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顯示,過去一年本港少於8%學童達到世衛建議的每日6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體能活動標準,學童體能狀況令人擔憂。
資料圖片
研究團隊為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和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學系,發現女生的達標率比男生低,小學女生達標率6.1%,男生為19.6%。中學生的情況更嚴重,男生及女生達標率分別只有3.9%和2.7%。
資料圖片
研究亦顯示,近年香港學童體適能和健康指標明顯下降,以12歲男生為例,反映前臂肌力的手握力,從2015年平均19.5公斤降至2023年的18.4公斤,比起全球其他地區,香港學童的手握力最低,比體能較好的內地學童低近兩成。
資料圖片
團隊建議,從幼兒開始增加親子活動,培養運動習慣,以及推行運動友善校園,鼓勵學童多做運動,提升健康質素。
據統計,4月27日舉行的「首爾半程馬拉松」有71%的參賽者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2023年的這一年齡段比例為59%,人數在兩年內出現了激增。
跑步成為南韓年輕人「心價比」活動
據外媒報導,隨著近期年輕一代把跑步當作「業餘愛好」,南韓出現「心價比」一詞,即「對心理滿意度和實際價格進行比較」。
觀看影片
高爾夫球曾一度流行
疫情時期,二三十歲的高爾夫球入門者大幅增加,高爾夫球場隨之繁榮起來。甚至出現了「高爾夫+青年」的流行詞。高爾夫既費錢又費時,但在不能去海外旅行、室內運動設施也關門的情況下,在綠色的草坪上穿著漂亮的高爾夫服揮杆,並拍照上傳到社交媒體,被年輕人認為是和價格相比心理滿意度很高的「心價比消費」。
Getty示意圖
疫情後年輕人重新海外旅行
疫情結束後,年輕的高爾夫球玩家銳減,因為可以去海外旅行了,又貴又難的高爾夫的「心價比」驟然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將視線投向了低成本的跑步、登山等運動。
示意圖。設計圖片
消費的判斷標準是「自我的心理滿意度」
年輕人還會為「我心比」打開錢包。消費的判斷標準不是價格,也不是性能,而是「自我的心理滿意度」。現在隨著對個人喜好的重視,消費行為也變得難以預測,首爾大學金蘭都教授的研究小組將其形容為「雜食性動物」的消費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