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天氣轉涼鼻塞又易出血? 醫生推介秋季護鼻小妙招有效緩解鼻部不適

生活事

天氣轉涼鼻塞又易出血? 醫生推介秋季護鼻小妙招有效緩解鼻部不適
生活事

生活事

天氣轉涼鼻塞又易出血? 醫生推介秋季護鼻小妙招有效緩解鼻部不適

2024年11月09日 07:00

秋季天氣涼且空氣乾燥,不少患者鼻部出現不適症狀,醫生推介秋季護鼻小妙招!

秋季氣候引發鼻部不適

隨著秋季到來,天氣逐漸轉涼且變得愈發乾燥,空氣中濕度的降低,使得呼吸道的黏膜容易乾燥,導致鼻部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涕、鼻乾燥以及鼻塞等,這些問題讓人感到十分煩擾。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鼻炎患者因為秋季干燥容易引起鼻腔黏膜炎

據《生命時報》報導,陝西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生李安指出,每年進入秋季,由於空氣乾燥,鼻炎患者容易引起鼻腔黏膜炎,因此可能會出現鼻子乾癢、有刺激感、鼻子結痂、鼻子堵等症狀。 秋季氣候變化導致過敏性鼻炎患者增加,秋季氣溫下降且溫度變化大,空氣中也漂浮著季節性花粉,會導致過敏性鼻炎患者的增加。這些患者常有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和頻繁打噴嚏等症狀。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秋季是呼吸道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高發期

此外,秋季是呼吸道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高發期,感染的患者在急性期間可能會出現與過敏性鼻炎類似的症狀。同時,秋天鼻出血的情況也較為常見。一方面因為天氣乾冷,使得鼻黏膜乾燥和鼻血管脆弱,易於破裂出血;另一方面,患有鼻炎、鼻竇炎、鼻中隔偏曲等疾病的患者在這樣的環境下,鼻黏膜修復更加困難,慢性炎症持續惡化,導致黏膜糜爛,進而引起鼻出血。

秋季需加強鼻部護理

李安對此提醒,人們在秋季應加強對鼻腔的護理,諸如保持鼻腔濕潤和清潔,必要時需尋求醫療幫助。

過敏性鼻炎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

對於過敏性鼻炎患者,李安強調需要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建議外出時盡量戴口罩,並在回家後用海鹽水或生理鹽水清洗鼻腔。若鼻腔水腫較嚴重,則可採用高濃度的生理海鹽水,並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鼻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噴鼻,或口服抗過敏藥,比如糠酸莫米松鼻噴劑、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孟魯斯特納等。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鼻子乾燥結痂切勿用手摳鼻

對於秋季常見的鼻子乾燥結痂問題,李安建議患者應避免摳鼻,以防損傷鼻黏膜。可以在清洗鼻腔後,使用鼻用薄荷油或紅霉素眼藥膏進行保濕,此外還可以塗抹魚肝油或伊可新維生素AD滴劑來暫時緩解症狀,但不建議使用香油、花生油等非醫用油脂,因為這些油脂可能會引起感染。另外,每天可使用溫熱的毛巾熱敷或蒸汽熏蒸鼻腔10至15分鐘,但要注意溫度不宜過高,以免造成不適。

鼻部出血的應急處理

在處理鼻出血時,如果出血來自鼻腔前部,患者應輕微低頭讓鼻血自然流出,避免抬頭使血液流向口腔或咽部,這可能會引起噁心或嘔吐。可以使用手指輕壓出血側鼻孔10至20分鐘以助止血,但千萬不要使用棉花或衛生紙塞鼻,這不僅可能加劇鼻黏膜損傷,而且止血效果並不理想。如果出血來自鼻腔後部且手指按壓無法止血,患者應立即就醫。鼻出血頻繁且量大的患者,必須及時前往醫院檢查,以排除可能患有鼻腔腫瘤或血液病等嚴重疾病。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預防呼吸道感染的建議

由於秋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發期,因此李安特別提醒,鼻子出現不適時,擤鼻子也需要謹慎,應避免兩個鼻孔同時用力,不僅清潔效果不好,也容易把鼻腔分泌物擠壓到鼻竇裡,引起感染。他建議用手指壓住一側鼻孔,另一個鼻孔通氣,然後換對側。如果結痂厲害,可以先清洗鼻子後再擤鼻,並推薦使用溫和的熱敷方法舒緩鼻腔。

醫生強調:切勿用手摳鼻子

秋季護理鼻子的同時,李安也建議民眾多喝水,積極攝取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諸如蘋果、梨、葡萄以及綠葉蔬菜等,減少食用辛辣食物,並注意個人衛生,以預防鼻部問題的發生。如遇嚴重鼻出血或其他嚴重症狀,應及時就醫。最重要地是,注意手部清潔,不要用手摳鼻子!

