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辦昨天在網站「涉港澳資訊」一欄,轉載《大公報》一篇評論文章,內容是批評長和集團(長和)擬向美國貝萊德組成的財團,出售旗下和記港口集團80%的資產,轉讓其持有和運營、分佈於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及配套物流網絡,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口,質疑交易並非「普通商業行為」而是「霸權行徑」。筆者認為,上述分析非常合理,長和作為本港上市企業,在合乎法規的情況下進行買賣,外界本來也沒什麼可以置喙之處,然而正如有關分析所指,今次的「買賣」絕不單純,背後更有向美國「長臂管轄」及「脅迫外交」屈服和下跪之嫌,社會確實不可等閒視之。
社會不信是「普通商業行為」
長和為何要向美資出售包括巴拿馬運河在內的港口權益?長和聯席董事總經理陸法蘭曾解釋,這項交易是迅速、低調而又具競爭性的過程下進行的成果,過程中收到眾多出價和意向書。他又稱,此項原則性協議的交易估值極具吸引力,而且非常符合股東的最佳利益,在調整少數股東權益以及和記港口償還長江和記的貸款後,預計此交易將為長江和記集團帶來超過190億美元(約1,482億港元)的現金收入。陸法蘭強調,這項交易是純商業性質,與近期關於巴拿馬港口的政治新聞完全無關。
是項交易跟「巴拿馬港口的政治新聞」是否有關,確實只有當事人才知道,惟坊間一般相信,事件不多不少肯定跟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表示要「收回」巴拿馬運河,以及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訪問巴拿馬期間,要求該國「減少中國對運河的影響力」有關。如果是次交易真的和美國「施壓」有關,那問題就非「普通商業行為」如此簡單,而是代表美國的國際霸淩和脅迫行為再次得逞!
中國出口貿易或會遭打壓
長和旗下眾多港口,包括巴拿馬運河的港口被美國「收回」,對國家會帶來什麼影響,很多有識之士對此已有詳細論述,在此不贅。簡單而言,包括巴拿馬運河在內的多個港口一旦遭到美國控制,中國企業將來若想利用這條運河去運送貨物,隨時會遭美國及完全聽其命令的美國公司徵收額外「附加費」,影響中國貨品競爭力和整體供應鏈穩定性。還有一些分析指出,美國今次成功「收回」眾多港口,將來就可以如法泡製,以同一手法「收回」世界各地其他港口,進一步打壓中國的航運業和出口貿易。
上述的分析是否會成真,現階段不可能知道。只是,以美國的劣根性和近年它對中國的態度,以收回運河作武器,向中國作進一步極限施壓,這說法明顯不是無的放矢,可能性一點都不低。換而言之,今次交易實質就是美國「長臂管轄」及「脅迫外交」的又一例證。
美國「強行收購」並不罕見
美國為自身利益而「強行收購」別國企業的業務或資產,類似情況已非首次。稍稍翻查資料,法國核心能源企業阿爾斯通(Alstom)高層被拘押,正是典型案例;2013年,為了在跟法國阿爾斯通的商業競爭中獲勝,美國動用《反海外腐敗法》,將阿爾斯通高層皮耶魯齊逮捕,並誘使其簽訂「認罪協議」,藉此套取更多對阿爾斯通不利的「證據」。
及至2014年,美國以所謂的「腐敗行賄」罪名,向阿爾斯通罰款7.72億美元,數額之大,前所未見。更卑劣的是,官司進行期間,美國通用電氣便提出收購佔阿爾斯通資產最多,利潤也最多的電力部門。最終,阿爾斯通電力業務被競爭對手成功收購,阿爾斯通亦從世界500強企業的行列中徹底消失。
不能縱容美國「長臂管轄」及「脅迫外交」
阿爾斯通被收購和長和出售港口權益,兩者當然不能畫上等號,但當中性質又確有相似之處。長和將眾多港口權益售予美國公司,套現190億美元,對它而言或許是「有賺無蝕」,但在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層面而言,這卻象徵美國霸權再一次勝出,美國「長臂管轄」及「脅迫外交」再一次在國際社會耀武揚威,公義、道理、國家利益等全部被拋諸腦後。
或許有人會問,以巴拿馬運河為例,美國希望「收回」的原因是否合理?中國真的控制了巴拿馬運河嗎?專業海事服務公司「信德海事」旗下《信德海事網》刊出的一篇文章指出,巴拿馬運河管理局(ACP)是完全獨立的政府機構,自1999年起持續運營運河,儘管長和持有運河兩端港口的特許經營權,但權限僅止於港口設施,與運河主體管理無關。
中國從未控制巴拿馬運河
就連美國政府喉舌媒體《美國之音》亦引述在巴拿馬聖瑪利亞安提瓜大學(Universidad Santa María La Antigua)教授國際法的研究副教授阿隆索‧伊盧卡(Alonso Illueca)稱,中國在法律上不能「控制」巴拿馬運河,也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軍事存在。而根據1977年9月7日美國和巴拿馬簽署的《關於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營運的條約》第五條,只有巴拿馬才能運營巴拿馬運河,以及在其國家領土內維持軍事力量、防禦陣地和軍事設施。
事實勝於雄辯,長和今次的「交易」,幾乎肯定不是「純商業」決定。企業重利,合情合理,但同時必須強化國家意識,要知道國際大局何在,要有隨時鬥爭的準備,要明白美國和歐洲國家口口聲聲稱尊重「私有產權」,實際上在有政治需要的時候,任何骯髒不堪的手段它們都會用上。美西方國家俄烏衝突爆發之初,悍然凍結,甚至沒收俄羅斯富貴及企業的資產便是最好的例子;香港企業必須明白,唯一會保護它們利益的是中國,惟有切實融入國家大局,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才能讓它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實現真正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許鴻鵠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