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軍第六代戰鬥機計劃太貴 擬將B-21打造成「空中武庫機」應急

博客文章

美軍第六代戰鬥機計劃太貴 擬將B-21打造成「空中武庫機」應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軍第六代戰鬥機計劃太貴 擬將B-21打造成「空中武庫機」應急

2024年11月01日 14:49 最後更新:14:59

為了爭奪未來制空權,美國想盡辦法。讓轟炸機充當「空中武庫機」計劃,就連美國空軍也沒有自信。

美國空軍重點打造的第六代戰鬥機計劃「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項目陷入成本高漲的困境,五角大樓設想未來將由研制中的B-21隱形轟炸機承擔NGAD的部分作戰任務。

應急之舉

據美國《防務新聞》10月29日報道,隨著美國空軍重新考慮其先進的第六代戰鬥機計劃,即將推出的B-21「突襲者」隱形轟炸機可能最終在美國空軍未來的制空權計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報道提到,美國空軍多年來一直在推動NGAD項目,它由一系列不同用途的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戰機組成,核心是準備取代F-22「猛禽」隱形戰鬥機的第六代戰鬥機。按照美國空軍最初的預計,NGAD項目將在2024年正式簽署合同。但今年夏季,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透露,NGAD的成本實在太高,單價可能是美軍現役F-35隱形戰鬥機的3倍,相當於3億美元,很可能成為史上最貴戰鬥機,遠超五角大樓的承受能力,最終導致美國空軍暫停了NGAD項目,並進行全面審查和評估,「以找出一種更經濟地對抗中國等主要對手的方法」。

但在五角大樓眼中,中俄等主要對手正在快速縮小第五代戰鬥機領域的技術差距,因此美國空軍需要盡快在第六代戰鬥機方面取得突破。在10月25日舉行的媒體通氣會上,美國空軍參謀長戴維·阿爾文被問及美國空軍對NGAD項目的審查是否會使B-21獲得更突出的地位時表示:「我們沒有把這個問題排除在外。」美媒分析稱,這意味著未來B-21將承擔部分NGAD的作戰任務,作為後者繼續推進的應急之舉。

報道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將B-21吹捧為全球第一架第六代飛機,其最大優勢在於先進的隱身和數據共享能力以及開放的系統架構。第一架B-21於2023年11月在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開始飛行測試,此後相關測試相對順利地持續推進,這與五角大樓其他新武器研制時常見的成本超標、進度延誤頗為不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首席執行官凱西·沃登10月24日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相比於此前宣佈的「購買至少100架B-21」,美國空軍暗示有可能增加B-21的採購量。但阿爾文隨後表示,「至少到目前為止」,美國空軍仍在堅持購買至少100架B-21的計劃。

設想已久

美國「動力」網站透露,其實美國空軍早就在設想讓B-21承擔更多的作戰任務。早在2019年,時任美國太平洋空軍空中和網絡作戰負責人斯科特·普萊斯少將接受美國《空軍雜誌》採訪時表示,如果將「NGAD」的概念限制在傳統意義的戰鬥機上,那麼考慮「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需要什麼樣的飛機時就會「過於狹隘」,而一架「具備空對空作戰能力的」B-21利用其隱形能力、與「一系列系統」協同展開防禦,也許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第六代飛機」。美國防長奧斯汀則在2022年首架預生產型B-21下線儀式上稱,B-21具備多功能性,可以處理從「情報收集到戰鬥管理的所有任務」。

「動力」網站分析稱,根據B-21本身的尺寸、航程、升限和寬頻隱形性能,以及「其他能力」,B-21可能非常適合支持「某些形式的空對空作戰」。例如它具備相當可觀的內部彈艙有效載荷能力,能夠作為大量空對空導彈發射平台,包括大尺寸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或者大量較小的空對空導彈。B-21還可能使用空地彈藥來執行「防空壓制/摧毀」任務。而除直接作戰之外,B-21或許還可以作為更重要的「空中神經中樞」以支持制空任務,比如在「高作戰烈度空域」,憑借隱形優勢,靠前部署以控制美國空軍計劃中的「協同作戰飛機」和「忠誠僚機」編隊,而無人機也可以通過對空載荷將數據回傳給B-21,而B-21甚至也可以具備某些無人機的掛載和發射能力。