「倒春寒」點著衫?專家指出,「倒春寒」來襲最易從身體4個部位入侵,建議採用「洋蔥式穿衣」應對晝夜溫差。

「倒春寒」來襲晝夜溫差大

初春到來,人們才感受到一絲春天的溫暖,又遇冷空氣來襲。據氣象預測,3月25日至28日寒潮將橫掃全國多地,局部地區最高氣溫降幅可達攝氏20度,冷暖變化極為明顯。面對「倒春寒」來襲,專家建議採取「洋蔥式穿衣」方法,以應對晝夜溫差加劇,減少著涼及其他健康風險。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倒春寒來襲 身體出現5大變化

1. 呼吸道受刺激

早春時節,忽冷忽熱的氣溫往往容易刺激呼吸道,尤其是長者及幼童等抵抗力較弱人士極易感冒。氣道受冷空氣刺激後,可能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另外,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覆或加重;若有家族史或敏感體質,更易出現嚴重症狀。

專家對此建議,體質較弱者在「倒春寒」期間應減少外出,出門時應戴好口罩並注重保暖,避免著涼。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2. 手腳冰冷

外界溫度過低,血液會流向身體核心部位供氧,導致手指、腳趾、耳朵等末梢血液減少,進而感覺寒冷。因此,建議穿著保暖襪或保暖鞋、胸背部貼身衣物要穿暖些,以助血液在全身均衡分配,保障身體末梢供血。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3. 胃部痙攣、胃腸道易受寒

天氣轉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及胃部血液循環,易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及胃腸炎等。若本身有胃病,務必注意腰腹部保暖,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同時應多喝熱水、少吃生冷食物並定時用餐。

4. 心臟負荷加劇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的敏感性很高,突然的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氣溫驟降亦會令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容易出現心肌缺血,若再伴隨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更可能加重心臟負荷。因此,長者尤其要做好保暖,並在醫生指示下合理用藥控制血壓。若出現胸悶、隱痛或心慌等症狀,即使發作時間很短,也應提高警覺並及時就醫。

Unsplash設計圖片

Unsplash設計圖片

5. 血管阻塞、腦梗高發

春季是腦梗高發季節,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低氣壓和高濕度會刺激血管神經,使小動脈血管持續痙攣,血壓驟然上升,增加中風風險。另外,夜間入睡後血液黏稠度上升,這也是中風高發於這個時段的重要原因。因此,若民眾發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或伴隨眩暈嘔吐等症狀,應高度警惕並立即就醫檢查治療。中風急救分秒必爭做到三早:早識別、早求救、早溶栓。

4大「重點保暖對象」

冷空氣傷人由外而入,最易從以下4個部位「偷襲身體」:

1. 頭部

若未戴帽子,冷空氣會從頭部入侵,可能導致頭痛、頭暈等不適。

2. 肩頸背部

當晚間氣溫驟降時,肩頸部位若未妥善保暖,頸部受寒過久容易引起頸椎病、肩周炎以及背痛等問題。

3. 腿腳

四肢血液循環較末端,著涼後易致關節炎或「老寒腿」,部分人春天仍穿短裙或短褲,恐加劇受寒程度。

4. 腰腹

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以及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洋蔥式穿衣法」抵禦寒潮

所謂「洋蔥式穿衣」就是像洋蔥一樣層層穿搭和疊加。這種穿衣方法在保證溫暖的同時,還方便在日間溫度回升時視情況脫下,不至於著涼或出汗,等到夜間氣溫驟降時再穿回,靈活調整舒適度,減少著涼風險。

內層:可選擇排汗功能良好的貼身衣物,保持體表乾爽。

中層:穿著毛衣、線衫或抓絨衣,確保身體有足夠的保暖度。

外層:建議採用防水、防風材質的外套,既能抵禦風寒,又方便隨時穿脫。

養生建議:注意作息 保持運動

醫生提醒,除了穿著保暖外,民眾也應多補充溫熱食物及充足水分,以維持體內良好代謝。此外,春季天氣多變,應有足夠休息及適度運動,特別是長者、幼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定時檢查血壓、血糖等指標,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宜盡快求醫。

「倒春寒」期間,氣溫極易波動,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感冒或其他健康問題。專家呼籲大眾務必做好禦寒措施,若有出行計劃,宜留意當地氣象變化,並謹記「洋蔥式穿衣」法,盡量降低天氣驟變帶來的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