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換季手就脫皮? 專家揭3大原因及4種手部護理方法

生活事

一換季手就脫皮? 專家揭3大原因及4種手部護理方法
生活事

生活事

一換季手就脫皮? 專家揭3大原因及4種手部護理方法

2024年10月15日 07:00 最後更新:11月21日 23:37

每逢換季手部即脫皮令人痛苦不堪,專家揭背後3大原因以及4個手部護理方法。

專家指出手部脫皮的原因多樣

更多相片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據《生命時報》報導,不少人每逢換季手部就會開始脫皮,這不僅影響手部美觀,有時還會伴隨瘙癢、疼痛甚至潰爛等症狀,令人相當困擾。由於人們常以為手部脫皮是因為過於乾燥導致,因此認為塗抹保濕霜即可緩解,然而專家卻指出,手部脫皮的實際原因有很多。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大部分手部脫皮是正常生理現象

對此,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生董正邦以及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教授楊希川就指出來手部脫皮的幾個原因以及分享了有效的預防措施。他們指出,大部分的手部脫皮是正常生理現象,在季節交替時尤為常見。

1. 乾燥性脫皮

由於秋冬季節乾燥,人體水分會流失較多,加上手部皮膚角質層較厚更容易缺水。因此經常洗手、過度清潔就會損害皮膚屏障,若後續沒有及時保濕,便會引起皮膚乾燥脫皮的現象。這種情況通常不需特殊治療,日常多喝水、擦護手霜即可。

2. 接觸性脫皮

接觸肥皂或洗衣粉等鹼性物質後,可能會引發手部脫皮。脫皮多從手指開始,逐漸延伸至整個手掌,脫去表層皮膚後,手部將恢復原狀,不痛不癢且沒有炎症。長時間物理摩擦,如拉拽、搬運等動作也會造成手部脫皮。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3. 缺乏維生素

維生素A有助保護皮膚表層,缺乏時會造成皮膚乾燥。B族維生素是人體維持正常角化不可或缺的原料,其缺乏也可能引起皮膚黏膜的異常。建議多攝取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如胡蘿蔔、牛奶、魚類、蛋黃以及動物肝臟等。

如果手部脫皮情況嚴重且經常復發,則需要留意以下5種可能相關的皮膚病。

1. 剝脫性角質松解症

常發於手掌、足底,偶爾也可見於手足背側。發病前有手癢、麻木的異常感覺,皮損初期為一些針頭大小的表淺小白點,隨後逐漸擴大破裂形成脫屑,相鄰脫屑互相融合成較大片脫皮,可伴有灼癢感。

這種病既沒有傳染性也不遺傳,多發於春夏和秋冬之交,季節變換時發病,但多數情況下,只要數週內就可自行痊癒。因此建議輕者可外使用保濕霜、尿素乳膏等溫和潤滑劑緩解症狀,嚴重的大面積脫皮者,可遵醫囑外用維A酸乳膏等。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2. 進行性指掌角皮症

進行性指掌角皮症通常發生於手指末端及前半個手掌面,特點為皮膚乾燥起皺,常有細小鱗屑伴碎玻璃樣的淺表裂紋。建議主要由做家務時所接觸的各種洗潔精、洗衣液等物質造成。除了儘量避免接觸誘因以外,還可以使用尿素霜等外用藥物進行對症治療。

3. 手癬

手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最常見的部位是腳,稱為腳癬,約20%腳癬患者同時患有手癬。手部皮損多始於一側手指間或魚際,局部有邊界明顯界限的紅斑脫屑,有些患者甚至整個手掌皮膚肥厚、破裂,伴有水泡或糜爛。因此建議患者用抗真菌藥物即可,個別外用藥效果不好的患者要同時口服藥物,但相對較為少見。

4. 濕疹

手部濕疹皮損多發生於指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邊界不清或是呈小片狀皮損。由於慢性病程可浸潤肥厚,因此手指活動出現皸裂,甲周皮膚腫脹,指甲可變厚而不規則。對此,患者應儘量減少接觸刺激性物質,選擇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軟膏塗抹,若瘙癢劇烈可口服抗組胺藥物。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5. 汗皰疹

