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內地與香港的輿論連日批評炮轟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日前明確表示正依法對長和港口交易進行審查,可被視為更清晰的官方表態。長和計劃與貝萊德簽署包括巴拿馬港口在內的一系列港口的交易協議,對國家來說,不但在情理上有所失當,在法律方面也存在一定風險。
筆者曾經不止一次指出,港口屬於關鍵基礎設施及戰略資產,不是普通的商業貨品,不能單純的「在商言商」,還必須顧及「大是大非」的國家利益;港口的業權或營運權的交易,必定是受到法規的監管和審查的,不可能自由自主的由商業機構決定,這是由於「港口」的特殊戰略及政治性質所註定。尤其是美國特朗普上任後,主動挑起貿易戰,「港口」的價值和功能更加重要,屬於港資港企的長和「短平快」把數十個港口打包賣給以美資為首的財團,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鞭撻,也完全是可以理解和預期的。
值得強調及解釋的是,輿論的關注,以至國家監管機關的介入,絕不影響香港的營商環境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事實上,針對企業的輿論施壓,在國際間可謂屢見不鮮,國家機關主動介入規管牽涉戰略資產的交易,也同樣是屢見不鮮,在網絡上也可搜尋到大量例子。所以有些人說「長和港口風波」會損害國家發展和香港的商業中心地位,完全是過慮的,君不見日前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蘋果CEO、西門子主席、三星電子會長、寶馬集團董事長、輝瑞公司董事長也親自赴會,他們可有擔憂中國的營商環境惡化?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長和交易的審查,是中國依法行使監管主權、參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的體現。在逆全球化暗流湧動的當下,唯有通過法治框架平衡商業自由與國家利益,才能更好維護健康的國際經濟秩序。此次審查不僅是對國內市場的保護,更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中國堅持維護自身利益,不畏境外強權霸權的清晰信號,值得大家支持認同!
陳志豪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首席副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