定是天才級的通才。霍貝克指其實,這兩種觀點其實並不矛盾,一個人完全可以是自學成才的超級天才程式設計師,而其程式碼可能並不專業,這正是程式碼最初呈現的樣子。

他說,比特幣的原始程式碼看起來並不像出自專業開發者之手,雖然此觀點會引發爭議,會否有人在年輕時就寫過這樣的程式碼呢?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其實沒有權力、地位或聲望,只是從未聽過的普通人,這種匿名性反讓人們更容易相信自己可能是某個著名的密碼學家,而不是某個還在上學的孩子。

假設托德就是「中本聰」,為什麼他會同意接受此紀錄片的訪問呢?霍貝克認為這些人都有一種特殊心理,他們創造了這些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大規模全球運動,卻隱藏著這個秘密,若你藏著這樣的秘密,你會渴望得到一些榮譽嗎?會不會心想:「嘿,我已經瞞了這麼久了,或許在鏡頭前和這些人談話能更好地掩護自己?」,誰會相信「中本聰」真的會出現在鏡頭前呢?霍貝克指托德其實真的很喜歡賽局理論,熱衷於創造不同的身份,喜歡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喜歡表現得比別人更聰明,總是想證明自己是房間裡最聰明的人,我相信這也是他願意上鏡頭的原因之一。

紀錄片主角彼得托德在聲明中否認自己是「中本聰」。

紀錄片主角彼得托德在聲明中否認自己是「中本聰」。

霍貝克說, 第一次見托德,是在經常被傳是比特幣創造者的Blockstream首席執行官亞當·巴克引薦,那時並不知道托德的真實身分,沒有深入調查他,甚至沒特別注意他,惟約一年後,開始產生一些疑問,促使他去了解托德的背景,並把比特幣程式碼的本質連結起來,才恍然大悟。

巴克因傳言是創造者而備受關注,托德甚至曾把「箭頭」指向巴克,托德曾有一條推文說:「提示,如果你想創造一種革命性的貨幣,你應該陷害某人」,令霍貝克覺得巴克「被陷害」。

托德曾有一條推文說:「提示,如果你想創造一種革命性的貨幣,你應該陷害某人」。

托德曾有一條推文說:「提示,如果你想創造一種革命性的貨幣,你應該陷害某人」。

2010年托德在論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被懷疑這篇文章實際上是由「中本聰」發布,而當時上面使用了「星號」來強調某句說法,惟「中本聰」的貼文沒發現使用任何「星號」符號,霍貝克認為,若仔細研究托德的寫作風格,以及他如何延續句子,會得出很多啟示;至於「星號」的使用,他也有留意,但「中本聰」亦有像托德在貼文中使用斜體,認為如托德願意,他完全有能力去編輯那篇文章,而他為何沒有刪除那些文章?

影片中,導演與托德進行了對質,回應充滿了博弈論的智慧,顯示出他對自己所寫內容的深度思考和反思,他甚至為那篇文章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校正站」。但為何在文章發表之後,突然消失好幾年,如果將自己置於當時的環境和心態中,似乎能找到許多合理的解釋。

但在一份聲明中,托德曾堅決否認了那篇貼文是由「中本聰」所​​寫,稱之為「巧合」,解釋為只對「中本聰」所寫內容進行了小小更正。

霍貝克指影片只是客觀展現所有證據,也給托德充分反駁機會和解釋空間,並進行了深入的事實調查及詳細法律審查。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特朗普的麻煩來了? 梅鐸家族掀繼承戰 保守傳媒帝國面臨「坍塌」

2024年10月09日 12:01 最後更新:12:38

傳媒大亨魯珀特梅鐸(Rupert Murdoch)近日因修改家族信託引發繼承戰,他一手創辦的家族傳媒帝國因子女政治理念不同而面臨分崩離析,傳統保守色彩或將被淡化。如今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在美國新聞界乃至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保守派傳媒集團一旦崩塌將嚴重影響美國政壇局勢,給總統候選人之一特朗普造成巨大麻煩。