典型皮損為雙手足掌跖、指趾屈側、指間分佈著米粒大小的水泡。由於手掌角質層厚,水泡一般不易自行破裂,約2至3週後可吸收乾涸形成脫皮,露出紅色薄嫩的新鮮表皮,這時伴有疼痛感。面對此類症狀,患者在早期出現小水泡時,可以外用糖皮激素藥膏,後期脫皮、乾燥可外用凡士林軟膏、維生素E乳膏等,瘙癢明顯著可口服抗組胺藥物。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對於因皮膚疾病引起的手部脫皮,應及時就醫,針對病因進行正規治療。日常生活中,亦可通過以下4點加強手部皮膚護理。

1. 保濕

保持皮膚清潔,儘量少沾水,洗手或洗澡後及時使用潤膚霜或手霜,可選用硅霜或魚肝油軟膏等保護新生長表皮。

2. 避免接觸鹼性物質

日常生活中避免直接接觸洗衣粉、肥皂、洗潔精等,使用時建議戴手套做防護。

3. 補足維生素A

飲食上應清淡溫和,忌貪涼貪辣,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黃、牛奶、奶酪、魚類、貝類、胡蘿蔔等,多飲溫熱白開水,少喝飲料。

4. 避免抓撓

當手部出現脫皮,儘量讓脫皮自然脫落,切勿強行剝掉。當脫皮處瘙癢時,可遵醫囑適當使用鎮靜劑或抗組胺類藥物控制症狀。

內地一名女子因3小時猛灌8杯水導致「水中毒」被送ICU,對此醫生教科學飲水法助維持健康。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過量飲水恐造成「水中毒」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一天需要飲8杯水」的說法,認為多飲水對健康百利而無一害。雖然水對人體至關重要,體內缺水會增加心衰、中風、糖尿病等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但過量飲水亦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健康風險,甚至導致「水中毒」。 內地一名女子近期就因為在短短3小時內飲下8杯水,最終因水中毒而被送入重症監護室。儘管「水中毒」較為罕見,但一旦發生,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因此,眾人必須特別注意飲水量,避免過度飲水帶來健康隱患。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水中毒」如何發生?

《新浪健康派》指出,通常情況下,若飲太多水身體能夠通過排尿、出汗和呼吸等途徑排出多餘的水分,恢復體液平衡和正常機能。然而,如果在身體不缺水的情況下,尤其是在短時間內快速且過量飲水,恐會導致機體內環境電解質稀釋,血液滲透壓降低,水通過細胞膜滲入到細胞內,導致細胞水腫進而引發「水中毒」,對大腦造成極大的損害。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中醫角度:水與氣的轉化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並非簡單的容器,飲水並非直接進入胃腸道,而是要經過「氣化」(化水為氣)過程,才能被身體有效吸收。水從口入胃後,需要通過胃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升清,肺的宣降等多重步驟才能將水分布至全身。這個過程消耗大量能量,因此對某些人而言,水的消化和吸收遠比消化食物還要困難。若氣化不足,水無法有效滋養五臟六腑,反而容易形成「水飲(體內水液輸布障礙、運行失常、停聚於體內所形成的現象)」現象,甚至演變為「水毒」蓄積體內,對健康產生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如何科學飲水?

一般來說,「水中毒」很少發生。不過一旦發生,就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來逆轉血液稀釋,避免死亡事故發生。因此,科學飲水對保持健康至關重要。飲水的量應根據體重來判斷,每1公斤體重對應30-40毫升水。例如,一名體重為100公斤的人,最多可以攝入4升水,但必須分次飲用,而非一次性大量飲水。

具體飲水建議如下:

1. 少量多次

每次飲水量應控制在500毫升以內,避免一次性飲水過多。如有需要,可以在3-5分鐘後再繼續飲水。

2. 避免冰水

冰水或冷飲會刺激腸胃,影響消化功能,尤其是夏天,建議飲用18℃至45℃、接近體溫的白開水。

3. 未渴先飲

不應等到口渴時再喝水,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通過觀察尿液顏色來判斷是否需要補水,尿液呈淺黃色表明水分足夠,深黃色則提示缺水,應及時補充。

總體而言,水是生命之源,但適量、科學飲水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保持良好的飲水習慣,合理補充水分,才能確保身體機能正常運行,遠離健康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