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軍第六代戰鬥機計劃太貴 擬將B-21打造成「空中武庫機」應急

博客文章

美軍第六代戰鬥機計劃太貴 擬將B-21打造成「空中武庫機」應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軍第六代戰鬥機計劃太貴 擬將B-21打造成「空中武庫機」應急

2024年11月01日 14:49 最後更新:14:59

為了爭奪未來制空權,美國想盡辦法。讓轟炸機充當「空中武庫機」計劃,就連美國空軍也沒有自信。

美國空軍重點打造的第六代戰鬥機計劃「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項目陷入成本高漲的困境,五角大樓設想未來將由研制中的B-21隱形轟炸機承擔NGAD的部分作戰任務。

應急之舉

據美國《防務新聞》10月29日報道,隨著美國空軍重新考慮其先進的第六代戰鬥機計劃,即將推出的B-21「突襲者」隱形轟炸機可能最終在美國空軍未來的制空權計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報道提到,美國空軍多年來一直在推動NGAD項目,它由一系列不同用途的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戰機組成,核心是準備取代F-22「猛禽」隱形戰鬥機的第六代戰鬥機。按照美國空軍最初的預計,NGAD項目將在2024年正式簽署合同。但今年夏季,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透露,NGAD的成本實在太高,單價可能是美軍現役F-35隱形戰鬥機的3倍,相當於3億美元,很可能成為史上最貴戰鬥機,遠超五角大樓的承受能力,最終導致美國空軍暫停了NGAD項目,並進行全面審查和評估,「以找出一種更經濟地對抗中國等主要對手的方法」。

但在五角大樓眼中,中俄等主要對手正在快速縮小第五代戰鬥機領域的技術差距,因此美國空軍需要盡快在第六代戰鬥機方面取得突破。在10月25日舉行的媒體通氣會上,美國空軍參謀長戴維·阿爾文被問及美國空軍對NGAD項目的審查是否會使B-21獲得更突出的地位時表示:「我們沒有把這個問題排除在外。」美媒分析稱,這意味著未來B-21將承擔部分NGAD的作戰任務,作為後者繼續推進的應急之舉。

報道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將B-21吹捧為全球第一架第六代飛機,其最大優勢在於先進的隱身和數據共享能力以及開放的系統架構。第一架B-21於2023年11月在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開始飛行測試,此後相關測試相對順利地持續推進,這與五角大樓其他新武器研制時常見的成本超標、進度延誤頗為不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首席執行官凱西·沃登10月24日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相比於此前宣佈的「購買至少100架B-21」,美國空軍暗示有可能增加B-21的採購量。但阿爾文隨後表示,「至少到目前為止」,美國空軍仍在堅持購買至少100架B-21的計劃。

設想已久

美國「動力」網站透露,其實美國空軍早就在設想讓B-21承擔更多的作戰任務。早在2019年,時任美國太平洋空軍空中和網絡作戰負責人斯科特·普萊斯少將接受美國《空軍雜誌》採訪時表示,如果將「NGAD」的概念限制在傳統意義的戰鬥機上,那麼考慮「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需要什麼樣的飛機時就會「過於狹隘」,而一架「具備空對空作戰能力的」B-21利用其隱形能力、與「一系列系統」協同展開防禦,也許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第六代飛機」。美國防長奧斯汀則在2022年首架預生產型B-21下線儀式上稱,B-21具備多功能性,可以處理從「情報收集到戰鬥管理的所有任務」。

「動力」網站分析稱,根據B-21本身的尺寸、航程、升限和寬頻隱形性能,以及「其他能力」,B-21可能非常適合支持「某些形式的空對空作戰」。例如它具備相當可觀的內部彈艙有效載荷能力,能夠作為大量空對空導彈發射平台,包括大尺寸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或者大量較小的空對空導彈。B-21還可能使用空地彈藥來執行「防空壓制/摧毀」任務。而除直接作戰之外,B-21或許還可以作為更重要的「空中神經中樞」以支持制空任務,比如在「高作戰烈度空域」,憑借隱形優勢,靠前部署以控制美國空軍計劃中的「協同作戰飛機」和「忠誠僚機」編隊,而無人機也可以通過對空載荷將數據回傳給B-21,而B-21甚至也可以具備某些無人機的掛載和發射能力。

