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將牙刷放廁所,更有人邊沖涼邊刷牙,然而牙醫卻警告,此舉恐會讓細菌進入口腔!
牙刷放廁所洗手盆旁恐令刷毛滋生黴菌
不少人為了方便起見,習慣將牙刷放置於廁所洗手盆旁。然而,美國德州奧斯汀一名女牙醫Ellie Phillips近期以「用你的牙刷每天這樣做」為題,在TikTok上發佈影片嚴正指出這種做法可能會讓牙刷的刷毛在長期潮濕的環境下滋生黴菌,成為細菌溫床。
邊沖涼邊刷牙會在無意中將細菌帶入口中
Ellie Phillips提到,許多人喜歡在沖涼時順便刷牙,這樣既方便又有效率。殊不知,沖涼產生的水蒸氣同樣有利於細菌生長,「你可能正忙著努力清理家裡其他地方的細菌,牙刷卻常常被人遺忘」,這實際上是在間接將細菌放入口中。此外,電動牙刷不應經常接觸水氣,牙刷也應避免放置在馬桶附近,以免衝水時噴出的馬桶水使牙刷沾上細菌。
影片截圖
牙醫建議備至少兩支牙刷交替使用,
Ellie Phillips建議,日常應準備至少2支牙刷及牙刷架,早晚輪流使用不同的牙刷。由於牙刷無法通過滾水煮沸進行消毒,因此她建議使用陶瓷牙刷架,並在每次使用後將牙刷置於通風且陽光可以照到的地方自然風乾24小時。這樣一來,下次使用時牙刷便會是非常乾淨且衛生的。特別要注意地是,牙刷應儘量避免放置在廁所,也不宜在洗澡時刷牙。
影片截圖
馬桶附近的大腸桿菌可能會加重牙周病
影片曝光後,部分網民質疑,「只要在沖水時將馬桶蓋蓋上就好了」。對此,Ellie Phillips解釋,即便蓋上馬桶蓋,也無法完全阻擋細菌生長,因為馬桶附近的大腸桿菌可能加重牙周病,並使其更具侵襲性。
示意圖
網友分享管理牙刷的方法
有網友則分享了自己的使用情況和牙刷的擺放位置,「我每次使用後都會丟棄牙刷,下次再打開一把新的。自此便沒有蛀牙了」、「我使用牙刷後在牙刷上滴雙氧水,然後沖洗,並將牙刷存放在我的房間裡」、「我不喜歡將牙刷放在廁所,尤其是我的浴室很小」。
內地一名女子因3小時猛灌8杯水導致「水中毒」被送ICU,對此醫生教科學飲水法助維持健康。
示意圖。設計圖片
過量飲水恐造成「水中毒」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一天需要飲8杯水」的說法,認為多飲水對健康百利而無一害。雖然水對人體至關重要,體內缺水會增加心衰、中風、糖尿病等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但過量飲水亦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健康風險,甚至導致「水中毒」。 內地一名女子近期就因為在短短3小時內飲下8杯水,最終因水中毒而被送入重症監護室。儘管「水中毒」較為罕見,但一旦發生,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因此,眾人必須特別注意飲水量,避免過度飲水帶來健康隱患。
示意圖。設計圖片
「水中毒」如何發生?
《新浪健康派》指出,通常情況下,若飲太多水身體能夠通過排尿、出汗和呼吸等途徑排出多餘的水分,恢復體液平衡和正常機能。然而,如果在身體不缺水的情況下,尤其是在短時間內快速且過量飲水,恐會導致機體內環境電解質稀釋,血液滲透壓降低,水通過細胞膜滲入到細胞內,導致細胞水腫進而引發「水中毒」,對大腦造成極大的損害。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中醫角度:水與氣的轉化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並非簡單的容器,飲水並非直接進入胃腸道,而是要經過「氣化」(化水為氣)過程,才能被身體有效吸收。水從口入胃後,需要通過胃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升清,肺的宣降等多重步驟才能將水分布至全身。這個過程消耗大量能量,因此對某些人而言,水的消化和吸收遠比消化食物還要困難。若氣化不足,水無法有效滋養五臟六腑,反而容易形成「水飲(體內水液輸布障礙、運行失常、停聚於體內所形成的現象)」現象,甚至演變為「水毒」蓄積體內,對健康產生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如何科學飲水?
一般來說,「水中毒」很少發生。不過一旦發生,就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來逆轉血液稀釋,避免死亡事故發生。因此,科學飲水對保持健康至關重要。飲水的量應根據體重來判斷,每1公斤體重對應30-40毫升水。例如,一名體重為100公斤的人,最多可以攝入4升水,但必須分次飲用,而非一次性大量飲水。
具體飲水建議如下:
1. 少量多次
每次飲水量應控制在500毫升以內,避免一次性飲水過多。如有需要,可以在3-5分鐘後再繼續飲水。
2. 避免冰水
冰水或冷飲會刺激腸胃,影響消化功能,尤其是夏天,建議飲用18℃至45℃、接近體溫的白開水。
3. 未渴先飲
不應等到口渴時再喝水,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通過觀察尿液顏色來判斷是否需要補水,尿液呈淺黃色表明水分足夠,深黃色則提示缺水,應及時補充。
總體而言,水是生命之源,但適量、科學飲水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保持良好的飲水習慣,合理補充水分,才能確保身體機能正常運行,遠離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