挑戰重重

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中國專家表示,美國空軍重點打造的B-21隱形轟炸機,如今出現的多用途化趨勢的確值得相關國家關注,但將其作為空中武器發射平台的設想,其實並不新鮮。

早在2016年,美國空軍部長德博拉·李·詹姆斯在一場空中戰術研討會上就展示了五角大樓的新概念「武庫機」。它是基於B-52和C-130等成熟型號進行改裝,擁有向敵方雷達和防空系統發射網絡化「小直徑炸彈」的能力,還能與F-22、F-35等隱形戰機協同作戰,充當大量導彈的空中發射平台。同時美國空軍近年重點打造的「迅龍」計劃,即利用空投的巡航導彈彈藥托盤,將大量運輸機轉為巡航導彈的空中發射平台。這些計劃本質上都是借助網絡化戰場數據鏈,為這些空射的導彈分發目標信息,至於這些導彈到底是從戰鬥機、轟炸機還是從運輸機上發射的,已不那麼重要了。但另一方面,如今美國空軍都在考慮將運輸機改裝後充當簡易轟炸機,也證明五角大樓對於轟炸機規模的急迫需求,因此如今又讓數量有限的B-21去承擔NGAD戰鬥機的部分導彈發射任務,就有些「拆東牆補西牆」了。

此外,對於將寶貴的B-21作為無人機空中指揮平台的設想,美國空軍也另有規劃。「動力」網站稱,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近來多次談到,美國空軍正考慮將另外一種價格相對便宜的載人隱形飛機用於無人機控制任務。     

專家表示,美國空軍在未來戰鬥機項目上陷入的這一系列困境,本質上是五角大樓盲目追求技術絕對優勢,與自身相關技術儲備不夠的現實相矛盾的結果。在軍工利益復合體的綁架下,美軍新武器研制領域的坑只會越來越多。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美國

印巴衝突只用了一天時間從升級到結束,這場軍事對抗不單是二戰之後最大規模的空戰,還是中西方空空軍力量首次正面交鋒。因此,誰贏誰輸,極具研究價值。

從整體消息來看,印度在這場對抗中處於下風。巴方持續放出擊落印軍戰鬥機和無人機的消息,不僅引發了對印度空軍實力的熱議,更凸顯出中西方航空裝備體系的首次實戰對抗特徵。有專家分析認為,印巴空軍對比,印度不止輸了一點。

從歷史交鋒來看,巴基斯坦空軍為何能保持優勢?

印度空軍被擊落的法國「陣風」戰機。

印度空軍被擊落的法國「陣風」戰機。

據內地媒體《直新聞》,時事評論員秦蓁表示,本次印巴雙方的衝突主要集中在空中,包括導彈、無人機的攻防。巴方呈現了一邊倒的優勢。

歷史上,印巴空軍可謂老對手,雙方的大規模空戰主要集中在上世紀60至70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戰爭中,但那個時代的空戰還沒有體系一說,沒有預警機進行指揮,主要是地面的通信指揮,而且雙方的戰鬥機型號都較為複雜。

但這次就完全不一樣,雙方之所以形成這麼懸殊的戰績,區別就在於空戰體系是否完善。尤其是巴基斯坦方面,首先是性能非常突出的戰鬥機和導彈兩者的完美結合,再結合空中預警體系和地面雷達引導,甚至還可能存在有效的電磁壓制等手段,從而達到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結果。

《直新聞》特約評論員石宏認為,很明顯巴基斯坦空軍的表現堪稱亮眼,而印度空軍的表現則可以用「翻車」形容。實際上,5月7日凌晨的第一次空戰,巴基斯坦空軍就把印度空軍打蒙圈了。印度空軍不但損失了多架先進的戰鬥機,而且鬥志也被巴基斯坦空軍打沒了,不敢再和巴基斯坦空軍進行空戰。」

2020年2月27日,巴基斯坦空軍在卡拉奇舉辦飛行表演。新華社圖片

2020年2月27日,巴基斯坦空軍在卡拉奇舉辦飛行表演。新華社圖片

按照「全球火力」網站的排名,印度空軍居全球第四,超過英法等西方軍事強國。數據顯示,印度空軍現役和預備役人員超23萬,擁有約2000架各型飛機。而巴基斯坦空軍擁有1434架軍用飛機和大約7萬名現役軍人,比印度空軍規模要小。