全球媒體巨頭新聞集團(News Corp.)和霍士新聞(Fox News)創始人,現年93歲的梅鐸因與華裔名媛鄧文迪(Wendi Deng)一段忘年戀最為人們所熟知,兩人的婚姻最終以失敗告終。然而年逾9旬的梅鐸依然桃花不斷,今年6年再娶俄羅斯退休生物學家茹科娃(Elena Zhukova)步入第五段婚姻,成為全球熱話,近日則是因為家族爭奪戰再度備受矚目。

梅鐸因與華裔名媛鄧文迪(Wendi Deng)一段忘年戀最為人們熟知(AP圖片)

梅鐸因與華裔名媛鄧文迪(Wendi Deng)一段忘年戀最為人們熟知(AP圖片)

梅鐸5段婚姻共育6名仔女,包括與前兩任妻子所生的長女普魯登斯·梅鐸(66歲)、次女伊麗莎白·梅鐸(56歲)、長子拉克蘭·梅鐸(53歲)和次子占士·梅鐸(51歲),及與第三任妻子鄧文迪所生的兩個女兒格蕾絲與克洛伊。

上世紀90年代,梅鐸設立了家族信托,涉及梅鐸家族在新聞集團和霍士新聞中的投票權以及資產的分配,總價值約150億美元。他與前兩任妻子育有的四名子女是信托的主要受益者,他們能夠參與公司決策並平等地持有一票。如今梅鐸突決定修改家族信托,更不惜為此與子女們對簿公堂。

梅鐸家族關係譜(AP圖片)

梅鐸家族關係譜(AP圖片)

爭奪戰源自梅鐸家族內部的政治理念分歧

引發繼承之戰的核心原因是梅鐸家族內部的政治分歧,梅鐸新聞集團所掌控的媒體包括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泰晤士報》、《太陽報》以及梅鐸家鄉澳洲當地絕大多數媒體,可謂憑一己之力掌握英語世界主流保守派的話語權。

而霍士新聞更長期被視為美國共和黨的喉舌,二者一直維持密切關係。除了在報道中旗幟鮮明地支持共和黨,霍士還通過評論節目來塑造美國右翼選民的意識形態。特朗普在執政期間也頻繁接受霍士新聞的采訪,並通過霍士與支持者溝通。

梅鐸家族所控制的媒體,在右翼選民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以至於許多保守派總統和首相都將他奉為座上賓。他們在推動各自政治議程的同時,也鞏固了梅鐸媒體帝國在全球不可撼動的地位,代表保守派的聲音。這些媒體如在未來失去了強烈的右翼色彩,作為主要受眾的保守派觀眾將會流失,全球媒體和政治格局或也將受到影響。

長子政治理念與梅鐸最接近 是保守派擁躉

梅鐸本人希望旗下媒體在自己離世後繼續保持保守派媒體的地位,但部分子女卻與他背道而馳。在梅鐸年長的四名子女中,只有長子拉克蘭的政見與觀念和父親最接近。他是保守派的堅實支持者,對移民、稅收和氣候變化等議題持右翼立場,支持傳統家庭價值觀。拉克蘭在年輕時就進入家族企業,先後在新聞集團和21世紀霍士擔任要職,被視為梅鐸的接班人。盡管中途曾因內部分歧而離開新聞集團,拉克蘭還是在2019年從父親手中正式接管了新聞集團與霍士新聞,延續梅鐸的立場,進一步鞏固對保守派的支持。

在拉克蘭的領導下,霍士新聞仍是美國保守主義的重要陣營,主張推動更嚴格的移民政策,反對墮胎與同性婚姻,質疑和弱化氣候危機,並在特朗普擔任總統期間表現強烈的親特朗普立場。

梅鐸(中)長子拉克蘭(左)與父親政見接近,次子占士(右)卻與父兄背道而馳(AP圖片)

梅鐸(中)長子拉克蘭(左)與父親政見接近,次子占士(右)卻與父兄背道而馳(AP圖片)

次子推崇自由主義 政治立場與父兄有嚴重分歧

然而最大的問題出現在推崇自由主義的次子占士身上,他常因政治和商業觀念不同而與父兄發生爭執,甚至公開反對霍士新聞以及其他集團內保守媒體的觀點。占士擁自由主義政治立場,尤其是在氣候變化與諸多社會議題上。2014年,他與妻子凱瑟琳創立了Quadrivium基金,在氣候變化、民主改革等方面提供支持。在特朗普時期,夫妻曾對家族媒體有關特朗普政府的報道十分不滿。而2019年澳洲的山火事件更令占士因在環境議題上與自家媒體出現分歧而正式辭去在新聞集團董事會的職務。

