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天氣轉涼鼻塞又易出血? 醫生推介秋季護鼻小妙招有效緩解鼻部不適

生活事

天氣轉涼鼻塞又易出血? 醫生推介秋季護鼻小妙招有效緩解鼻部不適
生活事

生活事

天氣轉涼鼻塞又易出血? 醫生推介秋季護鼻小妙招有效緩解鼻部不適

2024年11月09日 07:00

秋季天氣涼且空氣乾燥,不少患者鼻部出現不適症狀,醫生推介秋季護鼻小妙招!

秋季氣候引發鼻部不適

隨著秋季到來,天氣逐漸轉涼且變得愈發乾燥,空氣中濕度的降低,使得呼吸道的黏膜容易乾燥,導致鼻部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涕、鼻乾燥以及鼻塞等,這些問題讓人感到十分煩擾。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鼻炎患者因為秋季干燥容易引起鼻腔黏膜炎

據《生命時報》報導,陝西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生李安指出,每年進入秋季,由於空氣乾燥,鼻炎患者容易引起鼻腔黏膜炎,因此可能會出現鼻子乾癢、有刺激感、鼻子結痂、鼻子堵等症狀。 秋季氣候變化導致過敏性鼻炎患者增加,秋季氣溫下降且溫度變化大,空氣中也漂浮著季節性花粉,會導致過敏性鼻炎患者的增加。這些患者常有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和頻繁打噴嚏等症狀。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秋季是呼吸道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高發期

此外,秋季是呼吸道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高發期,感染的患者在急性期間可能會出現與過敏性鼻炎類似的症狀。同時,秋天鼻出血的情況也較為常見。一方面因為天氣乾冷,使得鼻黏膜乾燥和鼻血管脆弱,易於破裂出血;另一方面,患有鼻炎、鼻竇炎、鼻中隔偏曲等疾病的患者在這樣的環境下,鼻黏膜修復更加困難,慢性炎症持續惡化,導致黏膜糜爛,進而引起鼻出血。

秋季需加強鼻部護理

李安對此提醒,人們在秋季應加強對鼻腔的護理,諸如保持鼻腔濕潤和清潔,必要時需尋求醫療幫助。

過敏性鼻炎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

對於過敏性鼻炎患者,李安強調需要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建議外出時盡量戴口罩,並在回家後用海鹽水或生理鹽水清洗鼻腔。若鼻腔水腫較嚴重,則可採用高濃度的生理海鹽水,並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鼻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噴鼻,或口服抗過敏藥,比如糠酸莫米松鼻噴劑、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孟魯斯特納等。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鼻子乾燥結痂切勿用手摳鼻

對於秋季常見的鼻子乾燥結痂問題,李安建議患者應避免摳鼻,以防損傷鼻黏膜。可以在清洗鼻腔後,使用鼻用薄荷油或紅霉素眼藥膏進行保濕,此外還可以塗抹魚肝油或伊可新維生素AD滴劑來暫時緩解症狀,但不建議使用香油、花生油等非醫用油脂,因為這些油脂可能會引起感染。另外,每天可使用溫熱的毛巾熱敷或蒸汽熏蒸鼻腔10至15分鐘,但要注意溫度不宜過高,以免造成不適。

鼻部出血的應急處理

在處理鼻出血時,如果出血來自鼻腔前部,患者應輕微低頭讓鼻血自然流出,避免抬頭使血液流向口腔或咽部,這可能會引起噁心或嘔吐。可以使用手指輕壓出血側鼻孔10至20分鐘以助止血,但千萬不要使用棉花或衛生紙塞鼻,這不僅可能加劇鼻黏膜損傷,而且止血效果並不理想。如果出血來自鼻腔後部且手指按壓無法止血,患者應立即就醫。鼻出血頻繁且量大的患者,必須及時前往醫院檢查,以排除可能患有鼻腔腫瘤或血液病等嚴重疾病。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預防呼吸道感染的建議

由於秋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發期,因此李安特別提醒,鼻子出現不適時,擤鼻子也需要謹慎,應避免兩個鼻孔同時用力,不僅清潔效果不好,也容易把鼻腔分泌物擠壓到鼻竇裡,引起感染。他建議用手指壓住一側鼻孔,另一個鼻孔通氣,然後換對側。如果結痂厲害,可以先清洗鼻子後再擤鼻,並推薦使用溫和的熱敷方法舒緩鼻腔。

醫生強調:切勿用手摳鼻子

秋季護理鼻子的同時,李安也建議民眾多喝水,積極攝取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諸如蘋果、梨、葡萄以及綠葉蔬菜等,減少食用辛辣食物,並注意個人衛生,以預防鼻部問題的發生。如遇嚴重鼻出血或其他嚴重症狀,應及時就醫。最重要地是,注意手部清潔,不要用手摳鼻子!

研究指出,每日進行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

每日3分鐘中等強度活動可護心

綜合外媒報導,一項於近期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研究指出,即使每日僅進行短短3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諸如準備餐點、打掃房間、修剪草坪、園藝或在家中快速走動等,亦能顯著降低心臟病風險,改善整體心血管健康。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偶然體力活動」常會逐漸減少,儘管這些活動並非正式運動的一部分,但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日常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

為了深入探討日常小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研究團隊追蹤了超過24,000名平均年齡為62歲、自認不運動的成年人,並利用腕戴式加速度計連續監測他們至少七天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

1. 中等程度的偶然活動頻率越高,罹患心臟病或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越低。

2. 健康效益呈現L形曲線,在活動量較少時,增量帶來的健康好處特別明顯,達到一定程度後逐漸趨於平緩。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進一步比較不同強度的活動對心臟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

1分鐘的高強度活動(如跑步、快速踩單車等)與約3分鐘的中強度活動(如劇烈家務:吸塵、擦地、園藝)以及 35~48分鐘的低強度活動(如悠閒散步或輕鬆家事)所帶來的心血管益處相當。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將運動融入日常 輕鬆降心臟病風險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的研究支持將中高強度體力活動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作為預防策略,為更多人提供了可行且容易持續的護心選擇。」這也意味著,即便每日無法進行正式運動,但只要在生活中多動一動,積極參與日常家務或小步快走等,就能有效降低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