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9個月內,中國空軍再次遠赴埃及,展開代號「文明之鷹-2025」的聯合訓練。國防部將今次的聯合訓練定性為有「重要意義」,寥寥數語,信息量卻頗為豐富。
根據國防部發布的消息,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應邀派遣分隊前往埃及,與埃及空軍開展代號為「文明之鷹-2025」的聯合訓練。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中國空軍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第二次訪問埃及。
中國空軍殲-10C與埃及米格-29戰機協同訓練。
去年8月底至9月初,中國空軍曾應埃及空軍邀請,派出八一飛行表演隊攜7架殲-10表演機和1架運-20運輸機參加首屆埃及航展,並完成了飛越金字塔的壯舉,為兩國友誼留下珍貴的歷史印記。
此次再赴埃及具有里程碑意義,國防部強調:「中埃兩國空軍首次開展聯合訓練,旨在提高雙方參訓部隊技戰術水平,對推動兩軍務實合作、增進兩軍友誼互信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分析指出,軍事聯演聯訓作為國際關係中的高級合作形式,能達成這樣的合作表明兩國已建立起高度戰略互信。
中國空軍殲-10C與埃及米格-29戰機協同訓練。
回顧中埃建交69年的歷程,雙方關係一直發展順利。2014年12月,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20年1月,更決定共同構建中埃命運共同體。中國空軍兩赴埃及,正是這一關係不斷走實、走深的生動寫照。
軍事專家傅前哨回顧說,1979年中國首次出口戰機就是向埃及提供的一批殲-6。埃及空軍作為中東北非地區頂級空中力量之一,不僅擁有東西方融合的先進裝備,還積累了豐富的訓練和實戰經驗。
對中國空軍而言,與埃方交流切磋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在埃及特殊的熱帶沙漠環境下,中國軍機性能也將接受全方位檢驗,這有助於提高中國空軍的戰訓保障能力。
中埃部分參演官兵合影留念。
軍事專家張學鋒認為,在兩國戰略互信基礎上,雙方可能會相互參觀戰機,甚至安排飛行員體驗對方戰機性能。
聯訓代號「文明之鷹」本身就寓意深遠。去年底,外交部長王毅曾表示,中埃同為文明古國,都為人類進步發展做出過傑出貢獻。再加上人們經常將戰機與雄鷹相比擬,聯訓「文明之鷹」的美譽恰如其分、實至名歸。
參加中埃聯合訓練的飛行員進行技術交流。
不同於去年的表演性質,此次中方派出的是一支實戰化編組的空中力量,包括殲-10C單座版、殲-10S雙座版、運油-20加油機、空警-500預警機和多型直升機。這支分隊編組專業、體系完整,既有空戰主力,又有後勤保障,特別是被稱為「空中帥府」的空警-500的加入,顯著提升了整個分隊的實戰能力。
這樣一支裝備精良的空中分隊不僅展示了中國空軍裝備發展的最新成果,也彰顯了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與實力。
土耳其《新黎明報》評論認為,「長距離機動」是此次聯訓的重要亮點。據「中國軍號」,為確保高效投送,中方採用「空轉+空運」混合模式,途經多個國家,航程近6000公里,於4月15日完成全員全裝抵達。這意味著往返總航程約1.2萬公里,跨越6個時區。
而官方報道中透露的另一細節,也值得關注。據「中國軍號」,中方分隊15日抵達後迅速完成裝備卸載和飛行準備,16日即開始技術交流,19日上午就展開首個訓練日,中國殲-10C與埃及米格-29並肩飛翔於埃及上空。
參演中國空軍運油-20起飛。
能否具備跨洲際的快速反應和遠程投送能力,被視為衡量戰略空軍水平的關鍵指標。從這次聯訓來看,中國空軍已具備戰略空軍的基本條件,正以開放自信的姿態,向世界一流空軍目標穩步邁進。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年來,美軍一直為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射程不足問題而發愁。
美國「動力」網站稱,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在近日發布的武器研發項目介紹中,首次公開新一代AIM-260A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外形設計圖。《環球時報》旗下軍事微信公眾號「樞密院十號」注意到,盡管該導彈的真身還沒有公開,但台媒就興奮地指著PPT說,「台灣有望獲得這種先進導彈」。