挑戰重重

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中國專家表示,美國空軍重點打造的B-21隱形轟炸機,如今出現的多用途化趨勢的確值得相關國家關注,但將其作為空中武器發射平台的設想,其實並不新鮮。

早在2016年,美國空軍部長德博拉·李·詹姆斯在一場空中戰術研討會上就展示了五角大樓的新概念「武庫機」。它是基於B-52和C-130等成熟型號進行改裝,擁有向敵方雷達和防空系統發射網絡化「小直徑炸彈」的能力,還能與F-22、F-35等隱形戰機協同作戰,充當大量導彈的空中發射平台。同時美國空軍近年重點打造的「迅龍」計劃,即利用空投的巡航導彈彈藥托盤,將大量運輸機轉為巡航導彈的空中發射平台。這些計劃本質上都是借助網絡化戰場數據鏈,為這些空射的導彈分發目標信息,至於這些導彈到底是從戰鬥機、轟炸機還是從運輸機上發射的,已不那麼重要了。但另一方面,如今美國空軍都在考慮將運輸機改裝後充當簡易轟炸機,也證明五角大樓對於轟炸機規模的急迫需求,因此如今又讓數量有限的B-21去承擔NGAD戰鬥機的部分導彈發射任務,就有些「拆東牆補西牆」了。

此外,對於將寶貴的B-21作為無人機空中指揮平台的設想,美國空軍也另有規劃。「動力」網站稱,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近來多次談到,美國空軍正考慮將另外一種價格相對便宜的載人隱形飛機用於無人機控制任務。     

專家表示,美國空軍在未來戰鬥機項目上陷入的這一系列困境,本質上是五角大樓盲目追求技術絕對優勢,與自身相關技術儲備不夠的現實相矛盾的結果。在軍工利益復合體的綁架下,美軍新武器研制領域的坑只會越來越多。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美國

美軍近期密集升級聯合軍演模式,加速整合海陸空及太空、網絡等新興作戰域協同能力,聚焦未來對華軍事準備。此舉雖宣稱強化「跨域整合」,卻折射其印太戰略構想與實戰能力間的現實落差。

據美國《戰區》網站(the War Zone)8日報道,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參謀部主任邁克爾·博伊爾中將本週在馬里蘭州「海-空-天」研討會上披露,五角大樓正全面改革聯合部隊訓練體系,旨在應對「未來對華軍事衝突」。其核心在於改變各軍種「獨立訓練相同場景」的傳統模式,轉向「跨大規模戰場的深度協同作戰演練」。

訓練體系深度重構?

邁克爾·博伊爾透露,美國國防部正在著手調整美軍聯合部隊在「未來對華戰爭」中的訓練模式,要摒棄以往各軍種「各自為戰、分頭訓練同一類場景」的傳統做法,轉而要開展「跨大規模戰場空間的一體化協同作戰演習」,旨在通過實踐「更清晰地」掌握實施此類複雜聯合作戰所需的各種能力要求。博伊爾表示,在這一「重大轉變」之前,軍種間關鍵能力需求的生成機制低效並存在缺陷。

報道認為,博伊爾所透露的這些訓練內容變化,凸顯了美國軍方正試圖努力應對「在太平洋戰區大規模對抗中國」的前景,而想要在這種預想場景中取得優勢,美軍僅僅實現「各軍種間近乎無縫的全面整合」仍然是不夠的,還必須要與其「盟友和夥伴國家」實現密切協同作戰才行。當被問及太平洋戰區面臨的「特定挑戰」時,博伊爾表示,他曾反復思考,聯合部隊的需求如何界定,而現狀是各軍種仍然各自提出需求,這種「碎片化的模式」是必須要改變的,因此只有實兵的跨軍種聯合訓練才能探索和驗證聯合部隊的需求。博伊爾稱,據他調查,美軍現有體系下的所謂聯合演習大多是概念性的兵棋推演、能力驗證性的軍事實驗,或是驗證計劃的常規演習,即便是在投入實兵的野戰訓練演習中,也只是驗證戰術配合,並未驗證過應該在戰鬥中優先投入哪些戰力。

