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3月26日)立法會上,選舉委員會議員洪雯就短期租約批地政策提出口頭質詢,提出不少短期租約下的土地缺乏長遠規劃,政府應儘快檢討產業用地情況,提供中長期土地租約(例如10至20年)。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回應指,將對租約時長和租金標準作進一步檢視和彈性處理。
洪雯
洪雯提出,目前的短期租約一般為1-5年,最長7年,期滿的土地會收回並重新招標,或按季續租給同一租户。而有約四成短期租約租户經多次續租後已租用有關土地逾20年,最長達55年。她提出政府可為有需求、投資大、回本期長的產業,提供中長期土地租約,以方便企業作出長遠規劃及投資,並為政府增加地租收入和潛在稅收。並提出政府可輔以私人協約方式,批出較長期的土地作指定用途,推動產業多元化用途。
甯漢豪回應表示,短期租約不代表土地缺乏長遠的規劃。短期租約是為有關產業不想以長年期的地契批撥,而是有彈性地「定時定候」給租金提供便利。對於議員提出的短期租約可以超過7年的提議,當局認為有審視空間,會儘快進行檢討,提供更具彈性的安排。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
對於北部都會區的批地,她指出,北部都會區目前是以產業主導的模式發展。當局將與各政策局探討不同批地模式,例如公開招標,私人協約等;亦會了解業界的生態和需要,與各持份者交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作更長遠的投資和規劃。
針對立法會議員(航運交通界)易志明的建議,參考通脹等特定指數,短期租約租金標準化,簡化安排,避免不確定性;甯漢豪表示,根據參考指標使租金標準化,不用逐個個案去審查,不僅利便業界,更有助於減省當局人手,現在正是探討改進做法的好時機。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周五(28日)批准一筆為數2.15億元的新承擔額,用以開發及推行港口社區系統,促進香港港口數字化,推動智慧港口發展。系統擬於今年12月完成構建,將由 2026 年起推出,並交由第三方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營運。
財委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運輸及物流局副局長廖振新表示,將建立一個中央數據交換平台,基本功能包括為經香港運送的貨物提供貨物追蹤、實時運輸資訊及分析提示功能;除此之外,亦會提供增值電子服務功能。他指出,系統預計可供約 5 萬個用戶使用,預計系統能為香港的航運及物流業界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提高運作效率,並有助提升香港港口競爭力,鞏固國際航運中心地位。
財委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不少議員關心系統的增值服務是否會向用戶收取費用,提出可能會增加參與區塊鏈的企業的營運成本。對此,廖振新回應,系統運作初期並不會收取用戶費用,以吸引使用人群,形成規模化的用戶群,提高系統的使用效益。不過,他指出,當局會在申請撥款的4年間,探討如何善用系統開拓財政收入,考慮後續增值服務的收費方案。將以「用者自付」的原則,收取一定的增值服務費用,自負盈虧,令系統可以持續經營,支持日後的經常開支。
廖振新。資料圖片
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行政總裁黃廣揚則表示,平台由第三方公正性地營運,業界可以放心加入,輸入系統的商業資料和電子數據會確保安全、保密。他又表示,商業性港口發展數字化系統已是世界潮流,經驗證明,加入系統的中小企業,日後有減少成本和增加融資機會的可能。
不過,亦有議員建議當局需考慮新系統推出後對港口從業人員的影響。立法會議員鄧飛(選舉委員會)問到數字化系統將降低多少就業人口?又會開創多少新技術就業崗位?廖振新則表示該系統只是為企業提供簡單、便利的操作平台,對港口從業人員影響不大。
鄧飛。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