在「紙面數據」不佔優的情況下,巴方這次為何能夠壓印度一頭呢?石宏表示,從巴軍方介紹的空戰細節來看,巴空軍出動的戰機數量為42架,只有印度空軍出動戰機數量的差不多一半。這說明現代空戰中,戰機的數量優勢不是空戰勝負的決定因素,完善而先進的空戰體系才是關鍵,這當中既包括先進的戰機和導彈等武器,也包括探測、預警、指揮等裝備。

石宏認為,印度空軍的飛機有俄製、法製、美製的以及自製的,所帶來的影響包括以下三點。

一,不同來源的戰機彼此之間的技術標準、設計要求等相差極大,迫使印軍不得不建立起多套維護保養系統,花錢多不說,由於無法通用還會影響戰機的妥善率。所謂妥善率,就是在某一款戰機中,隨時能用的佔到裝備總數的百分比。印度空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主力戰機蘇-30MKI戰鬥機妥善率常年只有55%,也就是隨時能出動的僅佔裝備總數的一半出頭。

二,機載武器無法通用,比如印度空軍法製戰機的空空導彈就無法由俄製戰機使用,反過來俄製戰機的空空導彈也無法由法製戰機使用,這就顯著降低了作戰靈活性。

三,由於戰機型號來源多,導致印度空軍難以建立起體系化的作戰力量。印度空軍雖然有預警機,但是數量只有6架,而且其中3架是以色列製造的EMB-145I「天空之眼」預警機,缺乏全向探測能力,最大探測距離也才200多公里,機艙內戰術顯控台數量很少,所以無法靠前部署;另外3架俄製的A-50EI預警機,雖然機艙內有較多的戰術顯控台,卻沒有通用的數字化加密數據鏈,在空中無法有效指揮法製「陣風」、幻影2000戰鬥機作戰,只能靠落後且容易暴露的語音方式實施指揮,這就導致印度空軍戰機在空中基本是一盤散沙。

石宏表示,巴基斯坦空軍預警機和戰鬥機以及地面的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都是同樣的技術來源,能夠通過數字化加密數據鏈快速傳輸空情信息。這種渾然一體、空中態勢感知能力強大的現代化空戰體系,是巴基斯坦空軍獲勝的關鍵。

此外,巴基斯坦空軍的其他優勢還包括戰鬥機掛載的中遠程空空導彈性能出色,飛行員素質高、作風強悍。印度空軍目前沒有裝備射程超過150公里的中遠程空空導彈,之前一些媒體報道的「流星」中程空空導彈並未見印度空軍的「陣風」戰鬥機裝備。在實際的空戰中,「陣風」戰鬥機掛載的還是最大射程60公里的「米卡」,俄製蘇-30MKI、米格-29戰鬥機掛載的R-77空空導彈最大射程也才達到110公里。而巴基斯坦空軍戰機所使用的中遠程空空導彈最大射程明顯超過了印度空軍的米卡和R-77,按照巴基斯坦軍方介紹的空戰情況,最大交戰距離超過了160公里。可想而知,巴基斯坦空軍戰鬥機憑借中遠程空空導彈卓越的射程擁有極大的空戰優勢。

還有,巴基斯坦空軍的訓練體系是按照北約標準建立的,其飛行員每年飛行時長可達240小時,比印度空軍飛行員高出100小時,且訓練標準嚴苛,經常設置實彈模擬、複雜氣象等高難科目,訓練強度遠超印度空軍飛行員。此外,北約的空戰訓練重視飛行員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巴基斯坦飛行員不光個人素質強,在空中的求戰心也很強。

石宏認為,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巴基斯坦空軍都將對印度空軍保持技術優勢、人員優勢。空軍的建設需要久久為功,印度就算現在下單採購先進戰鬥機,後續的接收、形成戰鬥力也需要數年甚至十年以上時間。至於空戰體系、訓練體系的轉變,更是需要漫長的時間。這就決定了在數年之內,印度空軍與巴基斯坦空軍進行空中對抗,很難討到便宜。如果巴基斯坦空軍未來裝備更先進的戰鬥機,那麼對印度空軍的技術優勢還將進一步擴大。

石宏認為,經過這次空戰,印度空軍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可能都會盡量避免和巴基斯坦空軍進行空中對抗。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