由於傳統演習訓練模式在未來「印太地區」預想衝突中的局限性,五角大樓方面也試圖在過去幾年中改變演習訓練方式。起初美國海軍、美國空軍合作進行重點面向太平洋區域的大規模演習,後續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和太空部隊加入進來,在太平洋進行一系列演習。

博伊爾稱,這些訓練將由實戰指揮團隊和相關專家自主策劃執行,探索如何配備能力和作戰,而不是此前的由高層決定為部隊配備何種能力,這不僅是單一軍種的重構變化,也是整個聯合部隊轉型的方向。關於演習的戰術專家團隊構成方面,博伊爾表示,將會有來自加州彭德爾頓軍營的海軍陸戰隊遠徵部隊、美國空軍武器學校和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即大名鼎鼎的「Top Gun」),此外還將有太空部隊和網絡司令部作為新型作戰力量配合這些軍種的演練,這些單位將聚集在一處進行實戰戰術訓練,以解決如何有效偵察、解讀情報等問題。這種新的演練方式除了涉及整個聯合部隊之外,還將具備「明顯的前瞻性」,以研究如何整合「在2040和2050年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為目的。博伊爾表示,此前五角大樓內部針對太平洋方向的演習開展方式及其體制「並不好」,而現在的演習方式則將對此進行優化。

盟軍協同面臨考驗

「戰區」網站在報道中表示,儘管博伊爾沒有透露任何具體的行動和演習名稱,但規模更大、聯合程度更高的演習重要程度確實在與日俱增,特別是美軍在演練應對所謂「印太地區」的「突發事件」時。在很大程度上,美國空軍主導的演習走在了前面,比如預定在今年舉行的「部隊重返太平洋」(REFORPAC)演習,這一將於今年夏天在所謂「印太地區」舉行的演習為期兩周,被視為訓練活動的核心,目的則自然是為針對中國的戰爭行動做準備。

美國空軍參謀長阿爾文提供的一張「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的說明圖片。

美國空軍參謀長阿爾文提供的一張「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的說明圖片。

美國空軍參謀長戴維·W·阿爾文上將在概述這一演習時表示,目前面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多大程度上做好了戰時的任務準備,比如在複雜環境中部署和維持行動、在受到攻擊時維持後勤保障、在戰場環境中存在和機動、確保彈藥、燃料等正確運送至所需之處。據稱最近在加州海岸舉行的一次以空中力量作為中心的「竹鷹」大規模演習中,顯示出了這些問題的存在。此外,一些「盟國和夥伴國」也將參與今年夏天的REFORPAC演習行動中。

一架參加「竹鷹25-1」演習的F-35A戰機美國空軍。

一架參加「竹鷹25-1」演習的F-35A戰機美國空軍。

對於部分國家而言,它們對「印太地區」的興趣也並不在美國之下,比如去年德、法、西班牙等國空軍舉行了「太平洋天空-24」演習,並在這期間的多場演習中與包括印度、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航空兵力量進行了聯合演習和訓練活動,這些以所謂「印太地區」為重點的演習都試圖努力應對該地區未來可能的衝突中的「固有挑戰」。

戰略構想落地存疑

儘管美軍高層頻繁強調「顛覆性協同」的必要性,實際推進仍面臨各軍種作戰條令與數據標準尚未完全統一、盟友間指揮權限劃分存在制度性障礙、新型作戰域(太空、網絡)尚未形成成熟協同模式等多重挑戰。博伊爾的發言折射出美軍深層憂慮——在預設的「印太衝突劇本」中,要求多國部隊在「從海底到近地軌道的立體戰場」實現無縫協同,這種理想化構想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實戰能力,仍需持續觀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