美媒稱,該項目自2017年啟動以來,一直處於高度機密狀態,2022年時任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凱利曾發布一張改進型F-22「猛禽」隱形戰鬥機發射「未知新導彈」的概念圖,如今才確認該導彈就是AIM-260A。
應該說,美軍如今是迫切希望盡快獲得超遠程空對空導彈。此前俄軍已經研製並裝備R-37M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射程可達300公里,專門為攻擊位於二線的運輸機、加油機和預警機等重要的特殊機型而研製。有報道稱,不久前俄軍蘇-35戰鬥機曾發射一枚R-37M導彈,在130公里外擊落一架烏軍戰鬥機。
至於中國方面,珠海航展上公開展示了射程超過150公里的「霹靂-15」遠程空對空導彈,此外,中國空軍官方發布的照片顯示,殲-16已經掛載體積更大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西方猜測射程可能遠達300公里。相比之下,美軍在相關領域已經處於明顯劣勢,美國空軍現役射程最遠的AIM-120D極限射程約180公里。報道稱,「美國軍方曾明確表示,擔心射程越來越遠的中國空對空導彈是啟動AIM-260A項目的關鍵動力。」
那麼AIM-260A性能到底如何呢?這次公布的設計圖首次對外詳細展示了它的外形設計特點:外形尺寸與現役AIM-120系列空對空導彈基本相當,這也意味該導彈可以納入隱形戰鬥機的內部彈艙中,從而避免外掛模式破壞隱形效果。從這次公布的設計圖上看,它的外形還針對高速和降低阻力進行優化,彈體非常光滑,只有4片尾翼。相比之下,AIM-120不但有4片尺寸更大的尾翼,彈體中部還有4片彈翼。
與此同時,為應對未來複雜的空戰環境,AIM-260A採用先進的複合制導模式,可能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紅外成像導引頭和採用被動射頻元件的反輻射導引頭。此外,「動力」網站還猜測,該導彈很可能具備通過專用數據鏈從其他平台獲取空中目標信息的能力,從而可以在不開啟自身雷達的情況下實現隱蔽的「一擊斃命」。
至於AIM-260A的實際射程,美軍沒有透露具體數據。「動力」網站猜測,由於它的外形尺寸與AIM-120系列相差無幾,不太可能像中俄新一代超遠程空對空導彈那樣,用加大體積的辦法增加更大的內部燃料空間,換取更遠射程,更可能是借助更先進的燃料和新一代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再加上減阻設計,從而獲得更高飛行速度和更遠射程。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此前發布的消息稱,通過新一代導彈動力組合,可以將導彈射程額外增加一半。
報道還提到另一種可能,就是縮小戰鬥部體積,並採用更先進的引導頭,千方百計騰挪出部分內部空間容納更多燃料——反正在外形尺寸大體不變的情況下,提升導彈射程就只有這些辦法。
而台灣《自由時報》則注意到,在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的介紹中,列舉了其負責的各種先進空對空導彈,以及裝備這些美製武器的海外用戶。其中引進美製F-16戰鬥機的台灣,在美軍介紹中赫然在列。台媒由此猜測,台灣2023年已經獲批從美國引進AIM-120D空對空導彈,根據這次美軍的介紹,未來台灣有望引進這種先進空戰武器。
不過,「動力」網站對AIM-260A的前景並沒有那麼看好。報道稱,目前尚不清楚該導彈何時才能加入美軍。該項目於2019年首次公開,當時目標是在2022年服役。此後盡管不斷有消息稱,AIM-260A在進行各種測試,但一直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開始服役,甚至連AIM-260A的真實照片也從未公布。去年,美國海軍「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甚至開始掛載尺寸巨大的AIM-174B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它屬於艦載「標準-6」防空導彈的空射版本。美國海軍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AIM-260A的研製進度不順,而被迫採取應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