梅鐸欲修改家族信託 將投票大權交由長子一人

隨著次子與父親在政治觀念上的矛盾不斷上升,梅鐸決定將手中的媒體帝國交由拉克蘭管理。他擔心子女在政治上的分歧,尤其是占士的自由主義傾向,或將干預集團決策,淡化各媒體的保守主義色彩,進而影響新聞集團和霍士新聞的商業價值。因此,梅鐸提出將投票權交由拉克蘭一人所有,在集團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從而有能力穩固霍士新聞和家族其他媒體的觀念和報道不受自由派左右。

未有鮮明政治立場2名女兒亦是爭奪戰的變數之一

在與第二任妻子安娜離婚時,梅鐸為當時的四子女設立了家族信托基金。該信托持有梅鐸家族的主要股份,即在霍士公司和新聞集團中約40%的投票權股份。僅最大的四名子女享有信托的投票權,鄧文迪所生的兩個小女兒則無權投票,僅在財產上享有平等的權益。

而在兄弟激烈的爭鬥間,兩名女兒多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並未顯露態度鮮明的政治立場。但在爭奪戰中,持有2票的她們亦是變數之一。她們雖未顯露出明顯的政治偏好,卻也並非強烈的保守主義者。近年來,有消息稱占士夫婦或將在父親去世後,與普魯登斯和伊麗莎白聯手從拉克蘭手中奪權,扭轉家族媒體的保守主義傾向。

修改信託卻可能引發手足間更大矛盾

梅鐸稱今次提出修改信託是「和諧計劃」,旨在避免在自己離世後子女們發生過大的糾紛。不過如此一來反將分歧提前,將中立的普魯登斯和伊麗莎白再一次推向占士一邊,令3人聯合起來爭奪屬於自己的權力。若梅鐸未能成功修改,未來拉克蘭手中的一票更難以抗衡另外三票,可能被姐弟聯合掃地出門。

上世紀90年代,梅鐸曾靠買下自己三個姐妹的股份來達成對其旗下媒體的控制。如果拉克蘭寄希望於效仿父親,只怕現在的情形要比父親當年困難得多。由於信托的總額高達150億美元,拉克蘭越是努力提高自己手中霍士和新聞集團的價值,他想買斷兄弟姐妹的股份就越困難。

不過律師團隊提出的說法並非全無道理:讓拉克蘭全面掌權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公司價值,所有的繼承人們才可以繼續從中獲益。對於這個從右翼起家的全球傳媒帝國而言,放棄鮮明的保守主義主張無異於砸爛自己的飯碗。

霍士新聞(網上圖片)

霍士新聞(網上圖片)

美國媒體作為「第四權力」大大影響政局

在「三權分立」之外,美國媒體因其監督和對輿論的塑造作用而成為影響民主政治的第四隻手。以霍士為代表的保守派媒體,在數十年間不斷影響著共和黨的選民,宣傳和推動保守主義政策,甚至直接影響美國大選的走勢。

今次媒體遺產繼承之戰,正值美國大選。霍士作為美國最大的保守派大本營,報道的方針與內容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輿論方向。如拉克蘭的兄弟姐妹最終決定聯手,在未來軟化自家媒體的右翼立場,不僅意味著霍士新聞將流失核心觀眾,收益大幅下滑,還將導致極化現象更加嚴重,這些主流保守派新聞的忠實觀眾不得不投向那些觀點更極端更單一的媒體。

總統候選人特朗普或被梅鐸家族繼承戰殃及(AP圖片)

總統候選人特朗普或被梅鐸家族繼承戰殃及(AP圖片)

究其本源,梅鐸家族如今的分歧也正是美國國內左右翼愈發分裂和對立的體現。拉克蘭堅守父輩的保守主義路線,而占士則代表當下的自由主義立場,兩極之間留下的中間地帶越來越狹窄,妥協的空間幾乎不存在。傳媒帝國的一場血雨腥風竟對美國政壇影響深重,令人好奇究竟後事如何發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